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5年2月14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宣布,蒋介石和蒋经国的日记档案已由蒋家后人同意.存放于该研究所。据报道,根据契约。胡佛研究所并未取得两蒋日记手稿的所有权,蒋家只是以“暂存”名义将日记放人该研究所,待两岸问题解决后,仍将由中国内地永久地收藏这批见证中国近代历史的档案资料。  相似文献   

2.
军报3月30日刊登了沈阳军区某部新兵吕俊峰日记的报道。它在读者中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反响。从领导机关到基层连队,从干部到战士,从军内到军外,反响都很大。总政于永波主任看了军报3月30日关于新兵吕俊峰日记的报道后,给了很高的评价,说这样的报道实在太好了。新兵的日记写得好,日记中所反映的班长、排长、连队干部、团的干部都是思想政治战线上的有心人和责任感很强的同志。沈阳军区在全区印发日记的做法好。记者们和军报抓住这个问题进行宣传很有必要。这都是贯彻江主席一定要讲政治的实际行动。军报编辑部在一周之内,就收到上千件参…  相似文献   

3.
阿拉伯著名诗人纪伯伦曾写道,“你们有你们的黎巴嫩及其难题,我有我的黎巴嫩及其瑰丽。你们的黎巴嫩是时日企图解开的政治死结;我的黎巴嫩则是巍峨高耸、直插蓝天的山岳。你们的黎巴嫩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党;我的黎巴嫩则是攀登岩石、追逐溪流,在广场上玩球游戏的少年。”哈里里之死。打破了黎巴嫩表面的平静.使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正逐步解决的黎巴嫩难题愈发复杂。  相似文献   

4.
我的面前摆着一本非同凡响的书:《拉贝日记》。一个德国人,用日记的形式,详细而确凿地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所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60年后,在日本右翼势力仍然极力否认自己罪行的时候,这本日记公布于天下,为历史和正义作了一次伟大的证明。 从新闻和采访的角度说,这本日记太耐人寻味了。 约翰·拉贝1908年进入中国,从1931年起,担任西门子驻南京办事处经理。1937年日本侵略者攻陷南京时,拉贝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四处奔走呼号,竭力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带头建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  相似文献   

5.
嵊州市雅璜乡干部于1998年3月3日开始记《民情日记》,嵊州日报于同年6月17日率先刊发了《雅璜乡干部写民情日记,为民解忧》报道。后来,浙江日报的记者从《嵊州日报》上了解到这一信息后,对雅璜乡的《民情日记》做法在《浙江日报》上进行了再报道,随着浙江日报的再报道和《民情日记》活动行之有效的开展,不但引起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而且也成了新闻媒体广泛关注的热点。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曾多次  相似文献   

6.
黎巴嫩自从1975年发生内战以来,成为国际新闻界注意的焦点,对它的报道不计其数。今年1月6日,科威特《火炬报》周末版刊登的新闻特写《贝鲁特:每条街都有悲伤的故事》以其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而别具一格。这篇特写篇幅虽短,不过八百来字,却从几个侧面反映了黎巴嫩错综复杂的教派冲突与奇特的经济繁荣景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黎巴嫩的社会现实。这篇新闻特写构思巧妙。作者以烈士广场上枪战现场的描写开始,写出了黎巴嫩战乱景象与人民的思想感情,“这儿真成了烈士广场”。然后眼光一转,  相似文献   

7.
周小辉  宋兵 《新闻前哨》2003,(10):34-34
日记式新闻是一种用日记的方式来反映新闻信息的灵活、机巧的文体样式。它受到众多新闻工作者的重视。著名报人黄远生曾用日记写过通讯并发表在报刊上;著名记者彭子冈、范敬宜、李尚志也用日记写过新闻;北京晚报在报道今年“两会”时,采用“接力日记”的报道形式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引人注目;非典时期,  相似文献   

8.
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的武装冲突从7月12日开始不断升级,以色列频繁对黎巴嫩南部和贝鲁特南郊等真主党控制地区进行空袭轰炸,导致了黎巴嫩安全状况急剧恶化.中国外交部考虑到在黎巴嫩中国人员的安全,决定撤离使馆、新华社以及中资机构人员.  相似文献   

9.
黎以边境     
因为亚洲足球赛,我去年才有机会来到饱经战火的黎巴嫩,认识一下弹痕累累的贝鲁特,近距离地窥视一回“战争”。 去黎巴嫩:最好带上防弹背心   拿到去黎巴嫩的签证,已经是国庆节之后了。差不多 20天前,就去办了,但没想到如此之难,来回折腾了好几次。办签证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么多年,就没有什么人去黎巴嫩。那儿的内战停火了,但黎以边境什么时候也没有消停过。   其实,还未启程,我们在北京就感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10月 7日,黎以边境发生了自 5月 23日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以来,最为严重的冲突和交火。黎巴嫩真主党游击…  相似文献   

