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男篮与对手后卫队员9场比赛的攻防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进攻指标方面,中国与对手在得分、2分球投篮次数、3分球的投篮次数及投中次数等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2分球命中率和助攻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他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防守指标方面,中国队与对手后卫队员在失分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盖帽、犯规和抢断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第29届奥运会中外女篮后卫队员技术运用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第29届奥运会中国女篮八场比赛的技术统计,对比赛对手队后卫队员的技术运用能力对比分析显示:中国女篮后卫队员在得分,二分球命中率以及罚球命中率等方面与比赛对手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罚球出手次数,犯规方面与对手存在显著性差异,并找出了产生差距的原因,依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第29 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攻防技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和对手所有比赛的技术统计,对中国男蓝与对手攻防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在防守方面,在封盖和犯规方面稍占优势,在失分和抢断方面和对手存在显著差异.在进攻方面,进攻篮板球、助攻以及失误和对手差距不大,罚球命中率占有优势,在2分球出手次数、命中次数、以及2分球和3分球命中率方面和对手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统计第15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后卫与对手后卫队员比赛中投篮次数、两分命中次数、两分投篮命中率、三分投篮次数、三分投篮命中率、罚球次数、罚球命中次数、罚球命中率、防守篮板、进攻篮板、总篮板以及助攻、犯规、抢断、失误等16项技术指标,运用t检验、标准差等方法进行比较,对我国后卫队员比赛能力量行量化解析,分析了其与对手后卫之间存在的差距,为今后我国后卫队员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统计第15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后卫与对手后卫队员比赛中投篮次数、两分命中次数、两分投篮命中率、三分投篮次数、三分投篮命中率、罚球次数、罚球命中次数、罚球命中率、防守篮板、进攻篮板、总篮板以及助攻、犯规、抢断、失误等16项技术指标,运用t检验、标准差等方法进行比较,对我国后卫队员比赛能力进行量化解析,分析了其与对手后卫之间存在的差距,为今后我国后卫队员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湖北体育科技》2018,(5):446-449
以20162017赛季CBA总决赛后卫运动员进攻能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两队后卫运动员进攻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广东东莞银行队后卫运动员在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上要优于新疆喀什古城队;新疆喀什古城队后卫运动员在二分球、三分球和罚球的命中率以及出手次数方面都要高于广东东莞银行队;广东东莞银行队后卫运动员在助攻方面比新疆喀什古城队多4个,但失误多出5个;两名外籍后卫球员多运用三分投篮和突破上篮两种进攻方式;广东队比新疆队更加依赖外援,替补深度不如新疆队,正处于新老交替时期的广东队,对年轻球员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赛录像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后卫的进攻能力和防守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中国男篮后卫的技术现状、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中国男篮后卫二分球、三分球、罚篮命中率低,得分少,失误多,抢断少,助攻次数少.  相似文献   

8.
以第28届雅典奥运会女篮后卫队员的身体形态指标及其比赛技术统计数据作为资料,分析世界女篮后卫身体形态和技术特征.主要结论:世界优秀女篮后卫队员身高主要集中在175cm~179cm之间,托克指数美、非、欧洲较高,亚洲最低;后卫的技术特征归类为:助攻代表后卫的核心特征,抢断和外线进攻能力为后卫的基本特征,罚球与中距离进攻能力为后卫的一般特征,篮板球和盖帽为后卫的扩展特征;组织后卫与得分后卫的主要差别在于得分能力方面,表现在两者的2分试投次数与命中次数、3分试投次数方面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数理统计结合录像分析的方法,从后卫角度对2002年第14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失利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世界强队后卫相比,中国男篮后卫队员防守时“抢断球”意识和能力与对手存在较大差距;进攻方面,在攻击性很强的紧逼式防守面前,中国男篮后卫队员突破到2分区内进行攻击或主动造犯规的能力、妙传助攻能力,以及参与“抢进攻篮板球”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量统计结合录像分析的方法,从后卫角度对2002年第14届男篮世锦赛中国队失利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世界强队后卫相比,中国男篮后卫队员防守时“抢断球”意识和能力与对手存在较大差距;进攻方面,在攻击性很强的紧逼式防守面前,中国男篮后卫队员突破到2分区内进行攻击或主动造犯规的能力、妙传助攻能力,以及参与“抢进攻篮板球”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1.
