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出版科学》1993年第2期王耀先先生《关于编辑、出版概念和范畴的一点建议》,感想颇多。不禁想写这篇“也谈”,来凑个热闹。  相似文献   

2.
“有出版才有编辑”——谈编辑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八年前,我写过这样一段话:“从历史上看,编辑是随着出版业的兴起而逐渐产生的。……有出版才有编辑,书籍编辑存在于并发展于出版业中,所有编辑都存在于并发展于传播业中。”(《中国编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见《编辑学理论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08—409页),此话我至今不以为非。不过,当今学术界持有不同见解的一些人认为,不承认历史上有书籍就有编辑,或者不承认孔子、司马迁等人是最早的编辑家,就是否认编辑的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过程。这种观点之所以不可取,在于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编辑概念。记得几年前,有人讥之为“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参见《读书》1993年第9期:《漫说一个三角锥,出版的》)把“鸭头”与“丫头”混淆在一起去讲“历史发展”,才是真正的缺乏历史观点和科学态度。有关这方面的种种混淆,除了令人感到困惑,也引发深入研究问题的兴趣。本文将结合古代出版业中的情况考察编辑的产生和发展,重点是谈古代编辑和现代编辑的特征。其中,当然不能不讲区分两种编辑这个老问题,因为不讲这个区分就意味着甘脆放弃历史研究中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3.
“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几年探讨编辑概念时,曾参考西方各种辞书的有关解释,把“编辑”一词的涵义概括为“为出版准备稿件”。“准备”是个模糊语,为了能说明现代图书编辑工作的起点和终点,所以又提出了一个内容较详尽的解义方案(见拙文《关于图书编辑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载《出版发行研究》1987年2期)。现在看来,两种释义都有局限性,因为编辑工作已远远超出图书和出版物的范围,最好能找到一种可以涵盖古今各种类型的编辑工作的释义,这就需要探讨古今编辑概念的演变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4.
出于巧合,本刊同时得到了两篇题旨相同的文章:黄伊的《金子一般的心——和大学生谈编辑》和王建辉的《关于“编辑是什么”的讲演》。两篇文章都以亲身感受,给大学生谈“编辑应有的素质”;文章的作者都是活跃在出版界的知名编辑。两个答案中相通的“英雄所见”,足以说明编辑的某些本质特征;两种视角里反映出来的不尽相同的感受和风格,也许正反映出两代编辑家对当今编辑文化的互补性追求。因此,我们将两篇文章一起发表出来,很希望读者细读。  相似文献   

5.
倪缉熙在来稿《稿件失实与编辑责任》一文中说,看了本文标题,有人就会不以为然:“稿件都是记者或通讯员写的,编辑只是修改润色而已,会有什么责任呢?”其实正是编辑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使某些本来不失实的稿件失实了。出现上述情况,大约有两种原因,一是编辑烂开“补药”画蛇添足;二是编辑错给“泻药”致稿伤残。举例说明: 例一,1980年7月,笔者写了一篇《农垦二团  相似文献   

6.
写文章,是苦差事;当好报刊编辑,替人作嫁衣裳,更要劳神费力。因而赞颂编辑同志的辛劳及默默无闻的工作精神,完全应该。这里,我要从另一角度谈一个问题:编辑的知识要更广博,鉴赏水平要更高超。否则,编稿中很可能把对的改错,弄不好,还会闹出一些笑话来。这几年,我接触到好几件事,不妨说说。一次,写了一篇题为《“梦”与“做”》的杂文,寄给某月刊。原稿引用了鲁迅先生在《听说梦》里的话:有梦想“大家有饭吃”的,有梦想“无阶级社会”的。刊出来时,竟变成“有梦想‘无产阶级社会’的”了。大约编辑同志是好心,以为作者粗心大意写掉了字,就信笔给添上了。殊不知,这一  相似文献   

7.
也谈“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兼与《编辑学的研究对象》作者商榷●吴寅华蔡克难【南京】日前,一位朋友打来长途电话,告知近期的《编辑学刊》(上海)刊载一文,评及我们载于1995年第3期《编辑之友》的《试论编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文。初闻此讯,甚感高兴。拙文...  相似文献   

8.
1998年第六期《新闻记者》刊出贾亦凡、顾向东先生撰写的《“羊城疑案”谁与评说?———陆俊、大连万达诉〈羊城晚报〉社侵权始末》(以下简称《贾文》)后,由于对《贾文》中讲解“客观报道”的一段话有不同看法,我便写了一篇题为《也谈“客观报道”兼舆论监督———就“羊城疑案”说些题外话》(以下简称《程文》)的拙文,投向《新闻界》。1998年第五期《新闻界》刊出了此文。1999年第二期《新闻记者》以《也谈“客观报道”———就“羊城疑案”说些题外话》为题,转载了《新闻界》发表的《程文》,并以此为由头,开展了关…  相似文献   

