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托马斯·品钦的早期三部小说都采用了开放性叙事结构:开放式结尾;围绕主题的情节并置;不同层次上主结构和主题重复。开放式的文本结构让人物和读者都陷入了一个没有出口的熵化迷宫,从而深化了小说不确定的主题。文章从开放性文本理论,小说空间形式的相关理论和混沌理论来分析品钦小说的开放性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2.
人物形象的分析,在叙事文本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其理由是:一,大凡成功的叙事文本,或叙事诗,或小说,甚至叙事性散文,都是借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直观印象,并以此构成文本的核心内容;二,叙事文本的主题表达,主要是通过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得以实现,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寄寓着作品的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死亡是小说叙事的常见主题,更是小说叙事建构的有效手段。死亡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叙事建构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死亡为核心的情节构建模式十分巧妙地迎合了小说作者执意颠覆基督教文化传统(象征父权)、宣扬妇女主义思想的文本主题和创作理念;以死亡为媒介的视角变异模式突破了第一人称叙事的传统藩篱,极大地丰富了《父亲》的叙事层次和多样性;以死亡为依托的叙事技法的革新为小说成功营造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效果。毋庸置疑,让死亡直接参与小说叙事建构并使其承载丰富的文化叙事功能正是该小说的叙事特色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包薇 《现代英语》2023,(22):56-59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著名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笔下的伟大创作之一。对此部作品,评论界在很大程度上将关注点聚焦至文本中所呈现出的独特的美国南方空间意象以及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怪诞性色彩,而对其中所体现的一些叙述特色有所忽视。通过对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以及叙事修辞的巧妙运用,麦卡勒斯成功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剖析了主人公复杂而矛盾的情感世界,并揭示和强化了作品隐藏的深层主题意蕴——世界的荒谬以及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徒劳,使得其小说的叙事与主题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小说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5.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有关汤姆人生悲剧的整体叙事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死亡事件展开的。斯托夫人采用死亡预设、死亡追叙、死亡干预、死亡补叙等手法成功完成了小说文本围绕汤姆的主体叙事。死亡不仅仅是斯托夫人用以控诉蓄奴制罪恶的文本主题,更是其用以构建小说主体叙事的重要策略和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林中之死》和鲁迅的小说《祝福》两个文本在主题与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将运用比较分析的手法,细读文本,对二者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与技巧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展现了独特的叙事艺术。柜台在文中多次出现,看似不起眼,实则是小说人物与咸亨酒店内外空间建立联系的媒介,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能。抓住这一叙事媒介解读文本,便不难发现柜台的设置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推动了小说叙事进程,而且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凸显及小说主题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徐容芳 《读写月报》2022,(27):22-25
<正>“叙事视角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写作手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因此,部编版教材加大了叙事视角在小说大单元教学中的比重,并不是出于将其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点的目的,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叙事视角的学习,更好地解读小说文本。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有十六篇小说,其中五篇散落于七、八年级,剩余十一篇集中于九年级,且以单元的形式呈现。仔细对比这十六篇小说的课后练习,不难发现七、  相似文献   

