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先祖流寓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碎叶(今独联体境内的托克马克,唐时属安西都护府),5岁时随父迁居绵阳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少年时期即“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好游侠。25岁时,抱着“四方之志”,出川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历览了无数名山大川,结识了不少文人志士,体察到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产生了“安黎元,济苍生”的崇高理想,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42岁时,…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此亦称他白傅。他诞生在今河南新郑县,在那儿生活到十一二岁。青少年时代,白居易有几年是在衣食不充、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但他学习刻苦,特别是举秀才后,更加“苦学力文”,“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每日不遑起居,甚至弄到“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地步。799年,27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806年,原本应受重用的白居易因对当时的政治弊端敢于揭露,只补任了今陕西周至县县尉。在近两年的县尉任内,白居易亲眼看到了唐统治阶级集团和地方官吏们对农民的横…  相似文献   

3.
一千多年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我国人民中有着极大的影响。他的许多著名诗篇如《琵琶记》、《卖炭翁》等以及有些脸灸入口的诗句被人们广为传诵。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然而白居易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他从小颠沛流离,中年虽有过仕途顺畅飞黄腾达的时间,但时间很短,而无辜被贬却毁掉了他的后半生。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人(今陕西省渭南县)。他从小就很聪明,五、六岁时使学着做诗,八、九岁时就懂四六韵律,可见他具有超常的天赋。到十五、…  相似文献   

4.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初到长安,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苜诗去拜见当时的名诗人顾况。受到赞赏后,他学习写诗的信心就更强了。 20岁以后,白居易“昼课赋,夜课书,闲又课诗”,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以致诵读得口舌长起了疮,写得手肘生出了老茧。他写诗写得入了迷,常常是“连朝接夕,不自知苦”,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出生在今河南新郑县。青少年时代,白居易有几年衣食不充,生活颠沛流离,但他学习刻苦,特别是举秀才后,更加“苦学力”,“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每日不遑起居,甚至弄到“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地步。公元799年,白居易考中进士。806年,因对当时政治弊端敢于揭露,他只被授任今陕西周至县县尉。  相似文献   

6.
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于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在陕西汉中(当时的南郑)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宝贵的八个月的戎马生活。在这里,诗人写了许多有价值的爱国诗作,足迹踏遍了汉中的山山水水,他视察军情,传递文书,有时亲自参加前线的战事,雄伟壮阔的南郑前线生活时时索绕在诗人脑际,成了他后半生创作的一个突出主题。可见汉中所经历的岁月对诗人后半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陆游在汉中生活的八个月中,曾到过今宁强、略阳、凤县、宝鸡、南郑、洋县、城固、西乡等县,那么他是否到过一水相连的安康(当时的金州)呢?史料未作任何记载,…  相似文献   

7.
岑参(公元715~770年),荆州江陵(一说属南阳郡)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出生于官僚家族,其祖父岑文本、从祖父岑长情、堂伯父岑羲都做过宰相,即他所说:“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①开元元年(713年)岑益得罪伏沫,亲族皆被放逐,岑参出生时家境衰丧破落。其父又早死,无有依傍,只能走科举道路。“早岁孤贫,能自批颀,遍览史籍,尤工缀文。”②“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阅下。”“弱冠子手王侯。”⑤天宝三载(744年),他三十岁时考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卑微官职,于是他想在戎马生涯中开拓前程。…  相似文献   

8.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人小档案:骆宾王,唐初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从小机智过人,有一次,父亲的一位朋友为了看看他是不是聪明,就把他领到了池塘边,指着池塘里面的鹅,要他以鹅为题,当场赋诗一首。骆宾王略加思考,便吟咏出了这首诗,那时他才7岁。鹅@骆宾王 @王义杰 @马少峰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365——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我国东晋时期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他的曾祖据说就是晋大司马陶侃,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已经衰落,生活颇为艰苦。他少年时代受到儒家思想影  相似文献   

10.
《红蜻蜓》2023,(12):12-13
<正>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历史上被称为盛唐时期。这时期也是诗歌创作的鼎盛之期,出现了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李白,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杜甫,他们是辉映诗坛的两颗巨星。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隋朝末年,李白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相似文献   

11.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 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简介】 元稹(公元779—公元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洛阳)人。唐代诗人,曾任监察御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昌节度史,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诗作背景】 元和十年,白居易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而元稹于元和五年得罪宦官,被贬江陵,后改为通州司马,卧病遭贬的元稹听说老友白居易也遭贬,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诗。这诗,是元稹在通州听到好友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他们互相交友,唱诗和答,切磋砥砺,因为相同的思想抱负、艺术追求,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比较著名的有李白与杜甫、韩愈与孟郊、刘禹锡与柳宗元、元镇与白居易等,他们的故事在当世就堪称佳话,更为后世广泛传颂。“李社”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5年),44岁的李白在长安度过了三年的翰林生活后,由于对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朽非常厌恶,于是离开长安,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漫游,首途东游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恰巧,那年33岁的杜甫亦壮游于此,工人在洛阳不期而遇。他们虽…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唐代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所谓“宗绪衰微,簪缨殆歇”(《祭处士房叔父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姐文》)的处境。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     
《学苑教育》2014,(1):F0002-F0002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16.
《草》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时为准备科举考试的习作,是古来传颂的名篇。诗的第一句“离离原上草”,点了“古原草”这个题。接着,又从草说到它的荣枯:古原上的野草长得纷披繁盛,每年生长  相似文献   

17.
试论白居易讽喻诗的忧国爱民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作了3000余首诗歌(包括不少散佚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占有突出地位、具有重要价值的讽喻诗在《白氏长庆集》中占170余首。这些作品为劳动人民的痛苦呼吁;同时对于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统治阶级予以谴责。透过这些内容各异、长短不一、题材形式丰富多样、褒贬程度不尽相同的讽喻诗,我们能够清楚地理出白居易毕生为百姓“鼓与吼”的忧国爱民的情感脉络。本文拟从白居易所处的社会时代着眼,对他的部分讽喻诗所折射出的民情况做些浅述。白居易(公元772~846年)生活的时代适逢唐朝…  相似文献   

18.
何青春 《考试周刊》2010,(41):20-21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有名的长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政治上失败,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所作,时间在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  相似文献   

19.
一、诗歌教育的启蒙意义知道点历史的人都晓得世界文学的发祥都是从诗歌开始的,人类的童年直接伴随了诗的诞生。《荷马史诗》是这样,《诗经》更是这样。圣人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译成现代汉语,相信所有的家长都能看懂:如果没有诗歌方面的修养,人们将无法说话,更无法传承和建立本民族的语言规范,也无法推动文明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是通过学习诗歌接受启蒙教育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很小便在母亲指导下接受诗歌启蒙。他从五六岁开始学诗,到了9岁,已经能够“谙识声韵”。16岁便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  相似文献   

20.
孟浩然是个隐士,居住在襄阳的鹿门山(今湖北襄樊市附近)。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今西安)参加了一次文人们的集会,即席赋诗,写出了“微笑淡河汗,疏雨滴梧桐”这样的佳句,大家都很叹服,认为他极有才华。他也常有怀才不遇之感,不甘心长久隐居,为谋求出路,他常奔走于江淮之间。一日,他乘舟行至建德江(今新安江)。傍晚时,薄薄的雾霭,弥漫于空中,迷蒙荒寂,船只得停泊在江中的小洲(即渚)边。拴好小舟后,诗人独立船头,茫然四望:在莽莽的旷野里,只见上面一片蓝灰色的天空,下面一片黄褐色的大地,无止境地向远方伸延。在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