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胡适与书评     
胡适(1891—1962)是中国的著名学者。他博览群书,学通古今,在治学中对各种图书不断研究评说,是一位十分出色的书评家。 胡适从清末开始,到1962年去世止,几十年间都连续不断评书。他最早的书评是16岁(1907年)时写的《胡近仁(奈何天居士吟草)序》。胡近仁是他的同乡,当时处境比较艰难,却比较达观。他写了一部抒怀的诗词集请胡适作序,胡适欣然命笔,对他的诗词集和为人做了很高的评价。胡适在清末(1908年)连续写了三篇颇有价值的书评。一  相似文献   

2.
书评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书评是最广泛、最常见、最活跃的一种文化评论形式。书评这种创作成果是以图书存在为前提的,但它的作用可以推动图书的发展。 (二) 研究图书是书评写作的基础,而阅读又是研究的第一步。迈不出第一步,就是失去基础,这样写作的书评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 书评的灵魂是见解,有了见解也要有文采。有文采也就有可读性。但是文采不足未必不是书评。  相似文献   

3.
《新京报书评》周刊自2003年创办以来,既曾经历传统书评媒体发展的黄金阶段,又在新媒体时代独力探索,努力尝试一条传统书评媒体在当下的可能发展路径。2014年11月,《新京报书评》周刊最传统的产品——年度好书评选的提名书单和获奖书单在微信平台被阅读58万次,并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几十个主流微信平台的转发,已经成为微信平台兴起之后最具传播力的传统书评媒体。本文试图通过对《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历史发展和转型历程,分析传统书评媒体在当下的传播之道。  相似文献   

4.
书评家萧乾     
萧乾(1910-1999)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对中国现代书评的贡献,最突出的是书评理论。《书评研究》一书,在20世纪30年代就奠定了他中国现代书评理论家的地位。《书评研究》是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时(1933-1934)写成的毕业论文,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虽然这只是一本不到两万字的  相似文献   

5.
由伍杰、王建辉选评的 《书评三十家》是一部旨以能够“真正反映我国中青年书评家的面貌和水平”的书评集。主要收录1979—1997年这段书评的黄金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然这十八年来,有成就的中青年书评家成百上千,好书评更是多不胜数,岂能一一囊括其中  相似文献   

6.
前几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董鼎山在“纽约通讯”专栏里介绍的美国报刊图书评介情况,真是大开眼界(至少对于我这个一向对国外情况孤陋寡闻的人而言)。在美国,由于出版书籍的众多,阅读书评是读者在百忙中获悉出版界信息的最经济的办法。通常受重视的高级杂志几乎每期都有书评栏目。除了最著名的书评刊物《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半月刊)专门刊登图书评介外,其他一些有名的杂志,如《新共和》、《民族》、《新闻周刊》、《星期六评论》、《大西洋》月刊等,每期的书评专栏,一般都要刊登七、八篇书评,每篇书评短的几百字,长的数千字不等。《新共和》周刊每年要评介五百来本新书。出版商十分重视书评宣传,不但每有新书出版,  相似文献   

7.
法国的新书品种繁多,涉及的主题丰富多样,要尽快读到最新出版的新书,收看电视书评或“新书指南”节目,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因此,电视书评在法国越来越受到青睐。  相似文献   

8.
我国书评定义研究在工具书收录程度,研究深度、广度,中外对比研究以及新兴网络书评内涵研究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但“书评”作为书评理论最基本的概念却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整理、分析,综述我国学者对书评界定义的各种观点,并进行比较,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书评和书一样,都是面向广大读者,因此书评的作者也应当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强烈的读者意识所蕴含的内容很丰富,要求也很具体。 一是为读者负责的精神。为读者负责,是一个书评作者的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态度和服务精神的最具体的表现。书评的作者最直接的责任就是,通过自己的评论实践,为广大的读者推荐好书,并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和鉴赏。应当说,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书评作者如能经常地清醒地  相似文献   

10.
书评所起的一切作用都与它的信息容量相关。保证书评提供足够的信息,并扩大信息容量,使之发挥更大的效力,是图书评论者的重要职责,也是书评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书评信息容量的层次分析 凡为书评,必须包括最基本的图书信息:书名、作者、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页码和被评图书的内容等等。这一层次是书评构成要素的横断面,它向读者展示被评图书相关信息的完整面貌,构成书评的物质形式特征,是信息容量的浅表层。据此,读者可以获得信息检索渠道。可以确定,只要是书评便具  相似文献   

