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0年代以来小说的文体演变呈现出向新闻与大众传播叙事倾斜的现象。“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闻小说”不同程度地显现新闻性,域外小说、官场小说、都市小说都或隐或显地涂抹了新闻化的油彩。试以方方、陈应松、刘庆邦和须一瓜的当前小说文本为个案,探讨小说新闻化叙事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于志怪这一文体,我们今天当作小说来研究.然而,志怪小说中的“小说”的概念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带有虚构性质的有意识的文学创作.魏晋志怪只是草创期的小说.早期的小说被定义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并不是一个文学性文体概念.魏晋志怪因为其实录的特点,具备了真实性、时新性的新闻属性,因此可以被看作是新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媒介环境逐渐形成,它对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家通过媒介了解客观世界,从信息世界中获取材料、创作灵感,用与客观世界形成的间接体验方式进行文学创作;另一方面文学对新闻进行不动声色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而新闻的即时播报等特点也对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自身的一些“缺陷”为小说发挥文学艺术的特长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它的发展也为小说的复兴提供了更广泛的读者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型我秀     
《学生电脑》2007,(12):8-8
“听网”软件是一款为手机服务的软件。手机安装它之后,你就可以通过手机用耳朵听各种新闻、小说、短信,它会把文字内容转变成语音朗读出来。 畅听互联网 “听网”软件内容包含时事、娱乐、体育、生活、财经、文学等几十个频道上百个栏目,以及交通、旅游、就业、商业服务等大量的个性化信息。只要手机可以上网,它就能随时更新各种新闻并朗读给你听,满足你的资讯需求。  相似文献   

5.
微型小说虽然篇幅短小,其写作依然要遵循小说文本体的规范。微型小说不等同于“小事故”,它要求作品的内涵要深藏隽永,对“意境”、、“蕴藉”的追求成为其美学原则。因此,它在结构上讲究“空白的艺术”,通过有限的字面上的表达,给读者留下想象、联想的空间,引领读者参与“再创造”。在语言上微型小说力求洗练精当。  相似文献   

6.
卞之琳的诗歌中广泛应用了小说化手法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但是,由于“小说化”与“戏剧化”、“非个人化”以及诗歌“大众化”概念之间的交织纠缠,使得“小说化”手法的内涵却并不清晰。考察“小说化”手法这一概念的来源和发展,辨析它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呈现卞之琳诗歌中“小说化”手法的清晰内涵。  相似文献   

7.
“议项链”,是《项链》这篇小说的最后一个情节,也是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它把小说的情节推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成了世界小说名作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豹尾”。从情节看,小说从“借项链”写起,经过“失项链”,写到“赔项链”,故事已经结束,主题已经体现,结构已属完整,为什么还要写“议项链”?按照小说创作的基本要求来看,的确,创作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它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写了“议项链”这个情节,点破了钻石项链是假的,使情节发展出现了新天地,使作品更具有激动人心、发人深省的艺术魅力,结构更加奇特、完美、自然。这…  相似文献   

8.
湖南高中语文新课改前不久出台。语文课程选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受到广大中学生热烈欢迎的是:看小说成为选修课。语文选修课程共有五个系列,分别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选读。据调查,超过一半的学生对选修课中设置的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最感兴趣。一名学生说:“以前看小说都是偷偷摸摸的,现在专门开设了小说课,真是太让人高兴了。”  相似文献   

9.
素格 《中学生电脑》2004,(10):45-45
“手机小说”是以手机为载体的一种最新的阅读方式,它并不局限于电脑或笨重的书籍,只要有手机,你就可以随时阅读:近日,中国第一本“手机小说”《城外》横空出世,紧接着,“中国第一短信写手”戴鹏飞也推出了他的第一本“手机小说”——《谁让你爱上洋葱的?》,这标志着中国“手机小说时代”的正式到来。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上世纪九十年代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长篇小说领域,同过去相比,他更注意把握生活的“本色”,更注意小说叙事手段的革新。《高老庄》是其长篇的翘楚,它对“中年”人的精神状态透视显示了它对个体性“人”的人文关怀的审美深化;它的叙事结构带有“人像展览”的特点,惟其如此,它方能达到对“丑陋”的现实总体“还原”的叙事目的。  相似文献   

