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教育实验认为,儿童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新教育课程最本质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生命体验,师生共同经历的课程,不是一堆知识的罗列,而是一组通过生命体验成为有德行、审美、情感的知识,并通过这组知识的学习,最终习得为一种能力。课程的起点是活生生的人、问题及人的各种可能性,终点则是问题的解决、可能性的实现、人的幸福完整。  相似文献   

2.
朱永新教授说过:“只有拥有卓越的新教育课程的教室,才是完美的新教育教室,如果没有卓越的课程,教室里的生命之花不会开放,所以,课程,是所有新教育梦想、理念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在实验中,我们学校通过对“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内涵和外延的探求、实践,形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整合化、学校课程多样化、班级课程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新芽班课程建设的幸福旅程。  相似文献   

3.
<正>新教育实验是什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时代,让教育走向幸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幸福”到“完整”,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教育不仅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命,  相似文献   

4.
浅析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作为学生认识生命与体验生命的手段,近年来受到广大学者们的重视.然而在我国,生命教育课程本身的缺失是阻碍生命教育实施的主要问题之一.文章以人的发展与生命教育层次为视角,审视了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本真,探讨了生命教育课程的缺失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确立生命课程的价值取向,试图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向晶 《全球教育展望》2014,(4):20-27,58
纵观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变革:20世纪初,从学科课程转向经验课程,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从经验主义课程转向注重学科结构以追求卓越知性的学科课程方向,70年代以来,则以"人性"、"个性"、"自我实现"以及"完整的人"等概念充斥着课程领域,预示着课程步入关注人本身,关涉人的自我实现以及人生幸福的方向。这里主要从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入手阐述课程变革之于学生幸福的内在关联,试图构建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体化的"课程连续体"以实现学生在学科课程中领略学习的乐趣,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验探究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卓越教育是以追求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并且能够创造幸福人生为目标的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体验生命快乐并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我校明确了"创办卓越教育,成就幸福人生"的办学思想,在"立足基础—传承创新—多元开放—多维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追求进取。  相似文献   

7.
大班到小班,根源于人的"双重性"本质.在本质上,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存在的统一体.然而,在大班环境下,囿于单一人性的认识,人们往往或者只强调人的自然生命或者只强调人的价值生命,导致人的自身形象的破裂.与之不同的是,小班化教育,以完整人性为根基.针对大班环境下人的残缺形象,基于自身先天性优势,小班化教育通过目的的"完人性"、内容的"全面性"和方式的"整体性",立意寻回并重新构建起"完整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正"生命"是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提高人对生命的理解,维护生命的生存,尊重生命的权利,成就生命的幸福,实现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教育课程的核心价值观。以生命成长为主线,围绕生命认知、生命情感态度、生命价值观、生命实践能力等维度,笔者认为,生命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观应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9.
张伟斌 《教书育人》2012,(26):50-51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当遵循人的生命规律。生命不保,谈何教育!让学生幸福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学校坚持特色办学,以防震减灾校本课程为突破口,成为福建省首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并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东孚模式"为依托形成有特色的生命教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引领学校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倡导生命课堂,这就向我们指出:儿童的学习既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其本身也应是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校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办学理念,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为宗旨,对学科课程以外的活动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创新,逐步形成阅读、活动、实践三大主线,精神、素养、能力三大目标,统整阅读课程、理想课堂、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特色课程五大板块,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