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洛伊德认为作家创作动机源于未满足的愿望.作家运用艺术手段在作品中实现深藏于内心的愿望,以此获得满足。运用弗洛伊德恋父情结理论分析了奥斯汀《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和《爱玛》三部作品中父亲的形象,发现在奥斯汀的心中始终存在着恋父情结,随着三部作品中父亲形象的渐次演变,这种情结的表现由含蓄转为直白。奥斯汀的这种恋父之情在《理智与情感》中表现为压抑与谨慎,在《傲慢与偏见》中表现为大胆展露,到最终在《爱玛》中表现为完美表达。  相似文献   

2.
电影《我和爸爸》展现了一段爱情般依恋终生的亲情,主人公小鱼从童年开始就怀有朦胧的恋父心理,这种对于父亲的依恋影响了她一生的情感选择.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深入探析就会发现,这部电影是在讲述缺失父爱的女孩在恋父情结的主导下如何面对生活和情感的故事,并非真正的传统女性主义电影.  相似文献   

3.
父母作为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其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进程。本研究从父亲和母亲两个视角,探讨了父亲教养方式对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提出了父亲作为亲子关系中的"最重要他人"对母亲教养方式的显著性影响和对个体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格非的《人面桃花》中,女主人公秀米的父亲只在开头和后来秀米的回忆中出场过寥寥可数的几次,作者用的笔墨甚少,甚至没有很多的正面描写.但父亲的作用却凸现于秀米的人生中,影响着她的爱情、事业等人生大事的选择.实际上秀米对父亲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跨越了伦理界限,秀米在潜意识中存在着恋父情结.  相似文献   

5.
家庭环境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亲的行为在一定程度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小学生父母亲对孩子体力活动参与的支持现状以及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结果表明父母亲对孩子的体力活动的陪伴都比较积极,父亲体力活动表率比母亲积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父母亲越支持小学生参与体力活动。父亲会经常陪伴男生参加体力活动,而母亲则是经常陪伴女生参与体力活动;随着年级的升高,父母亲的陪伴出现下降的趋势;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小学生体力活动的父母亲表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叶小沫 《阅读》2023,(Z7):4-13
<正>幼年和童年1894年10月28日,爷爷出生在苏州城悬桥巷一个平民的家里,他的父亲叶钟济是账房先生。爷爷出生的时候其母亲30岁,父亲已经47岁了,后来又有了两个妹妹。家里的生活清苦,常有衣食之忧。然而父母心地善良,为人忠厚,家庭温馨,为爷爷幼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块优良的土壤。爷爷说他从懂事起就很佩服父亲的为人,佩服父亲的“孝道”和“仁心”。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较为短暂,而且出道即是高峰,年仅23岁即已形成相当成熟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她进入小说创作前的经验世界里,看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形成。文章的上篇着重分析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对她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失去正常的家庭生活造成她童年心理的创伤,逃离父亲,又被母亲所拒绝,形成她“家庭失落者”,产生基本焦虑,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与体验,这是形成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基本因素。文章详尽地分析了张爱玲与父亲、母亲的情感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亲和力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袁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真爱的情感。青少年的成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父母、教师具有亲和力,才能和孩子友好相处,促使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发孩子追求美好的生活,愉快地学习,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河北省保定市3所小学342名小学生进行了父母养育方武的测查,并统计他们的学习成绩,考察父母养育方式与小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父母以及小学生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学习成绩在人口学变量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2)父母养育方式因其文化程度和小学生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而不同;(3)父母双方在对待子女的养育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母亲更多地采取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父亲则更多采取惩罚严厉的养育方式;(4)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小学生学习成绩呈正相关。父亲偏爱被试和母亲偏爱被试与小学生学习成绩呈负相关,且母亲养育方式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要大于父亲。  相似文献   