11.
馆员撰写书评是阅读推广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图书馆界对书评写作的培训、推广程度远远不够,使馆员撰写书评处于业余写作的状态,停留在个人喜好的层面上。2013年由图书评论委员会牵头举办的"最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一本书——馆员书评"活动,评选出的15篇一等奖作品对馆员如何撰写书评做出了方向性的引领。论文通过对15篇作品的研读,分析了馆员书评的特点和撰文原则,提出了撰写书评应是图书馆员的专业职能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美国最有影响的图书评论报纸《纽约时报书评》在3月6日一期中首次刊发了对电子出版物的长篇书评,这部电子出版物是微软公司出版的《微软艺术画廊:伦敦国家画廊收藏品》。该报的编辑说使用和阅读CD—ROM的读者越来越多,刊发此类书评是为了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这标志着书评的定义和范围扩大了。  相似文献   

13.
我们有政治家、文艺评论家等各种各样的专业评论家,但却似乎既无书评家,也无专业的书评者。这说明书评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最广大读者的出版大国来说,实在是很不相称。书评是如此,书评学就更不必谈了。有人可能不同意我这种评估。现在不是有了不止一两家以书评为主的杂志报纸了吗?不少省(市)不都出版了一册册厚厚的《××省(市)图书评论集》之类的书吗?是的,这是一种可喜现象,但距书评乃至书  相似文献   

14.
前几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董鼎山在“纽约通讯”专栏里介绍的美国报刊图书评介情况,真是大开眼界(至少对于我这个一向对国外情况孤陋寡闻的人而言)。在美国,由于出版书籍的众多,阅读书评是读者在百忙中获悉出版界信息的经济办法。通常受重视的高级杂志几乎都有书评栏目。除了最著名的书评刊物《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半月刊)专门刊登图书评介外,其他一些有名的杂志,如《新共和》、《民族》、《新闻周刊》、《星期六评论》、《大西洋》月刊等,每期的书评专栏,一般都要刊登七、八篇书评,每篇书评短的几百  相似文献   

15.
编辑写书评,众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依我所见,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于作者于编辑都大有裨益。借胡绳先生的话来说:“从出版社的编辑里面可以产生书评家”。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的裨益是显而易见的。编辑最了解自己所编的书的出版过程。从选题的确定、同类书的比较、出版写作意图到反复修改、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成册,编辑皆参与其中。成书中有许多轶  相似文献   

16.
1.知识分子:在公共与个人之间——读韩石山《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梁展刊载于2006年01期2.经济学的悲喜剧秋风刊载于2006年02期3.精英和大众的“二人传”模式王晓渔刊载于2006年12期【我们的话】在《中国图书评论》近二十年的思索、实践历程中,我们始终坚信,在纸墨小书和社会文化大书,乃至人类精神的无字天书之间一定款曲暗通,只不过它曲折幽深,踽踽难行,而书评媒体就是最忠实的烛照人!所以,我们执着人生却并不纠缠琐屑,探求本  相似文献   

17.
书评的要素我有个固执的想法:书评文章应该告诉读者评什么书,作者是谁,哪家出版社出版的,全书篇幅多少,书的定价多少。在形式上,这5个项目是可以单独列出的。因为它们最简明地提供被评图书的情况,使读者一目了然。即使读者暂时不读书评,他也从这里获得了图书的出版信息。记得几次写文章或在有关会议上发言,我都强调这5个项目的重要,甚至认为是书评的要素。  相似文献   

18.
说起英国的书评文化,人们不得不提起《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简称TLS)和《伦敦书评杂志》。 TLS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人文性书评及文化杂志,创刊于1902年,以周刊形式出版。它的编辑与业务独立于《泰晤士报》,自成体系,由自设的“《泰晤士报》增刊公司”经营,经营范围上还有书  相似文献   

19.
写了很长时间的书评,我也略有心得,书评要有质量,就要弄清楚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这是最基础的东西.不是说有了这个基础书评一定是好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它书评一定是失败的.《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一书似乎在挑战我,书中以多个主题在岔开我的思维线路,我常常看得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20.
书评,是一本书好坏与否的最直接的评价,也是读者决定是否购买这一本书的很重要的参照.在书评建设方面,美国走在世界前列.比较著名的有《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商业周刊》等杂志,还有《洛杉矶时报》《波士顿环球报》,以及其他书评网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