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友军 《科技与管理》2010,12(3):82-85,89
首先从理论上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并从内外环境两个方面对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界定,接着,从企业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网络等方面分析了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从强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角度加强高新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4,(17):2-2
[导读]在活力张江·科教金融主题论坛上,张江高新区多个分园区的有关负责人发表了观点。如何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助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活力张江·科技金融主题论坛上,张江高新区多个分园区的有关负责人发表了观点,呼吁政府部门加快破解中小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信息、规模、收益等不对称问题。  相似文献   

3.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区,基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区域特点,选取创新支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集群与国际化3个目标层领域7个准则层因素共24个指标层指标,对示范区内6个高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从总体创新水平来看,青岛市科技创新水平的发展较为成熟,处于6市首位,其次是济南,接下来是潍坊、淄博、烟台、威海。示范区内各地应以涉海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汇集区域优势资源,实现六大高新区产业协同、错位发展,从而提高示范区的整体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创新能力是挖掘长江沿线巨大文化内需潜力,培育沿江文化产业新优势的根本。本文首先从园区创新能力的内部构成要素和外部支撑要素两方面出发,构建以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支撑能力、潜在创新能力四方面组合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13年数据对其创新能力开展实证研究,继而对各省市园区评价结果提出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25年将超过17%,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产业集聚作用。为提升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构建载体建设、主体培育、产业创新、园区关联四维度培育能力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突变级数法,评价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并构建回归模型考察创新型产业集群各维度能力对培育成效影响。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呈现非均衡性,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各维度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成效。载体建设能力与产业创新能力对集群培育成效影响较显著,强于主体培育能力与园区关联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和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对作为其创新能力支撑体系的高新区创新系统却缺乏深入的解析。依据生态学思想搭建出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性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深入集群"黑箱"来探悉其创新能力与演化的内在机理,阐释相互之间及与高新区整体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集群创新种群生态投入与创新产出有很强的正向关系,创新环境对创新投入有很强的正向作用。根据此研究结果,高新区可结合创新生态系统内在投入因子、环境因子来差异化建设创新型高新区,对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区域创新产出能力、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环境水平等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Fussy-GRNN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进而,在分析分布密度(SPREAD)选取原则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基于Fussy-GRNN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自学习能力、高度的容错性和鲁棒性等、小样本适应性、训练速度快、模糊处理等特点,证明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是决定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解释地区经济繁荣程度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区域创新能力的定义出发,基于区域创新指标和上海自身特点来构建适合上海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根据上海市发布的2013年的相关数据,运用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分析,并对此提出适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制定能够长期而持久地促进和提升区域知识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战略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本文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和创新支撑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西部12个地区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区域知识创新能力进行了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进而提出着眼于构建和提升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长期教育创新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科学选取评价指标;利用大量研究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调研考证,构建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创新评价模型;评价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区内6个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效果,为制定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及变化态势,需要进行动态评价。在灰靶理论基础上,增加时间维度,提出基于灰靶理论的动态评价方法,利用靶心度可以进行模式识别、分级和选优。构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灰靶理论的动态评价方法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整体和分项评价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期间中国省域协同创新能力整体和分项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产出能力较弱,需要提高。各地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长,展现出较好发展趋势。地域差异化明显,就总体名次来看,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东部地区较强,北京、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等级较高,排名靠前。西部地区较弱,东北和中部地区处于中游水平。  相似文献   

12.
欧光军  杨青  雷霖 《科研管理》2018,39(8):63-71
集群无论是要素还是结构上都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目前基于资源观的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难以解析集群不同主体间通过协同走向创新生态的本质问题。本文运用生态学理论,依据集群创新生态链属性要求,构建出由以产业链和知识链融合协同为内核的集群创新主体系统、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所组成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生态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56个国家高新区代表进行实证评价,找出影响高新区创新生态能力生成的集群产业创新种群结构效能度、集群知识创新群落协同度、集群开放持续创新度和集群创新链群合作度四个关键生态因子,发现高新区普遍创新生态能力不强,且在创新生态因子上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据此制定出打造创新生态型高新区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培育创新极集群: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生成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欠发达地区可首先通过园区基础培育园区集群以形成区域的"创新极".以创新极为龙头,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在园区扩散效应的辐射下,形成全区的区域创新系统.基于此,欠发达区域政府技术创新政策的重点应转向以园区为基点,整合区域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的等优势要素,推进形成区域创新系统,从而提高区域的技术能力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内江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四个推进"构筑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一是推进重点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挖掘现有三大"国字号"园区潜能,依托园区内重点骨干企业,加紧建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研发平台。支持高新区瞄准"高"和"新",建设新材料研究院或省级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鼓励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组建重点实验室或产业  相似文献   

15.
集群无论是要素还是结构上都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目前基于资源观的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难以解析集群不同主体间通过协同走向创新生态的本质问题。本文运用生态学理论,依据集群创新生态链属性要求,构建出由以产业链和知识链融合协同为内核的集群创新主体系统、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所组成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生态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56个国家高新区代表进行实证评价,探析出影响高新区集群创新生态能力生成的集群产业创新种群结构效能度、集群知识创新群落协同度、集群开放持续创新度和集群创新链群合作度四个关键生态因子,发现高新区普遍创新生态能力不强,且在创新生态因子上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据此制定出打造创新生态型高新区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高新区强弱水平空间非均衡的背景下,从国际创汇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和支撑能力四个维度设定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构建了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空间分异评价模型,并对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已进入六层异化“橄榄式”非均衡发展阶段,整体呈现出东部一西部的空间强弱异化和高新集群带的区域联动集聚两大空间分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高新区空间均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区域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估可为中央和地方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文章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评价结果,梳理和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北京、上海、广东等为中心的创新集聚区初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南方地区的创新能力在快速上升。同时,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依然面临挑战: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科教资源不平衡,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地区经济发展联系不紧密。文章提出未来依靠优化战略布局,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增强西部地区科技能力的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东、中、西部几大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来看,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悬殊,这也是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原因之一。区域科技能力是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西部地区如何创新增强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机制、政策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在对西部地区科技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并与东中部地区对比后提出:西部地区今后应在投融资机制、社会管理体制、制度和环境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省际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协同效应。研究结论表明:①创新环境效益值小于0.20时,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创新能力效益值大于0.146或者小于0.066时,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协同效应较弱。②我国并不存在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优质协调发展的省域,东部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创新环境滞后型,这些地区虽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环境不能有效地推动创新能力;西部大部分地区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的发展很不协调,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都较为落后。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增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耦合协同效应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省际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协同效应。研究表明:(1)创新环境效益值小于0.20时,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创新能力效益值大于0.146或者小于0.066时,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协同效应较弱。(2)我国并不存在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优质协调发展的省域,东部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一般协调型,这些地区虽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环境不能有效地推动创新能力;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的发展很不协调,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都较为落后。基于此,提出增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耦合协同效应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