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乾嘉学派是清代学术发展到高峰的代表,而其中尤以“皖派”学者为中坚。《“皖派”学术与传承》一书以徽州学者为核心,揭示了徽州独特的地域环境和风土人情、人文学风及士人群体、师承统绪与学术交往的演变轨迹,既理清了“皖派”学者在本土以及旅居之地的发展谱系,又勾勒出他们在江南乃至全国的学术影响和地位。这一贯通性的研究,为充实和深化清代学术研究和徽学领域的探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学术是文化的根基.编辑担负着积累学术、传承文化的使命,要提高业务水平,必须发扬工匠精神,提升学术修养,立志做学者型编辑. 编辑要崇尚学术,力求成为学者 我国历史上的名编辑大多是当时第一流的学者: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二人均为大学者,有多部著作行世,他们在校书过程中,创造出“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的古籍校雠方法;明代《永乐大典》的总编解缙、清代《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昀,知识渊博,学问高深,均为当时最著名的学者.近代以来,一些著名编辑也多为大学者,他们在出版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相似文献   

3.
《清代学者象传》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书画特色藏品,记录了清代主要学者肖像及传记,是了解清代学者形象的重要文献。关于这套画册的缘起与生成、选录与编纂的标准、画成之后的刊印和发行、传播与影响等,在学术界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即在梳理时人与后人文献的基础上,尽可能厘清叶衍兰、叶恭绰等人编著《清代学者象传》的来龙去脉。《清代学者象传》是迄今为止了解清代学术最为完备的图像资源。以图证史,该图册也是研究清代学术演变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从文献学和传播学角度对其展开探讨也就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的中国学术,一方面承继传统古典学术的余续前行,如梁启超先生所言:“以乾嘉学派为中坚之清代学者,一反明人空疏之习,专从书本上钻研考索,想达到他们所谓‘实事求是’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梁艺 《出版广角》2015,(4):58-59
《教育观察》创刊之初,我们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的期刊界,教育类的学术期刊众多,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为教育实践服务?当我们以“课堂观察”作为《教育观察》切入教学实践的视角时,也有学者为我们担忧。的确,“课堂观察”不再是一个教育理论界的时髦话题,而纵观《教育观察》所做的课堂观察活动,也确实不时髦。  相似文献   

6.
江永是清代一位醇正的儒家学者,其学以矫正宋明理学空疏之弊而溯求于上古典章制度,开创了“皖派”学术的一代新风.然而,江谦托名其祖江永的一部《放生杀生现报录》,既有损于这位粹然儒者的学术形象,也影响了世人对于乾嘉考据学者经术致用的切实印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史稿》中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封建宗法的古老制度陷入了土崩瓦解……一部分封建大夫感到必须睁开眼睛看看现实,看看世界,重新对待思想学术研究,关心时局,寻找强国御侮的途径。他们的代表者有:林则徐、龚自珍、包世臣、姚莹、魏源、张穆等。”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  相似文献   

8.
清代杰出的音韵学、训诂学、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的著作《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和王引之的著作《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学术界称为《高邮王氏四种》。论文简析了高邮王氏父子的学术成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高邮王氏父子和《高邮王氏四种》仍备受当代和现代学者推崇的观点,王氏父子迄今仍为治学的榜样,而他们的著作堪为当世学术的根柢书。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明星化”与“电视学者化”无疑是眼下中国电视界两道引人注目的景观——我们既然可以从凤凰卫视的“边缘式腾飞”中看到“主持人明星化”的巨大魅力,也可以从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读书时间》等栏目中感受到“电视学者化所蕴含的无限生机。对“舆论领袖”“二级传播”模式的超越“所谓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又译意见领袖,是指群众中具有  相似文献   

