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竑波 《中国德育》2015,(15):27-31
"互联网+"时代特有的社会道德现象,使学校德育面临诸多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的存在,使"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更应该抓住机遇寻找可为之处,学校德育应坚守基本道德共识和社会道德基本原则,应倡导并培育人际交往中"对话守则",应践行"学生指导"的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当前学生的道德践行危机入手,分析道德信念弱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运用道德感的原初动力机制原理,分析道德情感与审美情感之间的关系,指出要提高道德的实践力,需要确立一个以审美情感为发展源头的践行机制,从根本上提高道德信念的执行力度,寻求道德践行危机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道德情感在学生道德行为养成中的重要意义。充分挖掘教材道德情感的内涵,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践行能力,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我成长,从而赋予思想品德课堂道德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提高思想品德课情感体验的实效性,克服道德养成"止于心动"的现象,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善于捕捉和创造学生真实情感体验的良机,让学生在感动之余见行动,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化高为低,让情感体验目标回落"最近发展区"思想品德教学常常需要推崇一些伟大人物或普通民众的崇高思想道德品质,发挥他们的榜样表率作  相似文献   

5.
郑焱文 《中国教师》2009,(Z2):368-369
<正>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建议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  相似文献   

6.
<正>《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注重情境教学,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  相似文献   

7.
德育课堂变革的全过程应贯穿生活理念、立足生活实际,着力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在情境创设时,强化情感体验作为"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的特殊价值;通过"教学做合一"和"在劳力上劳心",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没有道德行为作支撑的道德认知是"空中楼阁"。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通过比赛、体验、游戏、展示、考验等活动可以为学生践行道德行为提供有效平台,使学生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是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相应品德的教育活动.道德情感是引发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是道德生长的基础.道德情感培养,是把德育落到实处并最终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手段.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建立了以道德情感培养为核心的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1.
熊璐 《职教通讯》2012,(20):76-78
柯尔伯格所提出的道德两难讨论法最为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逻辑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在中职学校借鉴并运用道德两难策略,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能使学生处于低层次的道德判断向高层次的道德判断发展,从而达到丰富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践行的目的。因此,论述道德两难策略如何在中职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策略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走进校园,"忽如一夜春风来","以生为本"和"育人为本"的新教学理念使广大教师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发展空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得到了全面落实。其中,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渗透情感教育,不仅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而且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感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情感脉搏,领悟文本主旨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法治主观题命制是一门学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命制高水平的主观题,是提高学科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命制高水平的主观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凸显课程的育人价值,追求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力求丰富试题的"品德"底蕴,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升华道德认知,涵养人文精神,增强道德践行的自觉性,引领学生做负责任公民,彰显主观试题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循环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根据所选教学...  相似文献   

15.
<正>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浸润学生心灵、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之一。教材总主编朱小蔓说:"德育不仅是带领学生学习、服从社会道德规范,而且需要引导学生内在地生长出道德力量,使培养学生社会性、引导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与培养学生独立性、引导学生内在精神发育的过程相互支持。"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走在其他课程的前列,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言行举止、情感困惑等实际出发,关爱、呵护学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7.
史文波 《快乐阅读》2013,(10):84-8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8.
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多维评价监测机制的缺失,使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缺乏内驱力。多维评价监测机制能有效捕捉、反馈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信息,激励、敦促道德主体践行传统道德文化。搭建好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多维评价、监测机制平台,消解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平台搭建的不利因子,如此才能实现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多维评价监测机制,从而切实保障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及新课改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新课程思品课教学主要突出育人育德要求,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它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践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及新课改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新课程思品课教学主要突出育人育德要求,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它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践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