按国际篮联技术指标的评价要求,对第26届亚锦赛中国男篮比赛中的13项技术指标,运用灰色关联的分析理论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是:①进攻技术水平发挥的优劣势指标依次是:2分命中率、助攻、3分命中率、2分投次数、罚球次数、罚球命中率、失误数、3分投次数、进攻篮板球;②防守技术水平发挥的优劣势指标依次是:防守篮板球、抢断、犯规;③按进攻技术与防守技术指标权重的均数比值(0.0803/0.0715),中国男篮的进攻技术优于防守技术。建议中国男篮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进攻方面,应加强中距离进攻和投篮命中率的提高,并提高争抢进攻篮板球的能力,尽量减少失误。防守方面,努力提高抢夺防守篮板球和抢断的能力,控制并合理运用犯规战术。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中国男篮在第16届世锦赛6场比赛中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男篮各位置球员较年轻;前锋队员身高已接近世界水平,中锋队员身高具有绝对优势,后卫队员身高显示不均衡;与世界强队相比中锋队员实力较强,前锋队员在2分球与3分球投篮次数及命中率、篮板球抢获次数和助攻与对手相比有较大差距,后卫线整体进攻能力依然是中国男篮的薄弱环节。针对中国男篮在快节奏、强对抗比赛中进攻侵略性不足和防守攻击性不强,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比分析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女篮得分方式,结果表明:1)中国女篮主力球员和替补球员实力差距比较大,影响整个团队实力水平;2)中美女篮在场均得分和命中次数、2分球得分和命中次数方面差异性极显著;3)中美女篮在2分球上差异性极显著;4)中美女篮前场篮板球数量之间、投篮次数、命中率方面差异性显著,二次进攻命中次数差异性极显著。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显生 《体育科技》2011,32(3):27-29
通过对第15、16届世界篮球锦标赛决赛阶段中国男篮的投篮技术、得分能力、主要得分形式、助攻、失误、篮板球、断球、封盖等指标与赛队进行对比研究,剖析中国男篮攻防技、战术与世界强队之间存在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观看第25届亚锦赛中国男篮与伊朗男篮的决赛实况录像,运用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主要以中国男篮与伊朗男篮攻防能力与效果为研究内容,分析本届亚锦赛中国男篮失利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进攻方面,中国男篮前场篮板球与对手存在明显差距;防守方面,中国男篮后场篮板球和对手存在明显差距;各位置球员得分能力方面,中锋得分各项指标均高于对手,具备一定优势,前锋、后卫得分指标均低于对手,差距较大,同时,队员的抗干扰得分能力和全队协同得分能力与对手有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16.
肖泽民 《安徽体育科技》2009,30(4):19-21,27
运用录像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子篮球队比赛的技术数据与对手进行了统计,并与其他6支参赛队伍进行了比较,得出中国男篮在投篮,尤其在中近距离投篮、抢断、助攻、失误有明显差距,建议中国男篮在今后训练中加强投篮技术练习,提高队员配合意识和防守质量。  相似文献   

17.
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男篮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攻防技术统计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男篮身高优于对手,但队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体重和克托莱指数仍处于劣势;在进攻方面,中国男篮存在投篮次数的不足的问题,特别是3分球投篮数与对手差距较大,助攻能力上与对手的差距也较大;在防守方面,中国男篮在盖帽、抢断技术上与对手差距不显著,而篮板球总数上具有显著性差距。并对中国男篮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中国篮球竞技能力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以近3届世界篮球大赛中国男篮和其对手为研究对象,对双方的防守能力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找出中国男篮与对手在防守上的差距及成因。结果表明:抢断球和防突破与对手存在很大差距;盖帽和抢防守篮板球时内线队员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外线队员能力较弱。防守战术变化少,防快攻的次数多但质量低;半场人盯人和全场紧逼人盯人运用较少,成功率低,主要以“2—3”或“3—2”阵势的区域联防为主,且存在防区小、贴身紧逼不严密等问题。中国男篮防守能力较弱,只有改善体能,强化技术的实效性和对抗性,突出战术的多变性和针对性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