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奇逢生当明清社会大变革之际,其学《易》研《易》、撰写《读易大全》,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社会人生。他认为研究天道地道,其旨趣在研究人道。其谓“自人用之总一人道”则集中反映其“《易》专责人事”的思想本质。他不仅教人认识斯人之生立难丧易、国家之兴成难败易、天下之治致难乱易的规律性,从而谨畏善治,既贞于终,防患于未然,而且提醒人们“戒慎不闻”,无时不兢惕,无刻不戒惧,从而随时随处,举止有法,既能自估以《易》,而行《易》于一身。所以他教人透过学《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立身于天地之间,而自觉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改造世界的真正主体,积极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易》居六经之首,专讲变化发展,原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模写。因而,反转过来,又成为人们认识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然由于“天者一而人者贰”的客观原因,所以,人则往往不能与时同步,而具体地“绍天之一”,通志决疑,而济其行!孙奇逢学《易》有得,深深地懂得这一点,故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卦、爻词中,仅只拈出《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一爻之爻词,借为及时提醒人们跟上客观发展步伐,以无息而胜有息,来弥补“人者贰”之缺憾。乾乾夕惕,行以天健,及时地进德与修业,孜孜以求,而不稍懈也!  相似文献   

3.
“《彖》《象》解经”兼具象数、义理两种方法,以“象数”解《易》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六爻所处的位置以及爻与爻之间的关系,其所用象的内容较少,而且和《说卦》有一定区别。以“义理”解《易》则有以“理”解《易》和以“史”解《易》两种。传承费氏《易》的荀爽、郑玄《易》学并没有完全遵照费直解《易》的方法,而是在吸收其他《易》学基础上有所创新。通过分析“《彖》《象》解经”可知,荀爽二卦互易说、虞翻卦变说在《彖》《象》中已经出现,二说或与费氏《易》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4.
评孙奇逢“以人合天”思想的理论意义——读《读易大旨》札记之十二李之鉴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卦爻符号序列与文字序列结合为体系的整体《易》象,是对客观世界本质认识的理论成果。《读易大旨》云:“圣人之《易》,不过模写其象数而已,非有心安排也。”(《读...  相似文献   

5.
[题目(]见第9期刘国良文)[立意探究]对这则寓言的理解应将重点放在牧羊人的话上,即“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因此它的核心寓意应为认清自己,即对自己应有清楚的认识,包括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它的导向很明确,告诫中学生既认清自己,又认清世界,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孩子的话“它也很可爱啊”,谈对乌鸦“可爱”的认识也可以。在评卷中发现,立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从两个方面客观辩证地去看,去写。既认清自我(主观世界)又认清形势(客观世界)。当然缺乏辩证也是符合题意的。题目《:认知自我》《认清自己(把握自己),量力而…  相似文献   

6.
孙奇逢说:“《易》模写天地间事理”。所以,《易》随着客观世界运动而运动。六十四卦之十七、十八两卦──随与蛊,乃《易》整体对立统一运动的两个重要环节,当然也是主观对客观的模写。孙氏释随、蛊两卦,告诉人们一个真理:“人生少有可随者,随人则诡,随世则流,其惟随时乎”。随时即从道也,从道,则不能“随人”,亦不能“随世”,而只可“随时”。随时,则子匡父失,继任纠正前任之误,乃天经地义。所以“随”之为言在于随时。随时,则“蛊非事也”。然“有息则人”,人“以天下为无事而不事事,则后将不胜事矣,此蛊之所以为事也。”临随蛊后,“临,大也”,改正过错,匡正前任之失,则“可大之业,由事而生”也,这是必然,是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周易》的《彖(tuan)传》解释六十四卦图形的结构和卦辞。它和《系辞传[下]》“彖者,材也”、“知(shi,同“智”)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的“彖”、“彖辞”不同。《系辞传》说的“彖”和“彖辞”是卦辞,是《易》的经文;《彖传》是  相似文献   

8.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逻辑顺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作用列宁有过精彩的描述:“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全集》第58卷,第90页)认识这些“网上纽结”,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基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果,它必将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9.
《易》为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易”字本义当为“阴阳合历的某一祀日”。伏羲历、神农历、黄帝历或称。三皇易”,《连山》《归藏》《易象),史称。三王易”。承“三皇”而启“三王”者,则有唐尧的《中星易》和虞舜的“五行易”,特别是“五行易”,寓“五运六气”等深奥理论于韶乐,博大至简,孔子极力推崇,故又可名之曰“韶乐易”。它的诞生,得益于虞舜的候风世家,其代表作即《南风歌》。在它指导下,百物时序,社会人文与自然各领域的活动由此步人科学的快车道。“韶乐易”可使部民广泛预测、验证各种物候;可在隐含概率统计的“周祭”祀典中发现自然与人文奥秘;可以寓教于乐,使教谕、政令神速传播,风靡邦域。  相似文献   

