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各位同仁:大家好!在习作教学上“学生管写.教师管改”似乎已成习惯。老师们的挑灯夜战学生在意吗?这种精批细改学生领情码?来必!习作评改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实验老师思考并尝试着为孩子们搭配一组立足课内、发展课外的习作评改“套餐”。现在奉献给大家:  相似文献   

2.
多一份倾听     
交流与展示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的一个策略。如何开展这一活动,让孩子喜欢它并能主动参与,从而实现习作能力的提高?我想倾听一下孩子们的意见。踏着上课的音乐声,我进了教室。“孩子们,老师在翻阅你们的周记与习作时发现好多同学的文笔真美,而且都恰到好处地用上了许多好词好句。我细细欣赏,感觉真好!可就我一个人看了,真觉得可惜,你们能帮我出个主意,让大家都能欣赏到吗?”听见老师的征询,孩子们马上窃窃私语、交头接耳起来,很快就有人举手了。“发下来给大家看!”“什么时候发?看不到那么多的!”马上被同学否定了。“每节语文课前…  相似文献   

3.
怎样充分发挥师生全员在作文评改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几年来,我们在课改实验中,改革传统的作文评改法,尝试采用“读听评改”的方法来评改学生的习作,效果良好。对习作“读听评改”的具体做法:第一步:确定标准。评改前,老师先按作文训练要求确定“读听评改”习作的标准,一次侧重确定一、二项标准,并向学生公布。师生的读听评改都必须紧紧围绕评改标准进行。第二步:读听习作。老师指定被评学生用普通话洪亮流畅地朗读自己的习作两遍。老师和其他同学则按照评改标准仔细听读习作,并认真记下评改要点。第三…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习作,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赞美;无人喝彩,无人赏识,就无法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赏识性的评价,是促使他们迈向成功写作的第一步。我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实现:一.善用赏识评改,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评改作文,是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重要环节。我在评改中,总是用赏识的目光去评改。  相似文献   

5.
___     
<正>张老师:今天我们要写一篇半命题的习作。大家知道文题中的“即景”是什么意思吗?阿呆:我从“景”字能看出这是一篇写景的习作。文君:“即”可以组词“立即”,立即的景色,这不通顺呀!张老师:“即”是立即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眼前的、短时间内的。“即景”就是指眼前的景象。那么眼前的景象都有什么呢?文君:不就是我们观察到的景物、景象吗?张老师:是的,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处景物,  相似文献   

6.
灯下,我叹气摇头地批阅着学生那些“套”声依旧、无病呻吟的习作,在我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学生“咬着笔头,皱着眉头”艰难写作的场面,我沉思着: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了?学生习作的激情在哪儿呢?“孩子呀!我一定要点燃起你们心中习作的激情!”我暗自琢磨着。“快来看你最喜欢的《电视散文》!”妻在一旁喊道。我走过去心不在焉地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忽然一拍大腿,对!有办法了!于是,第二天我班作文教学的“配乐作文”正式开场了……“同学们,这节是习作评讲课,老师先请你们欣赏一段非常优美的录音。”说着,我打开了录音机。随着一段优美的音乐声,录音机里传出了我那抑扬顿挫的配乐(《回家》)朗读——《爸爸,你回来吧!》,录音结束,教室里异常地寂静,孩子们显然还陶醉于其中。“孩子们,你们知道刚才录音机中老师朗读的是谁的作品吗?”孩子们茫然地摇了摇头,“告诉你们,其实这就是你们的作品!这是老师昨晚将我们班朱登秀同学的作文进行了一些修改,然后配上音乐录制出来的。”“哇——”学生们夸张地叫了起来。“其实,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创造出这样优美的作品,从今天起,我们每周从同学们的习作中抽出两篇优美的作文,我们共同修改,然后配上音乐朗诵再录制下来,怎么样?”“好!...  相似文献   

7.
一堂活动课     
一堂活动课上,我对孩子们说:“这节课,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好吗?”“帮忙?没问题。”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有什么难事就说吧!”孩子们显得非常兴奋。  相似文献   

8.
赏识教师往往是学生习作的第一读者,甚至可能是唯一读者,因此,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避免批评取向,多采用欣赏的取向,读学生的作文多加赏识,多加肯定,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有教师曾作过对比,在一次作文中,随机在几个同学的作文本上写一个大大的“棒!”“好!”或画上一个大大的大拇指,或写上:“你的想法跟老师的一样!”学生拿到作文本子后,那种眉飞色舞,逐个相告的神态让人历历在目。学生开始喜欢老师的评语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也被激发起来。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作文就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所以他们都说“现在老师很喜欢我的…  相似文献   