10.
岁末年初,一家媒体对过去一年报道过的人物进行了回访,其中,关于失学儿童马燕的回访报道引人深思。 2002年3月,一个中国西北失学女童的日记在巴黎出版并且成为畅销书,其版权被转售给欧洲许多国家和日本,书名是《马燕日记》。而其作者,一个13岁的宁夏女孩,迅速得到了国内许多媒体的关注,这其中包括:央视三档节目和数十家纸质媒体。几个月内,马燕三次坐飞机去北京,有的媒体甚至以《马燕传奇》为题报道此事,一个原本普通的女孩就这样被推至公众面前,她的生活也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宜昌日报》不断改进报道方式,创新报道形式,力求新闻宣传的多样化,他们推出的“今天是我的入党纪念日”这一有关党建专栏,刊发作者在入党纪念日里的所思所闻、所悟所感,表达作者对党的宗旨的思考和党员自身责任义务的再思考,以轻松灵活的日记形式,报道党的政治思想建设这一重大主题,一改枯燥的说教方式,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五十七万字的《魏特琳日记》,是继《拉贝日记》、 《东史郎日记》之后,又一部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是揭露侵华日军暴行最具说服力的证据之一。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分子屡屡篡改历史教科书,并扬言“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魏特琳日记》的面世,对于这种甚嚣尘上的论调,不啻于一记响亮的耳光。 本书作者明妮·魏特琳 (Minnie Vautrin),中国名华群,美国传教士。她于1886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1912年来中国合肥办学传教,任合肥三育女中校长;1919年至1940年5月,…  相似文献   

13.
1986年6月,我接受解放军报的任务,乘吉普车去西藏采访,并试用图文配合的“摄影日记”的形式报道新闻,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在66天中,我行程万里,共向编辑部发稿14篇,见报11篇。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图文并茂地报道新闻的非常有益的尝试。《摄影日记》这种形式,要求所拍的图片与所写的日记体文字相互作用,结为一体,达到契合。这和一般的文字配图片的新闻报道是不同的。《摄影日记》作为一种新闻样式,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一种特殊的文件——日记在西方的发展历史,探讨了日记的基本形式、功能和特性,并介绍了日记的新形式“博客”和“在线杂志”与日记的异同,展望了日记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日记体新闻,即是用日记的形式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军报的《两会日记》是个老专栏,我上会10年,写日记5年。前年会上,一位总政领导曾亲自为我采写的"两会日记"出题目。今年我在组织上会记者采写稿件的同时,再次担纲"两会日记"的写作。  相似文献   

16.
“两会”报道年年求创新。回顾近两年的“两会”报道,《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等报纸开辟的日记体裁的报道呈现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日记体裁在“两会”报道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典型报道中,往往是用一条消息、一篇通讯、一篇评论加若干日记或书信摘编等,对人物事迹进行追记。这在有意无意中,将典型报道模式化、脸谱化,套路化,导致了媒体间典型报道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18.
日记式报道,是采用日记形式所写的新闻报道,用以记录作者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思、所感的新闻素材;它往往醒目地注明时间和地点;行文自由,可叙、可议,结构不拘一格,饱含作者的真挚感情,读起来亲切有味,可信性强。见诸报端的日记式报道,有单发一天的日记的,像《工人日报》1990年3月26日刊登的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李维康3月24日所写的一则日记那样;有几天日记缀连起来发表的,像《中国青年报》1986年11  相似文献   

19.
点击传媒     
《花枝两会日记》有真情实感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为报道好全国两会,在"全省新闻联播"中推出了《崛起中部——共同的期待》和《花枝两会日记》两个专栏。其中《花枝两会日记》是以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优秀导游文花枝的日记形式报道其参加人大会的感想、体会和打算。文花枝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履行好代表职责,她克服困难、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以诚恳的态度问计于民,写出了开发韶山红色旅游的一份议案。《花枝两会日记》宣传了来  相似文献   

20.
记得前些年,上海曾经出版过陈左高先生的《中国日记略史》一书。现在我想,如果陈先生要修订这部书,或者今后有别人再写中国日记史的话,那么,2011年的7月是肯定应该大写一笔的。因为,就在这个火热的月份,京沪两地分别出版了分量特别厚重、学术价值特别高的两部日记巨著——《王伯祥日记》和《夏鼐日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