10.
丁翠兰 《考试周刊》2011,(62):74-74
什么是写作?《语文课程标准》表述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的目的是表达交流,基本性质内容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写作的过程是认识过程,也是走向自觉,完善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为此,我认为,中学写作教学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从素质教育出发,高度重视“真”、“善”、“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相似文献   

12.
孙奇逢科学地将《易》区分为天地之《易》(“本来之《易》”,“《造化之《易》”),圣人之《易》(“圣心之《易》”,“《易》书之《易》”)和“在我”之《易》,主观模写客观。天地之《易》则化而为圣人之《易》。“我”学《易》求端天地,正为打开《易》书《易》的大门。从而,不仅是化《易》书之《易》而为“在我”之《易》,亦势必化天地之《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以之为指导,具体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探寻事物之纷繁,求索事物之几微;钩取深奥,推致远大。借为治身治家而治国平天下也!  相似文献   

13.
《周易》,也叫《易》.是我国文化宝库里一部十分珍贵的文献。其中的卦爻辞,也叫系辞。它是用蓍草来占算的,叫做占筮,也叫占卦。清人王船山说:“占易、学易,圣人之用易,二道并行,不可偏废也。”(《周易内经》)说明了只有既懂得讲解系辞辞义,又懂得占策之法,才算是对《周易》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卦,是由交组成的。春秋时孔丘说:“交者,言乎变者也。”(《易·系辞上》)其基本符号有两个:一是:“_”叫旧爻,表示奇数;一是“—-”,叫阴交,表示偶数。每个单卦由三根支组成,可组成八个卦形:(乾)、(坤)、(兑)、(巽…  相似文献   

14.
“作文”,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中被表述为“写话”和“习作”。《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出自春秋末期的老聃.自古至今,注解和论述《老子》之作数以百计,但都见仁见智.分歧和争论主要就在“无”字上.本文对老子哲学的“无”,谈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一、“无”是老子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哲学是对世界总的认识.它通过思维的范畴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随社会实践的发展由浅入深.思维的范畴,也由贫乏而逐渐丰富.《老子》是我国哲学史上的第一本哲学专著.它和世界上其他古代哲学一样,属于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它的思维范畴还是很贫乏的.老子是通过哪些基本范畴来把握世界的呢?许多研究者认为,“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  相似文献   

16.
最早把“损”和“益”作为一对矛盾的概念记载下来的是《易》的作者。《易》的第四十一卦《损》和第四十二卦《益》互为覆卦。相互对立的“损”和“益”有多方面意义。春秋时期,“损”和“益”对举,在词汇或语汇中,已比较常见。如《论语》记孔子的话:“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因”是凭依,有仍旧的意思。“损益”则是在数量上有所增减。殷礼是在夏礼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教育(海南)》2005,(9):47-47
中国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很多世界之最,其中,《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论文。《学记》成书要晚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但《理想国》的主旨是讨论如何治国之类的国家大事,教育是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被论述的。《学记》则是从教育的角度论述教育,因此严肃的论著都要在这个“世界之最”上加上限定词: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的著作。也有人称它为“教育学的雏形”。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文言文中,“也”字用得多且用得妙的,当推韩愈的《马说》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数情况下放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解释或判断语气,还可表示感叹、祈使、疑问或反诘等语气。比较这  相似文献   

19.
吴政国 《语文知识》2006,(11):14-14
《文心雕龙·丽辞》中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事对”就是用典。用典过多或过于冷僻,会使对联晦涩难懂。但用得好,也可以丰富对联的意蕴。以下略举数例说明。  相似文献   

20.
刘向《说苑叙录》文字理解的关键在于“说苑杂事”、“新序”、“百家”、“新苑”四点。前人有争议,但也有共同的认识。“说苑杂事”是刘向编撰《说苑》时所用的底本《说苑杂事》;“新序”是刘向的著作《新序》,“百家”是《汉志》子部小说家著录的《百家》书、“新苑”则是《说苑》的别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