9.
又到了习作评改课了,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受到了孩子们紧张而又期待的心情:“今天谁的习作进步了,老师会表扬谁呢?”“我的习作会在全班交流吗?”“我上次的习作感觉不太好,同学们会怎么评价的呢?”……通过他们的表情,我就知道他们的小心眼里都在想着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成熟     
今天语文课上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的心感到震动。下午一上语文课,老师就说:“我们今天这节课用幻灯机好吗?”这是老师第一次用幻灯机为我们上课,大家一听非常兴奋,齐声说:“好!”我当然也不例外。只见老师把讲台下的柜子打开后,立起来一个摄像头,再从下面打开两个灯,然后打开了电视机,哇!我们可以从电视里看到图片了!这时只见老师展览了两  相似文献   

11.
你听说过吗?芦荟、仙人掌也可以食用。在越来越推崇绿色食品的今天,我们不妨采用一些特别的原料,为孩子们做一份绿色的套餐。  相似文献   

12.
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我认为是个爬坡的阶段。如果把片段练好,就会迈上完成整篇作文的平台。一次习作机会来了。这天,风特别大。我灵机一动,告诉同学们:咱们第二节语文课到外面“淋风”吧。这时孩子们瞪起了诧异的眼睛。我又补充到:大家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嘴尝,用身体全方位去感觉大自然中的风,然后用笔写出来。同学们带上纸和笔,欢快地跑出教室。“老师,您看电线在颤动。”“云彩飘得那么快,是不是在追风?”“老师,我快喘不上气来了。”我也有同感,在风中一边走一边说话,呼吸似乎都有点困难。我问他们:“麦苗欢迎风吗?”“欢迎!”薛旺嚷道。“…  相似文献   

13.
(顺生问好后,教师出示学生习作: 小雪花/飘呀飘/飘到山顶满山白/飘到大地满地白/飘到树上满枝白/飘到我身上满身白) 师:同学们,老师昨天收到这样一篇习作.你们愿意帮老师评改一下吗? 生:(齐)愿意!(自觉分成四人小组,  相似文献   

14.
生师合同     
我们在学生中做了个调查:学生可以向老师提要求吗?老师做得不好也应受罚吗?学生可以对老师进行奖励吗?表示赞同的学生几乎为零。“我们奖励老师?”“让老师受罚?”“真的吗?”“这不倒过来啦!”孩子们个个惊奇万分。因此我们尝试签订了“生师合同”,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透过合同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稚气可爱,他们幼小的心灵是那样的美丽,生动可人。“教育”的痕迹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水乳交融、人性充盈、爱与被爱的人文情怀。在合同的施行中,师生享受自由,享受亲和,享受幸福,更享受着教育的崇…  相似文献   

15.
一次讲座中,刘建彬老师发出一个质问——“老师们,大家关注过吗?学生怎样的状态才是倾听的状态?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倾听了吗?”这一问,我的心猛然被一击!是呀,在平日的课堂上,我们总会听到教师的课堂语言“:请大家注意听讲!”而很多时候我也会觉得这位老师已在提醒学生去学着倾听了,是在落实课标的要求了。对这个问题再没有深思,这一刻我意识到原来“落实”需要如此深细!反思教学我们只是将目标当作了一次次的要求,一遍遍的训导。原来我们误把“训导当作了“训练”,忽略了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听,应该说是人们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但…  相似文献   

16.
作文评改是习作教学中的一项大工程,一直以来评改都是教师"评"学生"改"的单一操作模式,费时又费力,且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里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标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和互动。"因此注重师生和生生的互动评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开心一刻     
道破天机上语文课,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话能一语道破天机吗?”同学答:“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18.
正如“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样,习作评价也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教师不能搞全权垄断,越俎代庖。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就写作评价提出的四条建议,“绿色习作评价”在我校诞生并潇洒上路了。它从评价目的、评改过程、评改主体、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呵护学生的习作热情,真心诚意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一、绿色评价:变“纠正错误”为“寻觅优点”习作是学生的自我表白和交流,面对一篇篇作品,老师不去做“难伺候的婆婆”,也不老做“医生”,而是积极采用多种激励措施,鼓励…  相似文献   

19.
午餐过后,我带孩子们去散步。看到雪一般洁白的玉兰花,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赞叹:“多美的花呀!老师,它是什么花?”一番观察之后,我心想,要是摘一朵放在教室中,孩子们就可以目睹花儿开放的整个过程了,于是就问孩子们:“你们想请花儿去教室做客吗?”“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突然听到一个怯生生的声音:“老师,不能摘花,树妈妈会伤心的。”“那我和树妈妈商量一下。树妈妈您同意我们采一朵花宝宝吗?老师听见树妈妈同意了。”说完,我从容地摘了一朵玉兰花,拿回教室插在了花瓶中。过了几天,黄杏花开放了,我又带孩子们前去观察。出发前我教育孩…  相似文献   

20.
《四川教育》2003,(4):28-29
“大家快看,那就是飞来峰!”“耶———”孩子们来到满目苍翠、群峰叠嶂的葛仙山脚下,兴奋得手舞足蹈。“老师,为什么叫‘飞来峰’呢?”“‘飞来峰’真是飞来的吗?”面对着一双双好奇的小眼睛,领队的袁华老师笑着说:“你们自己去找答案吧!”孩子们情绪高涨,完全忘却了登山的疲劳,欢呼着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