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抓住“行”字进行教学山西刘俊娥,卢淑芬《草地夜行》课题中的“行”字是中心词。全篇围绕“行”字展开情节,揭示中心。因此,教学时,如果抓住“行”字,就能起到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教学效果。一、“行”中找人物《草地夜行》主要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了...  相似文献   

2.
此文是和陈殿玺先生探讨“转注字”这个六书中千古之谜的三个重要问题:第一,正确认清“转注”二字是“转语注声”的缩语,“转语”是分化转注字的原因,“注声”是形成转注字的过程,这是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的关键问题;第二,正确理解“考”“老”二字的关系,“考”是因“老”转语,加“丂”为注声而造的转注字,而“老”是转注字“考”的原字,仍是会意字,不是转注字,这是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的中心问题;第三,正确认清转注字和形声字的区别,是澄清这个千古之谜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孔子有个著名主张,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这个主张在孔子看来是极为重要的,“可以终身行之”.而这个主张又可以用一个“恕”字来概括,这个“恕”字,据朱熹解释,即“推已及人”之意,用现在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中的“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一句,人教版教师用书把它释为“抄小路到达军营中”。笔者认为把这个“间”字释为“抄小路”不当。查检《辞源》等古汉语工具书,未曾见到“间”的“抄小路”这类义项。反复琢磨,莫不是受有人将其上文“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中的“间行”译成“抄小路走”的影响所致?这里的“间行”最终给译成“抄小路走”似乎无可非议,但问题是若把这个“抄小路走”当做“间行”的义训恐怕就有些不妥。这里的“间”应作“暗中”、“秘密”或“悄悄”等解释,“间”字的这个意义可以从古汉语工具书上顺利地查得,它在古文…  相似文献   

5.
盛唐王维有诗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我喜欢这里的“行”字.《诗经·采薇》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细一品味,这个“行”字是个无法让人兴奋的字,有的只是一种沉着与冷静.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常含有人情味,随便掂出一个就能窥见里面的传说.晚唐杜牧也有《山行》一诗,诗人说:“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细品之后,再想想题目中的“行”字,甚至感觉到这个字有一种宏博的气度,包含了人在自然面前的一种从容与洒脱,一种温暖并包含微笑的善意.  相似文献   

6.
古典笑话     
《中学生电脑》2010,(10):40-40
三瓶不过关 古代有一县官,让管家去买三瓶酒,却写成了“三平”。管家说:“老爷,不是这个‘平’字。”县官提笔在“平”字下加了一钩,说:“三乎(壶)也行。”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学生正在做练习,一个学生问同桌:“你记不记得‘攀登’的‘攀’字怎么写?”“当然记得啦。”同桌兴奋地回答,“这个字是上个学期学的,那次写生字和单元考试,‘攀’字我都写错了,老师还罚我把那个字再多写5行呢!他还再次告诉我怎么去记这个字,‘大手举起两根木和两个X’,你看,容易记吧。”  相似文献   

8.
案例片断一:谈话导入,铺垫揭题师:(板书“小”字)这个字,念——生:小。师:(擦去“小”的钩,用红色粉笔,在“小”字底下,添写“隹”用红粉笔写的这个字,读什么?生念不出。师注音:zhui师:这个“隹”字,指的是“短尾巴的鸟”。“小”和“隹”俩字合起来,念——生:雀。师:雀字,从“  相似文献   

9.
<正>要认的字:程魔术建筑演营务判饲养一、教材简析这个板块的“识字加油站”呈现的是两组职业名称,第一行是含“师”的,第二行是含“员”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词语的语境中认识这11个生字。文中泡泡“邻居王叔叔是一名理发师”的提示,旨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能运用其中的词语说句子。这个板块呈现的10个词语,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理解并不难,字词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构字理据上去理解和识记。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释■     
甲骨文有“■”字。这个字学者或释“丽”,或以为不识。这个字古书不见。在卜辞里都只是地名,不能推知其字义。这究竟是个什么字确很难知道。按金文有“■”字。和“■”显然是一个字,只是一从三“犬”三“■”,一从二  相似文献   

12.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13.
审题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领会题意,作起文章来能围绕中心,选材恰当。第一篇作文命题是《大雨中》。这个题目的是根据暑假期间本地区连降大雨的实际情况拟定的。出题后,我就问:“对这个题目要特别注意哪个字?”开始有个学生回答:“要特别注意‘大’字。”我又问“有不同意见吗?”第二个学生回答:“我以为要抓紧‘中’字。”“为什么要抓紧‘中’字呢?”我立刻追问。“这个题目指明要我们写的是下大雨的时候发生的事。不写大雨以前,也不写大雨之后,才符合‘中’字的意思。”学生回答得很好,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于是我又问:“大雨中的事很多,写哪一些才有意义呢?”学生稍加思索后,相继发言了。有的说:“要着重写大雨中干部帮助社员克服困难。”有的说:“要写社员和大雨作斗  相似文献   

14.
读准字音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文言文字的读音情况比较复杂,特别是多音字多,阅读时要仔细辨别。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大体有三种情况:1.破青导读。即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同性和意义的一种读法。判定破音异读的主要方法是依据语境和这个字(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如:《马说》一文中的(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依据语境可知“食”是喂养之意,动词,应读。又如门户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作宾语,名词,作“队伍”。‘卡列”讲,故应读hdng,而’仍卜行”中的“行”是动词,应读xfng。初中语文教材中类似的例子还有…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 一、以“誓”字巧导入 师:(板书“誓”)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对,这是发誓的“誓”,也是誓言的“誓”。让我们看“誓”这个字:上面是“折”,下面是“言”,  相似文献   

16.
我启蒙时接触的第一个字是“一”。启蒙老师把“一”字写在我手掌心上时,我只用了一口茶的工夫就认识了,美得简直要飞到七彩云上。这时,老师向我得意忘形的心上泼了“一桶冷水”:“从前,有个学生,学了‘一、二、三’后就辞别老师了。他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两横, ‘三’字是三横。行了,我不用老师教了。谁知有人要这个学生写个‘万’字,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画了一万条横线哩……”  相似文献   

17.
言论     
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  相似文献   

18.
他在纸上写了两个字“兄弟”。他指着“史”字对哥哥说,这个字读兄,兄就是哥哥,又指着“弟”字说,这个字读弟,弟弟就是我,“兄弟”的意思就是先有哥哥,才有弟弟,没有你,就没有我。  相似文献   

19.
词语三则     
加“加”这个字很特別。它现在的意思是“加上”,“增多”,“几种事物并起来”。古代汉语里也有“加”字,表面上看来它同现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差不多,实际上二者并不一样。先谈“加”字的本义。这个字《说文》在力部,解释说:“语相增加也。”清代段玉裁  相似文献   

20.
成人学校管理初探冯亚蓉回顾我校成人教育短短几年发展的经历,既有经验又有教训。我们深深感到成人教育只有主动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强化管理,在“管”字上下功夫,在“理”字上做文章,狠练内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才会富有活力、动力和生命力。一、理顺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