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最近,我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偶然发现了国内外闻名的刘达临先生所著的《我与性文化》,很感兴趣地办了借阅手续。过去,通过报刊等媒体知悉他经历非凡,著述等身,读了此书,果然给人以新奇厚重、情趣盎然的精神感染与愉悦的审美感受。新奇,是指著者不凡的人生经历——在此书的多幅照片中,刘达临先生那端庄英俊的面孔和睿智深邃的目  相似文献   

2.
未读之前,就知此书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读时,确实感到内容不凡,我一口气连续两遍仍爱不释手。为什么?其原因正如冰心老人在“序言”里写的那样:“看了此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文如其人”。此书的作者更不简单。让我们看看女作家霍达的自  相似文献   

3.
《新闻知识》是我走上自学成才的良师益友,我自从上新闻刊院与它接触后,非常喜爱它,每期拿到《新闻知识》至少读上几遍,使我学到了不少新闻采写知识。去年冬由于我搞了点家庭建设,经济开销过大,年头的时候,一时没有钱续订它,几个  相似文献   

4.
熊明轩 《出版科学》2001,(2):78-78,80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也是因为我特别喜爱法制类报刊的缘故,所以,在《警笛》只有两岁时我就成了它的一位热心读者。从那时起,它刊发的每篇稿件我都认真研读过,读者对它的反映我尽力收集过,对它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我和一些办刊专家、有关管理部门的领导客观地评估过。十年来给我总的印象是:《警笛》所刊发的每篇稿件,每幅图片,每期封面,无不充满人间正气,都是引导人学法、知法、守法,都是劝人学善、懂善、行善,都是告诉公民如何运用法律武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保卫社会的安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因此,客观地说,《警笛》的社会效益是好的。我想,这大概是广大读者喜爱它,党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充分肯定它,出版界的同仁一直关心爱护它,使它的期发量由最初的数千份到今日的数十万份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相似文献   

5.
2003年12月下旬的一天夜里,我又一次拿起了《当代》2003年第6期。此书中的其他作品我都看了,就因为不喜欢农村题材的作品,我一直没兴趣去看占了很大篇幅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但那一个夜晚,因为无书可读,我硬着头皮开始读《中国农民调查》。没有想到,我读它几近读到了清晨。我的心海  相似文献   

6.
友人造访,带来一本书——《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以下简称《技巧》),劝我看看,声称值得一读。说实在话,这类书近年来翻阅了不少,千人一面,留下较深印象的,寥寥可数,所以真不想读,怕耗时间,但在友人的极力推荐下,我便试着走了进去。刚打开几页,就觉得此书不同一般,时时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待合拢全书时,我感到,它是新闻学同类著作中  相似文献   

7.
我喜爱读丁玲的散文,尤其喜爱读她写战争时期陕北生活的那些散文,朴实平易,言简意明,内容生动,含意丰富,读起来有亲切感。从她的散文中可以看到陕北那种特殊的环境,在那个特殊时期里所发生的事件,在那些典型事件中令人敬佩的人物,以及她处在那个时期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她的散文注重写人物,她散文中的人物有个性、有理想、有为远大目标奋斗的信念,虽然奋斗在不同的岗位上,然而他们都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  相似文献   

8.
(一) 最近读到一篇书评,是关于《图书馆工作概要》一书的(见《黑龙江图书馆》1981年6月第1—2期合刊)。我也看过这本书,它确是一本简明的较好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书。读了书评,又有所启发.只是感到书评中的某些说法,正是对此书大加赞赏的地方,而并不符合原书的本意。如书评认为,此书是“比较‘新’的”,“新”的“最明显的一点”,  相似文献   

9.
每月推荐     
文学艺术《"双面人"手记》 作者:潘凯雄 版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 定价:32.00元 提要:此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的散文集,它精选了作者近10年在工作之余所写下的评论文字,内容涉及到作者对出版和读书的思考及感悟。以《"双面人"手记》命名,既是与该书所涉及的出版与读书两部分内容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西行漫记>或许算是我进入大学后读的第一本新闻写实的书.大一时只是简单地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故事书或者历史书来读.正如苏东坡诗说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这是我第二次读<西行漫记>,主要是从新闻的角度重读此书,真的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在新闻事实方面的思考颇多.  相似文献   