9.
文本分析: 本文是余华的成名作,是一篇带有试验性的先锋派小说,文本张力巨大,可供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1、主题探究,荒诞背后的真实;2、写法探究,现代派小说的常用手法;3、余华纯净、明朗、平实而深刻的语言;4、现代派小说和传统小说的区别;5、象征手法与文本和主题的关系;6、文本不合逻辑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0.
陈忠实在《白鹿原》这篇小说中运用了多重感官的叙事技巧,除了大量视觉的叙事之外,对于听觉的叙事策略值得去探讨。小说文本中构建了在白鹿原上由一系列的声音事件汇集而成的景观,奠定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而《白鹿原》小说之中的听觉叙事策略运用了音景、声音的"在场"与"缺席"、听觉的"视觉感"等策略,塑造出了丰满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品的主题意蕴以及深化小说中的神秘色彩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把握《白鹿原》的听觉叙事策略,更有助于呈现出陈忠实小说文本中广阔的研究空间,发掘出听觉叙事的效果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猫部落》是香港女作家王璞的又一力作。小说摆脱了传统小说文本叙述模式而采取了网络跟贴的形式,这一完全不同的叙事策略和人物塑造手法,将网络与文学契合在一起,为小说叙事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很大的启示,标志着新的小说形式的诞生。作品在叙事策略、人物塑造、历史观等方面的探讨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曹文轩的“苦难和少年成长主题”小说一直受到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关注,而揭示曹文轩小说中的双重叙事者以及体现在文本中的双重叙事声音,并探讨这种双重叙事声音的复调特征及其意义是曹文轩小说研究的另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老人与海》小说原著与同名电影在叙事上有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小说和电影都综合运用了全知叙事视角和限知叙事视角,结构上具有鲜明的直线式结构和顺序式结构特点。小说与电影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两者在叙事手段上不同:小说是文学语言叙事,而电影是采用影视造型叙事;在叙事主题上,小说和电影是相似的,都赞扬了主人公的硬汉子精神,但是1958年美国拍摄的故事片《老人与海》对爱的主题的开拓更为深入,与原著相比主题更丰富了。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派作家纳博科夫塑造了后现代小说人物怪异难测的性格,刻画了这些人物特有的非常规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这些人物性格呈现为双重性甚至多层性,从而导致了文本意义上的人物身份及性格的分裂和不统一;消解了文本叙事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拓展了小说虚构的广度和深度,挑战了小说的虚构极限;发展和丰富了小说世界的人物刻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李冯的戏仿小说是以经典文本为故事材料而产生的新文本,是"对摹本的摹仿"。它对前文本的主题立意进行消解,在叙述方法上创新,带有强烈的颠覆意图和反讽意味。其叙事的主要动机是对以往小说的宏大历史叙事予以无情的解构,并探索叙事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对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娇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一直很浓.本论文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试图比较透彻地探讨<娇女>的情感主题以及该主题与历史性叙事和抒情性表现的关系.本论文提出,小说既探索了小说人物个人的历史,也通过讽喻的方式探讨了种族、群体的历史;小说的书写和阅读还揭示了与过去的创伤性经历达致妥协的过程.本论文还结合中国古典文学来讨论小说的创伤主题(内容)与"诗-画文本"(形式);论文进一步提出,作者正是借助诗画文本来充分地书写/抒写小说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创伤性经历和情感.在进行这样的分析的过程中,本论文比较谨慎地借鉴了西方的精神分析理论,以求从理论上较好地透视一种独特的情感经验.  相似文献   

17.
《霸王别姬》是张爱玲较早时期的一篇小说,作品中以巧妙的叙事角度和深刻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虞姬形象,呈现出与历史叙事文本及男性作家笔下不同的女性内省意识。本文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试图揭示出张爱玲笔下虞姬形象所独具的性别身份和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有《包法利夫人》研究对文本叙事的挖掘不够。文章通过文本细读深入剖析小说叙事特色,认为双重想象型叙事、平板型叙事、细密画型叙事和环境冲突型叙事交织,共同构成了该小说的多维叙事艺术美。  相似文献   

19.
曾传芳 《涪陵师专学报》2013,(5):107-112,140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斯泰伦的《苏菲的选择》被认为是以纳粹大屠杀为题材的反思文学作品。小说言说了20世纪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纳粹大屠杀事件,书写了叙述者/作者的成长故事,评论了小说本身的创作。小说的叙事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融言说历史、书写成长和评论创作三种文本于一体,多重叙事共同彰显小说的多重主题,表现了作家叙述纳粹大屠杀事件的独特叙事风格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由于托尔金本身的宗教身份,《圣经》和基督教文化对其小说《精灵宝钻》《哈比人》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土世界"的起源与犹太教的关系、小说文本叙事结构与《圣经》中U型叙事模式的关系、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善恶主题的表现几个方面,表达了托尔金的宗教立场和思想,是《圣经》和基督教文化在20世纪奇幻文学上的一大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