10.
夏业梅 《出版科学》2024,(2):119-128
《通雅》是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的著作,这部书的生产跨越明清两代,却非作者一人之力,而是由亲缘、业缘、学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的众多人物参与《通雅》文本创作、抄写和刊印的结果。康熙五年首次印刷后,经历多次再生产,生产者既包括商业出版者,也包括士人和官学,出版市场中不同的牟利动机促使他们选择生产《通雅》。明末清初文化环境渐变,读者对“考究之学”的需求增加,《通雅》开风气之先,其传播与文化环境的转变趋势恰好同轨而行。该书的学术特征是乾嘉学术的先导,与《日知录》同样属于清代考据学的源头活水,在东亚朴学共同体的形成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最早的新闻学杂志,当推1927年1月在北京创刊的《新闻学刊》。它由黄天鹏主编,北京新闻学会出版。该会由北京平民大学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身的记者所组成,他们在1927年1月成立学会之时,出版《新闻学刊》。该刊“以研究新闻学术、提倡新闻事业为宗旨”,从性质上看,确为纯真的新闻学杂志,所以黄天鹏在《中国新闻事业》一书中断定它“为我国有新闻学专门杂志之始”。这本杂志的撰稿人,如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黄天鹏、胡政之等等,多为当时享有盛誉的新闻学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12.
清以前,《诗经》考据学者主要涉足文字音韵、历史地理、名物典制等方面,虽有如王应麟、杨慎、陈第等大学者参与,考证范围毕竟有限,成就也不突出。顾炎武广学博闻,提倡以音韵、金石材料探究《诗经》的原始意义,从而为通经致用服务,且触及典礼制度、天文舆地、名物礼俗等方面,拓展了《诗经》学的治学范围。由于顾炎武本着科学实证的精神考释《诗经》,多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奠定了清代《诗经》考据研究的学术宗旨和学术规范,在从理学向考据学转换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系统评述了明末二百多年以来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概况,把每一时代的学术作为思潮进行总的历史考察,为后来学者研究清代学术思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为我们研究梁启超清学史观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关于“满文老档”,中外学者多有论述。兹据清代档案之有关记载,赘叙二三事,略为补充。 一 原本的习用之称与钞本的正式命名 “满文老档”有原本和钞本之分,钞本又有“音写本”与“照写本”之别。近世以降,中外学者对“满文老档”的命名不尽一致,有《老满文原档》,《旧满洲档》、《满文老档》等等。其中,《满文老档》一名,或专指原本,或专指钞本,或泛指原本和钞本,因人而异。这些不同的命名,虽然各有一定的依据或理由,却导致一物多名、称谓混乱,甚至引起了一些学术“纠纷”。我们认为,对这些档案的命名,还是遵循“约定俗成”、“名从主人”的惯例为好。  相似文献   

15.
近读来新夏先生主编,齐鲁书社出版的《清代目录提要》,为中国古典目录学领域又添力作深以为幸. 《清代目录提要》是《中国历代目录提要》的清代部分,尚有清前、清后及补遗部分末曾定稿.之所以以清代作为全书的分割点,主要是由于清代是我国目录学发展鼎盛时期,所编目录数量占古代目录一半以上,这一现象固然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及考据之风带来的学术影响有关,更与许多著名学者自觉记录、整理以前未被重视的故旧图籍,根据所见编制大量各种类型目录,用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有相当关联.  相似文献   

16.
赵涛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3):140-145
汉、宋学术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大的争论之一,也是清代学术界长期聚讼的一个主题,清代前期的许多学者都卷入了这场学术大讨论中。编纂于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恰恰反映了这一清代学术发展的趋势和状况,提出了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宋二派说,体现了明显的重汉学、轻宋学的学术倾向,其秉持的学术态度和倾向作为一种思想红线,贯穿于《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批评始终,成为《四库全书总目》经学观的精神内核和精髓。  相似文献   

17.
《后汉书·班超传》中有“焉耆国有苇桥之险”的记载,清人和宁与祁韵士先后对“苇桥”地望进行了考证,他们将《后汉书》相关内容与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中的“布古尔土桥”附会一处,形成对东汉焉耆国“苇桥之险”故实的误解,并被之后的文史著述广泛接受。“苇桥之险”重构的现象,反映出清代西域经营对学人著述的影响,也让人从中感受到乾嘉时期的学术风气及两位始作者的盛世理想。  相似文献   

18.
王珏 《兰台世界》2014,(1):132-133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系统评述了明末二百多年以来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概况,把每一时代的学术作为思潮进行总的历史考察,为后来学者研究清代学术思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为我们研究梁启超清学史观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程得中 《编辑之友》2011,(12):125-126
《清儒学案》共208卷,民国徐世昌等编纂。继承《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的体例与宗旨,详记清代学术情况,共收清代学者1169人,内容之宏富远超先前诸家学案。同时,在编辑思想、体例以及学术资料选编等方面均有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20.
2023年9月2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孙机先生学术追思会暨第五届中国古代服饰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国博研究院、国博科研管理处和商务印书馆联合承办。会议邀请馆内外2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就“问学之道—孙机先生学术追思”和“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服饰”进行深入交流。会议首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伟明、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孙机先生夫人李兰伟先后致辞发言,共同为孙机先生新书《孙机文集》首发揭幕。随后,七位学者各自就与孙机先生的学术交往,孙机先生的学术影响力、治学方法,以及《孙机文集》的编校经过等内容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博研究院古代舆服研究所所长扬之水担任以上环节学术总结。之后,13位学者分别从特定服饰及其文化历史内涵、古代服饰名物考辨、服饰与清代民族交流融合,以及服饰文物的研究转化应用等四个角度入手,对相关服饰问题进行了阐述。会议最后,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方做学术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