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常人们对文学作品中色彩的认识其实主要停留在色相方面,而实际上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更大更直接的是它的色调.本文运用现代色彩理论对李贺诗歌“艳”与“冷”的用色倾向进行分析,并通过与屈原、李白诗歌色彩的对比,解读李贺独特的“鬼色”世界.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诗歌工于用典,典故的运用使他的诗歌意蕴深刻,含义丰富。本文探讨了李商隐诗歌中运用的《庄子》中的部分典故。李商隐诗歌中所用的《庄子》典故不仅可以表达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积极入世的心态,还能概括他仕途碰壁、心存退隐的心态。从他对《庄子》典故的运用中,展现其短暂一生中进退不定的矛盾心态,志向高远却又仕途坎坷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体现师法自然的赋色原则,这与李白、王维、李贺诗歌的设色有所不同。其色彩意象丰富而表意多样。大量使用精神色彩意象,以“艳色写悲情”为代表的相同色彩组合的异用,依境调色以及亮色点睛等设色特征使得色彩与意境相融。其设色还依据题材、抒情对象、生平阶段等不同表现内容营构风格各异的色彩意境。由此形成了李商隐诗歌色彩表现“沉博绝丽、色境浑融”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新诗以“欧化”为“现代化”的转型期,闻一多因追求“东方色彩”而与时代主潮产生疏离。美国的新诗运动是促使闻一多审美潜意识中的“东方色彩”得以彰显的契机,但二者却有深刺的审美差异;尤其是进入现实语境后,“东方”更呈现出“他者化”色彩,闻一多以自己的诗歌构成对这一现实东方形象的逆向书写。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无题”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分别在中国与英国抒情诗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从诗歌的意象着手,来探讨二者诗歌中意象共同的主要表现形式——潜沉的意象和扩张的意象在诗歌中相同和不同的表达,并简单梳理造成这些差异背后作者所处的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
李贺与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大多虚荒诞幻。传统文学观念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其艺术功能.以至后人对二李诗歌硝“模糊”意象褒贬不一,或片面认为李商隐步李贺之后尘。比较二李诗歌兴象的美学特征,一日情势,一日情韵。探讨其诗歌艺术的成因,乃在于有普泛的宗教意识的渗透。但由于不同的社会心理对诗人审美体验的影响,故有各自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无题诗在宋代发生了诸多变化,主题上不再拘泥于男女情爱,风格上也融入了宋代诗歌的理性色彩和平淡的审美追求。不论是意象的选择、表达的方式,还是语言的风格,都与晚唐李商隐的《无题》大有不同。这些变化反映了宋代《无题》作者与李商隐艺术思维的差异,继而印证了宋代诗风较晚唐诗风的新变。  相似文献   

8.
思想知觉化,即抽象的思想、情感和具体的知觉、感觉的紧密结合,是英国玄学派诗歌和20世纪象征诗中常用的手法.李商隐的某些“无题诗“(特指李商隐集中那些构思细密、寄托遥深的七言律诗)也具有这一特点.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极为罕见的现象.这种特异的美学追求使得李商隐诗在20世纪闪烁着一种惊人的现代美感,也促使我们重新确立李商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论李商隐诗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商隐不仅在写作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段,而且在象征艺术方面有许多创造。他能娴熟自如地运用整体象征手法。个性化和朦胧化是李商隐象征喻象的重要特征。李商隐诗“深情绵渺”的独特诗风和诗歌“多义性”特征的形成,都与其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象征手法有密切关系。此外,李商隐诗中的象征还与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抒情手段存在密切关系。理清这些关系,有助于加深对李商隐诗象征艺术成就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从结构方式的角度看,李商隐七律多典组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有序的并列铺排式和无序的电影“蒙太奇”式。在并列铺排式结构中,根据典故与所咏之物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又可分为“獭祭体”和直观借比体两种。而电影“蒙太奇”式结构是最富于李商隐创作个性特色的一种典故组合方式。李商隐将多典组合这种艺术手法从骈文写作移用于七律的创作中,这种艺术上的尝试与创新在极大程度上促成了七律中某些新的诗歌体式的产生;同时,它也对李商隐七律的语言风格有着重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艺术手法的使用还使李商隐七律孕育了某些新文体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刻意追求意象美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位积极入世的诗人,但因其政治追求的失意和人生际遇的坎坷,情感长期郁积,导致他的诗歌意象运用独特,形成了一系列以悲剧心态为情感底蕴的诗歌意象,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和悲剧情调,从而产生了跨越古今的美学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和孟浩然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作品风格也多有不同,但他们对诗歌艺术的追求是一致的。李商隐的爱情诗和孟浩然的山水诗,都选用了较多的残缺意象和空白意象,给人想像的空间,以达到一种言外之意、蕴外之致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他们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和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由于色彩与人类的情感有着内在的关联,色彩成为李商隐诗歌各种情感、理念的载体,欣赏者能在李商隐诗歌意象色彩中获得丰富的感性体悟与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诗歌《井泥四十韵》,其创作年代众说纷纭。然而,联系这首诗歌所流露的思想情绪与李商隐的生平事迹,运用“诗史互证”之方法去考察,同时结合古籍版本中李商隐诗集的篇目编次情况,在诸种说法当中以“大中十二年”说较为可取。  相似文献   

