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马致远词《天净沙&;#183;秋恩》中情与景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认为这首词之所以充满艺术魅力,在于它将深秋的迟暮苍凉之景与游子的“秋思”情怀完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元曲《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的一篇课文,被称为"秋思之祖",其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本篇描写了一个羁旅天涯的游子在秋天夕阳西下之时看到的景物,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全篇共二十八字,以写景为主,寄情于景。字字写景但句句抒情。一、秋日之景全文开篇三句共计十八个字九个词,处处实景字间无一虚词,文字流畅蕴含丰富,马致远以深厚的文  相似文献   

3.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步曲。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  相似文献   

4.
刘海侠 《现代语文》2013,(12):42-44
课例呈现:“燕然未勒”的苦闷与无奈 ——《渔家傲·秋思》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一首词——《渔家傲·秋思》。  相似文献   

5.
<正>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咏怀秋天的诗可谓俯拾皆是,但是被誉为“秋思之祖”却是马致远的仅二十八字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王国维曾说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绝非过誉之词。其中魅力究竟何在? 一、以视觉调动感情和思念。 诗是要抒情的。但中国与西方审美观点不同。西方喜欢直露渲泄,中国喜欢含蓄蕴藉。因此抒情要靠景,也就是靠视觉形象来作为意象符号,抒发主体情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首外” (梅尧臣语)。  相似文献   

6.
申丽 《师道》2003,(8):30-30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部曲。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评价这首小令是极为精确的。我安排两节课来学习这首诗。第一节课是训练学生朗读、背诵,并指导学生作画,让学生绘出诗中之画。第二节课是赏画、写文章,让学生写出画里画外之意。《天净沙·秋思》由于诗句短,易理解,简单点拨之后,教学生朗读背诵并不难,所以教学的第一步自然便是吟诗。  相似文献   

7.
朱军 《教育现代化》2005,(10):82-82
优美的诗歌必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给读者留下独特的审美感受。《天净沙&#183;秋思》在达到了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的同时,也创造了“四美”。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业设计提出了要求:一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重视基础性,增加选择性,体现时代性。二要优化作业的结构与组合,加强整合、选择,强调均衡等。为此,在语文作业设计方面我做了如下尝试。一、设计选择性作业学完《天净沙·秋思》后,我是这样设计的:背诵这首精美的词;查找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仿《天净沙·秋思》写《天净沙·冬恋》;根据词的意境,为词配  相似文献   

9.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正是由于这首曲所散发出的浓郁的思乡情绪。但是这首影响深远的散曲,其思想内涵除了大家熟知的思乡这个层面外,还包含了主人公在辛苦疲倦之后那种依然继续奋斗的雄心。以秋色衰景反衬,更加表明了人物奋斗之艰难。这才是马致远营造如此冷落苍凉意境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0.
周立波 《考试周刊》2008,(53):125-127
埃兹拉·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意象诗歌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比较赏析,从诗句通过不同意象的叠加所表达的情感、色彩与绘画的应用、动静景结合、音律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来理解意象诗歌的特点,体会意象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首借秋景抒悲情的抒情小令,《天净沙·秋思》历来被视为艺术经典,在当代也被收录于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面对《天净沙·秋思》这一经典文本,语文教学多以依托文本调动学生感受秋天苍凉萧索之景、体悟诗人羁旅天涯之悲为教学重点,本文基于陌生化理论视角,以延长学生感知文本情感的领悟过程、实现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思考为主要目的,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拓展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2.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一组写景句,历来的解读都做实景处理,如果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去解读,则可看出"小桥流水人家"实为心中所想的虚景。这样解读,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该曲的内容意蕴。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词的发展引人注目。词从唐代兴起,经历了宋代的兴盛,一直流传至今。现如今,词中的许多精妙仍然为人们所熟识。由于词的句式灵活,适于表达曲折的感情,故文人最初多以之抒写春恨秋思、儿女情长。虽然狭窄的取材,限制了词的发展空间,但却使词在表达感情上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4.
秋风、流水、离人论“情语”与“景语”者很喜欢引用《九歌·湘夫人》的开头: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情中有景,景中有人。满纸的风波,满眼的落叶,满怀的秋思,满天的离愁。从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词的发展引人注目。词从唐代兴起,经历了宋代的兴盛,一直流传至今。现如今,词中的许多精妙仍然为人们所熟识。由于词的句式灵活,适于表达曲折的感情,故文人最初多以之抒写春恨秋思、儿女情长。虽然狭窄的取材,限制了词的发展空间,但却使词在表达感情上发挥到了极致。人类各种丰富的情感之中,有一类感情能使人们在慨叹其美  相似文献   

16.
却敌未遂的抑郁──谈范仲淹词《渔家傲·秋思》的复杂情怀田林范仲淹不仅是宋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将领,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其词意境阔大而深实实,风格沉雄而豪放,冲破了“词为艳料”的樊篱,在宋初词坛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先驱。范仲淹的词,现存六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写诗讲究“造境”,论诗轻“意象”而重“意境”,其实意境就是情与景的浑融妙合。因此,我们读诗,有必要分析情、景,进而深入并体味意境。从课文看,古代诗词曲“造境”时情与景的结合呈现出以下几种具体形式。一是先情后景,写景烘托。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抒情开篇,然后辅以写景。分别时分,正当暮春;东风无力,百花凋残,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把“别难”之情,写得摇曳多姿。二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除了篇末点睛之笔,整首小令就是开篇罗列的九种景物。但情蕴景中,“枯藤…  相似文献   

18.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有境界,则景与情统一,是真景物、真感情鲜明真切地表达。李清照后期创作的《声声慢》一词,寓情于景,景哀愁浓,情景婉绝,称得上"有篇有句""有境界"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9.
<正>整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19首词可以发现:教读8首,自读11首;豪放词多于婉约词。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紧扣主题"选择与坚守"选编了四首壮词:苍凉悲壮的《渔家傲·秋思》,狂放雄壮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遒劲豪壮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慷慨壮烈的《满江红(小住京华)》。这四首词虽同为抒发家国情怀的豪放词,但因词人境遇、人格和时代差异等,交织着不同程度的"忧愁"。  相似文献   

20.
【创意说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第25课由五首词组成——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五首词按诗人所处的年代顺序编列,都是古诗词中的名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