10.
在《染血之室》这篇对蓝胡子故事戏仿与颠覆的小说中,安吉拉-卡特对其进行了女性哥特主义改写,表现出对父权制的嘲讽与反叛,但同时流露出对父权制反抗的保守性,形成反抗与依赖的矛盾共同体。父爱缺失使女主角产生恋父情结,深深影响到她的生活和婚恋,而其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是恐惧产生的根源所在,隐秘消解男性权威使身份危机得以解除。哥特小说中的美学内涵丰富多样,但与之最为祭密的美学范畴却是崇高。在西方众多的崇高理论中,伯克的崇高理论与哥特风格紧密相连,为本小说的黑暗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杨柳"(willow)在汉英文化里具有不同的国俗语义.其独特的外在形象,经不同民族的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内化后,融入了复杂的情感因素、文化内涵,折射了中西方意蕴复杂的杨柳情结.  相似文献   

12.
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深远.父母人格特征、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影响.本文对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教育策略,以期为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荔钠在她的三部故事片中讲述母女关系、表达“恋父弑母”情结,运用“水”的意象来完成救赎主题,并通过“疾病的隐喻”来构造和升华故事,从内容到形式都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作者风格,完成了系统的作者表达。在中国电影史上,能够在一系列作品中同时保持“女性”视点和“作者”立场的女性导演并不多见。但“作者”的身份即彰显自我又难免会导致创作的重复,对情绪和情结的执着有时也会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和人物的性格逻辑。从这个角度看,“作者性”其实也是一种个人创作的“类型化”。  相似文献   

14.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不朽之作.她的成功在于对女主人公斯嘉丽情感的真实写照,塑造了一个独特人物形象.本文从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分析了斯嘉丽性格特征.战前的幼稚、任性的少女,战中的精明强悍、敢作敢为,同时又吝啬贪婪,战后的顽强奋斗.  相似文献   

15.
在英汉语中,"杜鹃鸟"一词具有的不同国俗语义,它以其独特的外在形象,经不同民族的审美情感、体验内化后,融入了复杂的情感因素、文化内涵,折射了中西方意蕴复杂的情结.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家庭生态环境因素对视力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发展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分别对54例视力残疾儿童和54例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视力残疾儿童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独立性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家庭的矛盾性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的结论是视力残疾儿童基本上处在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一方面是由于家长对视力残疾儿童的心理了解不够和教育不足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儿童本身的视觉缺陷造成的,但它们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视力残疾儿童的干预不仅要针对儿童的各种表现,更重要的是要改善家庭环境,这需要视力残疾儿童的家长付出比普通儿童家长更多的辛苦和努力,尽量为儿童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方面进行的动态人际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它在教育活动中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很值得重视和研究。一、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谐是发展的条件,只有具备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成功才能有保障。在现代教育中,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第一、增加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亲其师信其道,这种体会不少教师都有深刻的感受。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他们…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塔拉庄园是斯嘉丽的精神之源,它给斯嘉丽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使其在战前安逸、战中重生、战后崛起。本文以塔拉庄园为切入点,剖析影响斯嘉丽行为的根本因素,探究人物积极向上、独立自主、顽强拼搏的精神及其给新时代女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可能存在差异的因素,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到以下三个结论:结论一,张瑞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直接使用;结论二,除父母受教育程度外,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在其他人口学因素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三,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4个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从拉康的后结构主义批评来看,伍尔夫《到灯塔去》的"窗"具有想象级的三个主要设定:通过詹姆斯的俄狄浦斯情结所引起的和父亲的冲突,想与母亲合一并体验欢愉的欲望这一系列行为所展示的第一点是无意识想像的起源,再通过对詹姆斯和塔斯莱的欲望和他们共同的欲望客体拉姆齐夫人的描写,说明了第二层次自我的形成,第三个方面是通过描写莉丽感觉到的和班克斯狂喜的合一,拉姆齐夫人与她的欲望客体——灯塔的第三道闪光融合在一起,展示了自我与他人的认证。以上共同构成了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心理描绘的基本特色,可以说拉康的想象级在"窗"中得以充分展示,更是一种对"窗"中主体人物关系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