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督宗教强调仅有信仰是不够的。爱是信仰最纯真的表现,爱从信仰而来。在信、望、爱三德中,爱是最大的,这种爱可以使人生超越自然、超越自我,而向更高的境界提升。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圣经》中爱的教导直接相关,这种爱的教导,形成了基督宗教悠久的慈善传统,也成为基督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基督教文化的视角,对列夫.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加以解读,认为该书以基督宗教精神为基础,以福音书为指导思想,对沙皇专制下的官方教会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在主人公的变化过程中宣扬了基督宗教的博爱精神。小说主人公的"复活",小说的主导思想,都充分体现了基督宗教的博爱精神,同时也标志了托尔斯泰在精神上对基督宗教的皈依。  相似文献   

3.
网络已经成为基督徒交流信仰信息和传递信仰感受快速而有效的工具。采集不同类别基督徒QQ群中的聊天记录,借助ROST CM内容分析软件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挖掘并总结和分析其情感倾向性,提炼出各个QQ群的不同词性的代表性句群。以基督徒的精神需求为切入点,研究基督徒以网络传播为平台在信仰过程中产生的宗教情感,讨论了基督徒信教的背景和动机,总结得出宗教情感在基督徒整个基督信仰生活过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人的发现"的意义上和"人的观念"的丰富性方面,以基督信仰为底色的中国当代基督教文学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应当受到学界的尊重。季玢的《中国当代基督教文学与新世纪文化建设》一书以神学视野关注文学的惯常主题,开启一系列关于人类精神价值追求的文学命题;该著以人学为视角,横跨文学与文化的疆界,又游走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之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宗教无国界。然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传入近代中国,却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一方面,西方各国政府及许多传教士相信“只有战争能开放中国给基督”,从而为传教事业注入了政治性、征服性;另方面,基督敦对于西方文化的传播,又在中国各阶层中激起了不同的反响,从而在社会生活里呈现出较之侵略与反侵略更为广阔的文化冲突与交融的画面。历史的场景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如果对构成近代教案的多层  相似文献   

6.
哲学诉诸理性,宗教诉诸信仰,科学诉诸实验。冯友兰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深刻的理性剖析后,认为宗教建构在迷信与形象思维基础之上,与科学相悖离,所获得的境界低于哲学的境界。于是,提出了以“哲学代宗教”的观点。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与发展。但笔者认为,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以哲学代宗教”在当下的境遇里,缺乏必要的社会和思想上的普世基础。在成事在人,谋事也在人的情况下,哲学是代替不了宗教的。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应该是各司其职,在不同领域里给人们予温情脉脉的终极关怀,为人类精神提供“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7.
人类古老的文化传统都离不开神话、宗教、艺术、哲学和科学。如果从追溯学的角度看,科学分离于哲学;哲学催生于宗教;宗教和艺术孕育于神话。随着历史的发展,作为文化源头的神话日趋边缘化。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信仰,艺术作为一种情感表现,科学作为一种认知表达,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哲学发展到近代,力图从世界观高度融科学之真、艺术之美和宗教之善于一身,从而逐渐获得了人类文化的统帅地位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哲学是人类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的两种重要形式,信仰和情感是宗教的本质和核心;理性和逻辑则是哲学的骨干和生命。本文以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宗教传统和哲学世界观及其互动关系为背景,通过对基督教诞生以前的西方荷马时代、希腊古典时代和希腊化罗马时代各阶段神性观念演变过程的梳理,探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进而认为信仰和理性都是基于人的矛盾本性力图追寻本体的形而上冲动,共同表征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超越向度和终极追求,同为精神文化的核心意识中内在关联的两极。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开始统治阶级都将其视为异端,后来又被他们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到了近代,宗教又成为列强对外侵略的工具。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就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之一,而且往往是作为殖民主义的开路先锋而进入中国的。这里所说的洋教是指基督教。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都先后传入中国大陆。在我国,人们习惯于将基督新教称为基督教,这实际上是狭义的称呼。基督教应该是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总称。在这里我们还是沿用习惯的称呼。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近代中外文化冲突交融的最重要的精神成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致思实用、知行关系、一分为二、内圣外王、民本主义等思想和精神,经过毛泽东的批判、改造和继承,成为毛泽东哲学的精华,使毛泽东哲学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性格和中国哲学精神.它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形式,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和成长开辟了广阔的前途,而且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智慧,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该书由西南民族大学秦和平教授撰写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十章 ,依次是 :西南民族地区的概况、天主教在四川民族地区的传播、基督教在四川民族地区的传播、天主教在贵州民族地区的传播、基督教在贵州民族地区的传播、天主教在云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基督教在云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基督宗教与西南少数民族、清末民国各级政府对教会活动的认识及回应、基督宗教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影响。书中对西南民族地区基督宗教教育的演变、特点等也做了详细论述。全书视角独特 ,史料详实 ,学术性强 ,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专著《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  相似文献   