15.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的出现,似乎打破了诗国的旧有格局。他一方面严谨地继承和发展了诗歌的各种形式体裁,尤其以七律的精工蕴藉为人称叹;另一方面却又在内在的主题、情感蕴含上渗入了很多新的因素,并进而把诗歌导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使诗到晚唐,而余味无穷。他把自我融入了诗歌,也在诗歌中发现了自我,从而形成新的规范。文章主要通过与杜牧诗的比较来分析李商隐诗作的这些特点。从而得出李商隐诗能自成宗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八、色彩 中国画的色彩,有其独立性.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画在古代称为"丹青",由此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由于中国哲学、人文审美观念的影响,水墨画不断兴盛,色彩在中国画中尤其是意笔的中国画中,逐渐退居到了附属地位.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成为意笔花鸟画用色的特殊规律.而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和宗炳的"以色貌色",概括了中国画在色彩运用上既重再现又重表现、以表现为主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意笔花鸟画的用色,不求物象的外在形似,不受客观自然的限制,而把用色的着眼点放在表现客观物象的内在神韵、表达主观意念的审美思想与意境的追求上.牡丹画作品的创作,用色规律亦如此.  相似文献   

18.
夜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书写主题。唐代诗歌夜意象描写丰富而且多元,晚唐诗人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近600首诗歌中,关于“夜”的意象描写很多,且以“夜”为核心的词汇非常丰富。统计发现,李商隐诗歌中关于夜意象的描写有550余处,说明其诗歌创作不仅善于运用夜意象,而且夜意象描写丰富、密集。李商隐诗歌夜意象具有时间、情感、社会指向,大致可以归纳为黄昏意象、灯烛意象、月意象、梦意象等几种类型,这些意象显示出其诗歌的凄寒孤寂、朦胧哀艳、幽怨感伤等审美特征,而这种特征是由晚唐时代风貌、精神流变等社会因素以及身世家庭、性格爱好等个体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一向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处于“自觉时代”的诗歌,既开启了“直寻”思维的新视域、新范式,又人为性的制度化、体制化了“比兴”艺术,形成两种不同质的艺术思维方法和诗歌种属。从思维特征看,前者属于非理性主义的直觉思维,而后者属于理性主义的直觉思维;从文本的内结构特征看,前者属于审美意象诗,而后者属于政治理念诗。尽管二者在审美形态上都有以象喻义的特点,但在审美感受上,依然显示出不同的志趣和尚好,体现着不同的审美观念与意识形态观念。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实质上暗含着艺术理性对政治理性的抵制和批判,并且都以非对话的形式建构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20.
由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刘学锴教授撰写的《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已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著者在完成了《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资料汇编》、《李商隐评传》基础上的又一新作。作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唐代大诗人接受史系列”的一个子项目,《李商隐诗歌接受史》,根据统一的构想,每个大诗人的接受史大体上分为“历代接受概况”、“阐释史”、“影响史”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