11.
近日,偶得姚福申同志所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1月出版的《中国编辑史》一书。通览之后,深感此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不仅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包含了许多的文化知识,对于研习中国文化史的人来说,很值得一读。此书前有绪论一篇,精辟地阐述了有关编辑史的若干问题。全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古代部分,包括十章,从中国文字和文献的起  相似文献   

12.
近读裴玉章同志所著《荧屏前后——电视理论与实践问题探析》一书(重庆出版社983年出版),获益不浅,觉得有义务把它推荐给尚未读过的读者,特别是电视界年青的朋友们。同时,我也想借此机会谈谈此书的成功与不足,作为个人的读后感(?)教于作者和读者。一、本书的地位评价一本书,特别是比较重要的书,首先要看它的历史地位。那末,《荧屏前后》在我国电视史和出版史上居于何种地位呢?笔者认为,可以用这样一句话回答:它是我国第一部探讨电视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专门著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关于唐太宗及“贞观之治”的专著和论文,已经屡有问世;数量甚为可观。《贞观之治新探——唐太宗政绩兴与衰》一书,初看书名,似有选题重复之感;但一读此书,立即被它那严密的逻辑、透彻的说理和强烈的现实感所吸引,方知此书决不是陈陈相因,老调重弹,而是一部个性鲜明、颇具新意的史学力作。历史和现实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在史学界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史学本身要把握时代意识,不能为历史而历中,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这不意味着要搞“影  相似文献   

14.
看见。认识。呈现。2013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柴静的《看见》。我坦言这本书我读了好些天,一篇一字地都看了。我也坦言这篇文章我放下书后好几天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即便是现在,我仍有"思绪万千,不着一缕"的感觉。这一切,都是因了《看见》这本书给我的触点太过博杂的缘故。柴静在书中让我看到一些我曾见过却并未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2007年在全民读《论语》的一片热潮中,李零悄悄地推出了他读《论语》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此书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2008年,李零与三联书店合作,出版了"我们的经典"之《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据悉,李零为了写这本书,重走了孔子路,跑到山东、河南,实地考察了  相似文献   

16.
也许是对牛的品德喜爱的缘故吧,生长在黄牛冠军之乡——南阳的我,常常以“小牛”自喻自励。从16岁第一篇文章见报到现在初为人母,喜得爱女,一晃十年过去了,作为一名新闻与写作的酷爱者、小城市作者群中的小字辈“牛”,在十年的写作道路上,凭着一股执著,不断用笔抒写着。虽然没有什么轰动的大作问世,但是为南阳的宣传工作所尽的努力,可以说是无怨无悔,并且在不断的写作过程中,自己年轻的身心得到了锻炼,生活也因此更加多姿多彩,真正是执著笔耕其乐无穷。 十六岁时,我在南召一中读高中。在远离家乡的山区贫困县,住宿、饭食条件相当差,功课也很繁重,而自己偏偏又喜欢写上几笔,不知不觉就与学习发生了冲突。老师为这事也多次善意劝说过:“当前升  相似文献   

17.
赵应繁 《新闻前哨》2006,(10):77-78
我是一名业余摄影爱好,也是“影像点评”的忠实读。我认为“影像点评”是成功的,其三个鲜明的特点,深受广大读喜爱。  相似文献   

18.
成放 《新闻实践》2010,(9):79-80
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作家袁鹰为《各具生花笔一枝——高集与高汾》(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写的书评后,就急切地想求得此书。因为,书中提到的高汾,我有幸与她同在大公报有过一段短暂的共事;高集是早年大公报著名记者,后来的人民日报大记者,早知其名,却缘悭一面。于是,就向此书的作者去电索书,不久书就寄至我手中,一读为快。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参考》2008,(9):24
2007年在全民读《论语》的一片热潮中,李零悄悄地推出了他读《论语》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此书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2008年,李零与三联书店合作,出版了“我们的经典”之《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据悉,李零为了写这本书,重走了孔子路,跑到山东、河南,实地考察了孔子生活过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正《股份农民》,也是一只为当下农民探路的"青鸟",只不过,它探索的不是爱情路,而是持续发展路。经朋友推荐,近读《股份农民》一书,颇有感触。说实话,初看书名,稍觉土气,并不太在意。当下农村题材,虽接触不甚众,也偶有涉猎,总体印象,如红袄村姑,朴素有余,魅力不足,难生雅趣,因此臆断此书也不过尔尔,故初捧此书,只是浅读,一目十行。然一路读来,观感渐变,遂改深读,细研慢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