12.
在基督教神学重建信仰运动的背景下,瑞士当代天主教神学家巴尔塔萨提出重建神圣之美,来克服现代性危机.他从精神史角度把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实质解释为作为古典世界最高形而上学实在的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分解,借助古典基督教思想资源,创造性地把思想焦点集中于美的维度,从美学角度对道成肉身的基督形象及其十字架事件做出新的阐释,揭示基督教信仰的实质和源泉,通过重建信仰回到真善美在爱中合一的世界,为回应现代性危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苏雪林留法初期即陷入伦理困境之中,爱情婚姻挫折、家庭受难及自身的无力救援都被她内化为“不孝”的道德罪恶感。苏雪林的困境为天主教徒对她的救渡提供了契机,而她之所以能够最终逾越东西方文化的壁垒,除了新文化对于宗教价值的认同之外,还在于她从东方人伦的角度发现了天主教的信仰价值,她不但将西方的基督之爱解读为人伦之爱,而且还将圣母的形象误认为母亲的形象。苏雪林的基督教皈依因其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而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东正教是现今俄罗斯民族信仰的最主要的宗教,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巨大,其宗教思想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俄罗斯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影响俄罗斯民族基督教化的各种因素剖析,加深对俄罗斯民族向封建社会转化过程中的宗教的发展变化缘由,即从多神教向一神教东正教的变化缘由的认识,以增进对俄罗斯宗教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5.
苏雪林留法初期即陷入伦理困境之中,爱情婚姻挫折、家庭受难及自身的无力救援都被她内化为"不孝"的道德罪恶感。苏雪林的困境为天主教徒对她的救渡提供了契机,而她之所以能够最终逾越东西方文化的壁垒,除了新文化对于宗教价值的认同之外,还在于她从东方人伦的角度发现了天主教的信仰价值,她不但将西方的基督之爱解读为人伦之爱,而且还将圣母的形象误认为母亲的形象。苏雪林的基督教皈依因其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而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宗教的世俗化和普世化是当代宗教发展的主流。我们认为 ,是否具有世俗化和普世化的基本特征正是宗教与邪教的历史主义划界标准。邪教是宗教的历史反动。相反 ,新兴宗教运动是当代宗教发展的支流。如果以宗教世俗化、普世化为衡量标准 ,“新兴宗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顺应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另一类则是违背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如原教旨主义、邪教等等。前一类比较少 ,后一类比较多。对于中国来说 ,2 0世纪 80— 90年代是一个“精神文化空间”逐步变成“信仰真空”的时代。所谓“信仰真空”是指任何一种传统或者现代信仰在民众“精神文化空间”中无以确立 ,导致失落 ,从而为其它信仰提供可乘之机。邪教正是这样乘隙而入。它是一种错误的、有害的“信仰填充”。如何重建 (重构 )我们这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空间” ?笔者认为 :第一 ,重建科学精神 ;第二 ,重建人文精神 ;第三 ,坚持“政教分离”原则 ,推动宗教世俗化 ;第四 ,坚持“宗教宽容”、“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推动宗教普世化  相似文献   

17.
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源生于一所天主教中学的伦理教育和宗教教育,具有深厚的西化倾向和宗教色彩,倘若普及推广于各地华人社会,有可能出现不相应状况,有待进行本土转化扩充与在地落实扎根。台湾生命教育偶然走上以哲学为核心学问的道路是其特色,转化后的“华人生命教育”将据此发展以中国人生哲学与生死哲学为中心价值的生命学问。这种“生命的学问”反映出传统儒道思想与民俗信仰的智能结晶,具有“后科学、非宗教、安生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赋予了儒学作为哲学义理体系的独立性特质,依田立克对哲学与信仰的区分,儒学是哲学而非宗教;"同途",又使儒学能够以一种"神道设教"的方式因应和切合于社会生活,具有自身内在的实践和教化意义。宗教信仰的对象包含神格与神道两面。中国古代宗教关注的重点在"神道"而非"神格"。商周文明以连续性和整体性为特征,其宗教的观念,以神性内在贯通于人及人伦之世界。经由儒家"哲学的突破",古代社会信仰系统之作为"道德的宗教"义乃得以圆成,因而可大可久,构成为几千年中国社会之超越性价值与信仰的基础。儒家哲学据古代社会既有的信仰系统以引领社会生活,故其教化之所行,于中国社会最具普遍性的意义与广泛的包容性,并赋予其信仰生活以一种强理性的特质。这是儒学之异于西方宗教与哲学之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宗教文化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主要特色,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皖江宗教文化有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以九华山为中心的地藏文化,以巢湖、芜湖和马鞍山为中心的道教文化,以及以沿江各大城市为中心的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五大宗教按其宗教伦理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其中佛教解决的是人的生死问题,道教解决的是生命的超越问题,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可以合为一种,解决的是人的现世生存问题。这三种宗教伦理是皖江宗教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皖江社会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由于未能全面而正确地把握基督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内涵及两者的关系,马弦对哈代的宗教思想所作的结论是难以成立的。哈代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他放弃了对上帝信仰后创作的,其中既肯定人们对个人理想与权利的追求,又张扬仁爱、宽恕、牺牲、纯洁等价值观念,因此,哈代的宗教观是一种人道主义宗教观,体现了祛除宗教神秘成分后的世俗基督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