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社会难题之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具有多样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择业心理应从单一追求高薪向综合权衡转变、从一步到位向分步到位转变、从相互攀比向常态竞争转变、从向往富裕地域向五湖四海转变、从只讲自尊向自尊、自立、自信、自强转变.学校引领协调和学生自主调节是实现大学生健康择业心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毕业生继增和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择业处在弱势地位。本文仅从女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入手,提出了转变择业观,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做好心理调适;正确认识自我,做好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自身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学习,强化个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及时准确掌握就业市场信息,在简历设计、简历投递和面试等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择业对策。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就业正由传统的计划分配向市场调节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凸显,其就业心理状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就业信心、主动性、择业灵活度、耐挫力等方面回顾近年来各高校相关工作者的研究结果,缺乏科学统一的调查测评工具是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难对比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就业方面应用较多的是用来了解个体适合何种职业的职业心理测验,就业心理状态则只有通过自尊量表、主动性人格量表等从不同角度间接测量,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科学测评工具仍有待研究编制。  相似文献   

5.
选择职业是大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择业过程实质是择业的心理活动与能力发展的过程,以大学生择业心理为切入点开展生涯发展教育是高校就业指导的新视角。通过自编大学生择业心理问卷,对10所不同类型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取样,从就业认知、就业准备、择业心态与情绪、职业定位四个方面调查分析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在此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提出大学生生涯发展课程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考扩招引起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导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平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倾斜,给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负担。本文概括了目前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情况,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提出了培养健康择业心理的具体措施。研究对于促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提升高等教育德育教育质量、缓解全社会的就业压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自尊二维度量表和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准备与择业取向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深入调查,结果显示,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具备自我发展和物质保障特性的职业,二维自尊中自我悦纳因子得分高的大学生在就业准备上更倾向于资讯收集和职业规划,而自我能力感得分较高的大学生则比较重视职业规划,且对实践活动持更积极的态度。在择业取向上倾向考虑自我发展因素的大学生,比在择业取向上考虑社会需求、物质保障因素的大学生做更充分的就业准备。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难并非就业上岗难,而是择业过程难,这反映出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自我认知和人格特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尤为重要。针对以就业为去向的毕业班学生,对已就业签约和未就业签约学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心理测量。发现人际信任、自尊、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与大学生成功就业呈现正相关,重视调适大学生人际信任、自尊、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等非智力因素,有助于大学生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认知与社会环境、就业制度环境紧密相关。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认知生成的经济社会背景,从政府主导到"自主择业"则是其制度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形塑理性化就业认知凸显重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确立,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积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确立面向市场的理性化的就业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於莉 《辽宁教育研究》2011,(11):107-110
大学生就业认知与社会环境、就业制度环境紧密相关。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认知生成的经济社会背景,从政府主导到“自主择业”则是其制度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形塑理性化就业认知凸显重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确立,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积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确立面向市场的理性化的就业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当前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零工资就业现象出发,深入分析了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的成因;从法律法规要求、就业市场管理等角度,审视了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从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增强大学生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创建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等方面,正确引导大学生择业、就业,理性地、审慎地对待零工资就业。  相似文献   

12.
自从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统包统分”模式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转变以来,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问题,是各个高校和学生们都不可回避的现实。面对机遇和挑战,面对个人专业特长和社会需求的矛盾所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我们该如何适从?  相似文献   

13.
同质型人力资本条件下的择业心理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求职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库柳特金个人决策风格原理对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进行归类描述,从学校、社会、家庭和自身等四个维度分析其成因,并针对大学生择业心理提出建议,旨在帮助当代大学生从容应对择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4.
试析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择业心理从产生、形成到发展、完善及消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心理变化过程,根据我国现阶段青少年受教育和就业的现状,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形成过程从宏观上分析,其前期应上溯到中学阶段,从后期讲,应拓延到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就业稳定为止,具体地讲,大学生择业心理可分为四个阶段,八个时期。①择业心理萌发阶段。大学生择业心理前发于初中阶段,因为初中生毕业时是继续升学还是就业(待业),就已经成为个体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凡是选择上高中的学生无不希望能考上大学,进而谋取理想职业,这是一个择业心理活动的连续过程…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存在攀高心理、盲目依赖心理、焦虑和恐惧心理、自卑与自负心理以及利己心理等。大学生自身、家庭、社会以及就业指导工作滞后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四个因素。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开展择业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的关注与引导是解决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因此,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调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国各大高校相关部门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择业教育与指导时,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基本上倾向于强调就业观的转变、就业技巧的培养等方面,随着供求市场的转变,特别现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更加严重,很多企业单位负责人利用大学生的这个心理,从中骗取学生违约金或者榨取学生的劳动力,使得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卷入劳动纠纷中,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法律意识问题.如何在就业择业的教育与指导中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提高法制教育,增强就业中的法制观念,从而达到理性择业、文明择业、依法择业,其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必须加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浅谈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心理问题及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心理误区,这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顺利择业,而且有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科学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等方面进行自我调控,努力培养健康择业心理,从而实现顺利择业与就业。  相似文献   

18.
张海清  刘建平  赵科 《成人教育》2013,33(5):107-109
大学生择业心理不仅是个体就业意向的行为体现,更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实价值衍生的产物。从文化心理视阈分析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趋好,解读"学优则仕"官本位"面子观"家根情结"等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深层次影响,提出择业心理趋好调适的相应路向。  相似文献   

19.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大学生择业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由过去的“统包统分”转变为在国家分配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理想与现实,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等诸多矛盾,大学生在择业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困难、挫折和困惑,导致了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的产生。一、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误区1. 追求完美心理追求完美的思想在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身上存在。他们在择业时对就业形势分析不…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难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择业主体———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加以归类分析,指出大学生择业、就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只有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正确加以指导,提高学生择业的心理素质和择业技巧,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