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话理论告诉我们,语文是人的生活世界,是我你之间的对话。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导、激励并促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自己及他人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对话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那么如何根据阅读教学的对话本质,实行有效的对话呢?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文从文本与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之间的关系及在阅读教学中起到的作用;点明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阅读行为中人与人之间确定的一种平等、双向互动的对话关系。在这场“对话”中关键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李敏 《现代语文》2009,(5):101-102
新课改将对话理论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这预示着教学方式由传统的“储存式”教学向“对话教学”转变。要实现理想的对话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对话,提升他们的对话素养,这是对话理论走向课堂实践的新台阶,而对话能力在学生学会对话地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何谓对话能力?它是在对话精神的关照下,在与别人或自己心灵交流过程中影响其意义生成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心理品质包括:有爱心、尊重别人、谦虚、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行为习惯包括:集中注意力,了解事实,仔细倾听,积极思考自觉反思,喜欢提问,愿意与他人合作。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是对话能力的构成要素,也是实施对话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马玉靖 《宁夏教育》2012,(7):114-115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创新、共享与合作的过程,是一个激活师生个体生命、实现师生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大师,挑战权威,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背景下,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在思维与灵魂的碰撞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5.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实施语文三维整合目标的理想途径。然而由于平等开放的对话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建构中,因此课堂实践中大量存在对话过程随意、对话交流无序、忽视言语训练目标等弊端。本文试图从“对话的基础”和“师生教学交往中的阅读对话过程”两个方面探索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常态,从“对话伊始、对话的层递、对话的深入、对话的高潮、对话的延伸、对话的余音”这几方面,尝试构建可操作的对话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6.
传统教科书“知识载体”的单一目标定位既忽视了鲜活的生命体验.又把掌握知识 、习得技能、陶养情感的过程丢弃在学习结果之外。“对话性实践”理论将学习重新界定为包括学习者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以及与自己的对话三种实践模式.为教科书摆脱“独白式知识代言人”保守形象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是说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文本和读者自我“相互发现”的过程,是文本意义和读者发展的双重实现。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不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对话”的目标,如“乐于与人交流”“就不同意见与人商讨”“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等。这些目标,既有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又有过程与方法的指引,还包含着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可以说是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达到上述对话方向的目标?笔者认为,赞科夫的有关论述可以给我们带来比较深刻的启示。他说:“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  相似文献   

9.
毫无疑问。对话理论给语文教学改革及其实践带来了崭新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中这句纲要性的话,其实包含着两层意义:一、阅读是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阅读对话;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教学对话。在时下许多论述中将此二者分别所属的阅读观和教学观几乎混为一谈。我以为,弄清此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人物对话是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感悟文本思想内涵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观照下,“人物对话”有效教学策略是:聚焦对话内容,读出话中“事”;观照对话情境,读出话中“人”;捕捉对话情感,读出话中“情”;揣摩对话样式,读出话中“形”。抓住人物对话,引领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走到阅读的高处。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提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文拟从与文本对话角度分析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关系 ,并着重探讨以学生为中心与文本对话的三种形式 ,及有效地与文本对话的教学途径 ,使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 ,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董文 《学语文》2008,(5):23-23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意味着对话理念正式引入中学语文教学。那么,什么是“对话”呢?王尚文教授在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中对其作了精要的阐释: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而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则是和传统教学中的一元独白相对而言的.是师生间借助语言进行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手段和方式.是对话主体在心灵上相互回应和融合。这种理念的确立,让对话、交流、沟通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标志着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正逐渐向现代语文教学的“对话——生成型”转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想真正实现对话,笔者以为必须遵循以下三原则。  相似文献   

13.
对话与心声:师生关系的应然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对话的世界,人的个性、主体性在对话中得以存在与维护;人的未完成性、平等性和差异性在对话中得以尊重、承认与彰显。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话型师生关系与独白型师生关系分别是应然的与实然的师生关系。真正的师生对话是显现、传达师生的“心声”,并融合师生间“心声”的过程。独白型师生关系有必要也必然向对话型师生关系转化。  相似文献   

14.
对话、教学对话与对话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不仅是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言语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的一种行为方式,而且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一种精神与原则。教学对话指的是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它包括作为教学方法和作为教学原则的教学对话。对话教学则是教学过程中体现现代对话精神和原则,师生主体之间以平等的信息、思想、情感等交流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对三者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我们教学实践中对话教学的合理实施与使用。  相似文献   

15.
论教学的对话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本质上就是具有对话品质的活动。优秀的教学应该是各种对话的共存与交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中各种对话的基础和前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前见的基础上,通过理解、体悟。实现与文本视域融合,并生成个人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自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后,“对话”一词和以此为理论指导的“对话教学”逐渐为广大教师熟知。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真正符合对话理论、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的“对话教学”呢?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存在一些与对话理论不符的现象,它们打着“对话”的旗号,却是名不副实的。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有效“对话”。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教学原本就拥有对话的性格。按“人一应答性学习环境”的系统理论,学生所直面的环境都是对话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建构成一个教学的“场境”。这样的“场境”是发散的、开放的、多层次的,随着教学“场境”的变化,对话的层次在不断深入,对话的境界也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把阅读教学过程演绎为应用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自教育产生之日起,“对话”就与之相约,并磕磕绊绊地走到了一起。孔子“私学”的主导形式就是一种“对话”模式:没有居高临下的地位尊卑和话语霸权。只有你来我往的思想交锋和情感交流。在漫长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定位。忽视“关怀生命”的教育本质,教育对话也逐渐丧失了生存土壤,忽视对话、假对话、低效对话以及少数人对话多数人当观众等现象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20.
王福照 《现代教育》2012,(11):21-22
对话道德教育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强调教育过程中师生的民主、平等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实施理念为走向“发展人”的目的观、“回归生活”的课程观、“我-你”的师生观以及营造自由交流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