11.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谭帆先生的专著《中国小说评点研究》(2001年4月版)。这是一部全面研究古代小说评点的论著。全书“上编”为总体研究,阐释了小说评点的“源流”“形态”“类型”与“价值”,“下编”为“编年叙录”,梳理了两百二十余种小说评点本的概貌,可谓融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于一体。这里选录的一段是关于对小说评点整体评价的,作者认为,评点在小说领域不仅仅是一种批评,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涉及了小说的文本改订、小说的传播出版和小说的理论构建等多种领域,故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也应取一种多元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简论宋元话本小说的艺术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宋元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说话”艺术的兴盛,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小说──“话本小说”。它的产生,使中国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萧欣桥在《宋元时话本小说选》中指出,宋元话本小说“在艺术形式采用通俗的语言,新颖的体制,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封建时代的大众文学。”话本小说也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变迁》中所说:“至于创作之一方面,则来之土大夫实在没有什么贡献。但其时社会上却另有一种…  相似文献   

13.
解读才子佳人小说的男权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子佳人小说以“才子”“佳人”为主人公,演绎他们的婚恋故事。虽然才子佳人小说中描写了一群光彩夺目的“佳人”形象,呈现出女强男弱的两性格局,但它仍然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可从小说中对“佳人”形象的描写和婚姻状况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文章写作中,写作意图只是作者对于文章的粗略构想。它可以有一些“先行”的思想,也可以有一些“先行”的材料;但却不能有“先行”的“主题思想”。因为严格意义上的“主题思想”是主客观交融之后的产物。在新闻写作中。“报道思想”是新闻工作者认识到的传播价值观念。它也是一种“写作意图”。作者可以据此有目的、有意识地寻找能够蕴涵某种价值观念的新闻事实,从而提高报道的目的性和效率。但报道思想只是主题思想形成的基础。它只有与新闻事实有机融合。才可以产生新闻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因此,“报道思想”和“写作意图”可以“先行”,“主题思想”却不可“先行”。  相似文献   

15.
我当然知道有一类小说被称为“主旋律小说”,也读过一些。不过,对这种拥有庞大读者群,产生颇大社会反响的小说“类型”,却从未想过要研究,好像也没有认真考虑过它的文学史地位这类问题。这种态度,在文学批评、研究界的同行那里,有一定的普遍性。记得刘复生在将“主旋律小说”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时候,周围就有不少人表示疑惑和不解。以我的情形推论,人们在相当程度上回避(或拒绝)这一研究对象,可能是出于这样的一些原因。首先是基于一种“纯文学”的精英立场。从这一立场出发,“主旋律小说”大致被看成是“非文学”或“文学性”相当低的,缺乏研究价值的文本。其次,“主旋律小说”(写作动机、运作过程、文本形态)与现实政治、文学体制的紧密、胶着的关系,也导致一些人轻易不愿与它沾边,刻意保持距离。第三,这类小说虽说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但它的商业消费色彩也十分明显。这正是那些有着文学写作、阅读“纯洁性”的幻觉者所不屑的。  相似文献   

16.
"稗官说"质疑兼论"小说起源于《左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古代小说起源的研究,歧见很多,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是“稗官说”,但是“稗官说”并不能说明小说的真正起源。古今探讨小说起源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争议,主要是对“起源”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的,另外对小说起源的探讨,应该放在“作为书面作品的小说”这一点上来探讨,从这个角度出发,小说起源于《左传》,因为《左传》是最早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叙事作品,它所创立的叙事规范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所应该有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毫无疑问,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伴随着目前我国语文新课程改革而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就是在选修课程中增列了“新闻与传记”系列,成为与“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语言文字应用”以及“文化论著研读”并列的独立教学子系统。虽然国内外相关学者和语文教师对这一概念还无法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但它所包涵的那些新颖理念和方法,就足以引入注目,成为学者和教师的一个热点话题和探究领域。本文试图对我国新课程改革运动中正在推广中的“新闻与传记”系列所蕴涵的读写能力与国外发达国家所提倡的媒介素养之间的关系作一个初步厘清,从中找出差距,为新课程的提升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短新闻是指篇幅短小,内容充实的新闻。它要求新闻要言之有物,言简意赅,文短旨远,有的放矢,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出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和重要的思想内容。短新闻之“短”与对新闻“新、快、活、强”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19.
小说创作“发愤”说是明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重要美学命题。本文主要以创作主体的“发愤”特征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视角,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反映了明清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和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肯定和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它从多个侧面揭示了小说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见解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和作品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美国非虚构小说的诞生,是骤变的大众社会政治、社会、科技文化背景使然。它是关于事实本身的小说形式,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于事实本身。它与新新闻主义实属同一文学类型,它们的共同点在质与量方面都绝对地超出了不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