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就当前现状来看,在农村学校优秀的网络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国家公服平台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的国家级优课、省市级优课未得到充分利用。从微视频的角度谈谈农村学校高效利用网络优秀资源的途径并对当前存在问题谈点感悟。  相似文献   

2.
选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估活动中的一节部级优课,利用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ITIAS),对课堂教学行为做频数分析和矩阵分析,了解课堂氛围、课堂教学结构、教师言语、师生问答、技术使用及动态特征曲线等情况。研究发现:在这一节部级优课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学效果良好;课堂教学气氛融洽,师生之间情感深厚;教师注重鼓励学生,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有所提升;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启示教师在提升智慧课堂教学质量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时,应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字化资源;合理安排教学设计,注重师生之间教学交互;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3.
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育主张从学业规划指引、课堂教学方式、课程体系设计、课外学习方式、教育评价方式、教师专业发展等维度,构建从学生个性出发,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个性化教育改进框架。从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视角考虑,个性化教育涉及"一生一案""一课一品""一科一谱""无边界学习""一评一策""一师一家"等实践范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内涵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师潜心研究十余年提出"生本教育"理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从教学、科研、实验等教育全面的分析"师本教育"与"生本教育"的"优缺"与"异同".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分析"师本教育"与"生本教育"在跆拳道教中的应用.对吉林大学跆拳道的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的解析,旨在更好地完善与推动跆拳道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进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提高初中数学教师高效课堂的实施水平,凸显初中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本文就如何把优质课晒课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正>黄芳,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无锡市名教师,无锡市教育科研带头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曾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获部级优课奖,在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中获一等奖。形成"还本归元"的教育主张与"清简质朴"的教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正在教育部今年7月刚刚启动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将有200万名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晒课",其中2万堂将被评选为"优课"。根据活动要求,教师所提交的网上"晒课"内容应包括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上传课堂实录和测评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已渗入到各行各业。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也带来了很多变革,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大大的丰富了教育资源,开拓了视野。各级教育部门很重视信息化工作,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主要结合作者经历,谈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实施情况和感悟。  相似文献   

9.
<正>张惠英,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双十佳"、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中学政治中心组成员,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从教21年,张惠英同志热心教学改革,课堂教学风格"亲和善喻、开放灵动"。近年来,她共开设市级及以上公开课30多节,其中的"树立法治观念"一课荣获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教育部级优课。她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现为江苏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小学体育2018和2019年一师一优课平台上海部级优课进行研究,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环节语言的使用情况,以及各环节中不同的语言模式,以此来帮助小学体育教师改善平时的教学用语,提升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1.
本期导读     
近期,"慕课"、"微课"、"云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热门词汇,如何在信息技术革新的背景下保证优质的课堂教学既是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也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话题。本期"视点"栏目中,有学者认为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应回归"课堂",倡导通过"协同学习"实现"课堂转型";有文章聚焦现代学校过程中的正义问题,提出了实现学校过程正义的策略;另有作者探讨了教育改革风险的本质,设计了改革风险管理流程,针对提升教育改革风险管理效度提出了解决方法。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发  相似文献   

12.
近日,天山区教育局推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希望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教师协同备课和网络研修模式,普遍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广州市奥威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协助天山区教育局在乌鲁木齐第十五小学举办了录播系统第一期培训会议,来自天山区教育厅及各个学校的近百位领导及相关学校信息化负责人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民族发展的根基,教育的目的是树人,而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塑造和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重视初中语文课堂建设,强化语文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交流式教学可以有效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效率,能极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新时代"生本"教育理念。交流式教学于生于师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学习和理解文章大有益处,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在认真分析民办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借鉴教育部2014年提出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方案,提出适合于民办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实践渠道的"优课"工程建设项目,通过教师对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化等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期对民办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如何培养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后信息化时期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必须解决的大课题。实践表明,通过创新目标为培养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研究者、创新者和教育改革的设计者,创设新的课程体系,采用跨国远程教育、跨校委托培养、能力目标导向培养、研创式教学、助奖激励、项目培养等措施推动培养模式改革,以"三师"、"优博"、"借师"为抓手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可使教育技术学硕士生培养适应新形势,引领新发展。文章概括分析了江苏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不但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人类灵魂的塑造师,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有深远影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需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把"优师"与"优教"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推动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针对民乐县农村小学教育缺少专业音乐、美术教师的现状,民乐县教体局开展了利用"互联网+教育"实施"SW+课堂"的教育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初步形成了音乐、美术等"SW+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与发展,使得"双师"和微课成为了民乐县音乐、美术等课的教学亮点,解决了该县农村教育因缺少专业音乐、美术等教师的短板,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音乐、美术等的素养。  相似文献   

18.
教学所思考的就是让学生得到什么、怎么得到。教学方式适合学生则能促成课堂和谐互动,引领学生自主构建学习方式,自我接受艺术熏陶、文化滋养、情操感受,从而获得生命的成长。一、从教学手段单一向多样化的转变教育部发出的《教育部办公厅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中提到:"通过晒课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一所学校、一位校长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通过教师的实践并内化为教师的教育思想并自觉地指导教育行为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教师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注重发挥了教科研、课堂教学和"名、特、优"骨干教师的作用,收到实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贯彻《纲要》精神,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点,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总目标及分类目标的要求,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通过课前精心预设、师生平等合作、反思自我诸环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政治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