9.
近阅一家市报一版的言论专栏,虽然标有《大家谈》之名称,其实并非如此。留心半个月,却发现共登了9篇言论,而编辑、记者就写了3篇,另外两篇也是当地“名家”撰写的。许多通讯员说:“《大家谈>简直成了‘自家谈,了!”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甚至一个小小的栏目,要想办得比较山色,能赢得读者好评,必须有群众性,缺少这一点,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有些类似《大家被》之类的言论专栏,如《读者论坛》、《杂谈》、《群言堂》.却为何常常成为编辑、记  相似文献   

10.
编辑琐谈     
当了不少年编辑,应有许多“甘苦之谈”。但编辑工作头绪纷多,事务烦琐,个人感想和意见不免细碎可厌,所以,虽然不吐不快,还是说得简要一些好,特别是近来新闻出版界正提倡写短文。一、编辑人员的培养补充——这是一个老问题,近来似乎压  相似文献   

11.
1988年《出版工作》第二期“大家谈”专栏里刊登了道一同志所写《编辑写序,好!》一文,对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艺术心理学》一书由责任编辑王大路同志撰写序言一事,加以肯定和赞扬。这一观点是我完全同意的。文中对编辑的工作不乏某些精辟的见解,如说:“编辑工作既带有学术性,同时更多的却是编辑加工、编辑事务方面的工作。编辑就是一种一脚踩在学术界、一脚踩在出版界的桥梁人物。因此编辑应努力提高  相似文献   

12.
谈报刊编辑修改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报刊编辑修改权曹瑞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33条,专门对报刊编辑的修改权问题作了规定。如何正确理解这一条,对于新闻出版单位认真贯彻著作权法,以及报刊编辑免受新闻诉讼之苦,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条有两款,第一款规定:图书出版者经作者许可,可以对作品...  相似文献   

13.
“两种编辑”的观点,是在近些年的编辑学研究中提出来的。它认为的“两种编辑”,一种是《辞源》修订本所说的“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的编辑。这是“第一种编辑”。另一种编辑,论者对其基本内容的表述是:“依照一定的方针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稿件以供复制向公众传播。”这是“第二种编辑”。论者以此为前提,进一步展开论述了编辑活动和著述活动、古代编辑和现代编辑、出版专业编辑和非出版专业编辑等的区别,提出了编辑学中的“编辑”,不应当是“第一种编辑”,而应当是“第二种编辑”,等等。“两种编辑”论的提出,深化了编辑学的研究,这是很  相似文献   

14.
华然(武杰华)著的《编辑散论》一书,最近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作为“编辑丛书”的一种出版问世。这是作者从1979年到1985年这七年间所写的近二百篇短文中选出的五十篇文章的结集。全书近十万言,分为七部分:有谈关于建立编辑学的;有谈出版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的;有谈出版改革的;有谈编辑职业道德的;有谈版本、插图、补白、退稿等编辑业务的;有谈图书宣传评介、加强书评工作的;有谈书稿档案、广告宣传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近日,一位我曾经多次报道过的、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民企业家,拿着一份几个月前的某大报,对我诉苦道:“这报上的假数字可把我害苦了!”不消说,这篇报道就是我写的,可“假数字”却是好心的大报编辑给“编”出来的。面对因编辑删改失误而出现的“假数字”,我亦哭笑不得。 去年12月 29日,我市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武,召集“异蛇村”的38户农民,第三次合计他们的“十五计划”。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新闻,我当即在现场写下一篇970字的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  相似文献   

16.
从《著作权法》谈编辑的两重含义张洪玲【北京】“编辑”一词的含义应如何界定,至今仍在争论之中,《编辑之友》也刊登了一系列的文章介绍各种观点。在1995年第5期上有叶向荣同志的文章《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我很想就其观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相似文献   

17.
对“编辑”一词含义的讨论,必然转向对“编辑作品”概念的讨论,而且,对于“编辑一词有什么样的理解,也就必然得出对“编辑作品”有什么样的理解,这是毫不奇怪的。叶向荣同志继他在《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一文中提出“编辑”概念后,又在《编辑作品概念重构》一文中谈了对“编辑作品”的理解,提出“编辑作品概念重构”思想。  相似文献   

18.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邹恩润,江西宗江人。是我国杰出的政论家、新闻记者、出版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家。他的编辑实践和有关编辑工作的论述,是一份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的优秀遗产。韬奋于1944年写《患难余生记》时说,他“差不多出了学校就踏上编辑之路”。1937年9月20日,他为上海的《立报》写的一篇《同道相知》的文章中也说:“时光过得真快,我这后生小子,不自觉地干了15年的编辑。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这是韬奋对自己的编辑生涯最简明的概括。  相似文献   

19.
拙文一论编辑成才之路,题为《关键在放手》,强调的是培育者。此篇二论编辑成才之路,题为《环境很重要》,强调的仍是培育者。不过它比前论所言的培育者范围要小,只指其中的单位领导和领导机构,我们统称之为“领导”。领导用人要“放手”,但却不能放弃自己的培育责任。责任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编辑起码     
2005年最后一期《中国编辑》,要开展“做一本比生命还要长的书”的专题讨论。大约是我为该刊上一期写过题为《一本书主义与一本书运动》的卷首语,在主张上彼此不谋而合的缘故,编者约我为此专题再写一篇东西。出版业内同好,相敬不如相应,况且前一篇写罢,有些意犹未尽,于是应承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