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久前,某市法院联合召开宣判大会,依法判处了一批严重经济犯罪分子。第二天,该市报纸发消息时,在标题中有以下字样:“两名大受贿犯、贪污犯竟是女性。”我以为:“竟是女性”云云,这种提法是不妥的。“竟是”者,意料之外也。我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呢?犯罪,自古以来有男有女,莫非普天下没有女性犯罪的么? “竟是”者,也意味着前所未有。但是,这是前所未有的么?就在去年,北京判处的泄漏国家机密案,叶之枫,何尝不是女性?前几年,黑龙江省被处以极刑的大贪污犯王守信,也是女性。这些案例,编辑不会没见到吧?  相似文献   

2.
谈起湘军,人们总是以“剽悍勇猛、刚毅倔强”冠之。出版湘军自70年代末崛起,至今仍威风凛凛,长盛不衰。但是人们也许会想象不到,近几年来主持出版湘军编辑业务的,竟是一位身体赢弱的女性,人人都亲切将她称为“娭毑”的光华同志。“娭毑”是湖南方言,常常用来尊称老一辈的女性。当我自发地向《出版广角》的同志赞叹湘军“娭毑”,硕良先生立即点题,让我写“娭毑”,我又有些惶恐了。一则我文才有限,怕写不好这类文字;二则对“娭毑”,我除了几次工作接触以外,都是远距离地用敬重的眼光看待她,恐怕写来失真有损“娭毑”的清誉。但刘先生一再坚持,我又有内心感受,便提起笔来了。  相似文献   

3.
我在一则思想日记中曾写过这样的话:在我走上编辑生涯的第一个工作日,我读到一位资深编辑的一篇短文,标题是“多读书,爱交游,勤动笔”,这一句话九个字我奉之为编辑工作的座右铭。若干年后重读此文,赫然而惊奇地发现作者竟是不时有书信  相似文献   

4.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有个“男人国”——石油部物探局沙漠物探队。清一色的男性公民。从1983年6月他们进入这旷古无人的“死亡之海”以来,那里从未出现过女性的影子。生活,也全然男性化了,就象塔克拉玛干本身一样,显得有些神秘莫测。谁能想到,第一次揭开这“男人国”神秘面纱的,竟是两个年青女子,两个闯进男人和风沙天地的女记者。“我要求进沙漠”1984年秋天,新疆库尔勒石油物探基地的一次会议,正在热烈讨论,谁也无暇注意到,会场角落坐着  相似文献   

5.
少时看过一部电影,那是平生第一次从银幕上对记者有很深的印记。流逝的岁月淡却了包括片名在内的许多内容,唯清晰地记得男主人公 一位在动乱年代里直言真理的年轻记者,透过囚车的玻璃向他泪眼迷朦的妻子道别时,影片的主题歌随之响起:“望著我,望着我,这双诚实的眼睛……”懵懂中的我,对“记者”两个字有了最初的感觉,这感觉竟是沉沉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正处于“非典“时期,——好动的我则外出活动少了些,故早晨时而也打开电视机,看看有关“非典”情况介绍。当将频道调到中央电视台5频道时,突然听到了唱国际歌的声音。庄重的音乐吸引了我,聚精会神地看下去,竟是在教跳现代舞。当时全家都很惊奇,女儿则问我:“爸爸,为什么把国际歌当舞曲?”我没有同答,老伴相继也开了腔:“这也太不严肃了。”听完了她们的疑惑和质问,我也开始考虑这个  相似文献   

7.
读今年6月23日《国际先驱论坛报》,二版头条位置上一个不无调侃意味的题目一下子吸引了我:《旅游者真言:只要去意大利,必有罢工》。作者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詹尼佛·帕米尼。报道的开头极富戏剧性,一位意大利银行的出纳员的女儿,才两岁,因为常看电视,语言受到影响,学的第一句话竟是“罢工,”父亲说:“真叫人哭笑不得。”这个别致的开头与这篇报道的题目相映成趣,而  相似文献   

8.
一个偶然的诱因,我想到了谈这个值得重视的题目。前些时候,电视屏幕上播出一则相声,令人捧腹。其中有这么一段:某教师家访,考问一学生:“圆明园是谁烧的?”“老师,圆明园不是我烧的”,学生答。孩子的妈急作旁证:“这孩子从不说谎,说不是他烧的就不是他烧的。”孩子的爸也接上茬:“孩子,是你烧的就认了,好汉做事好汉当,烧了,咱赔!”捧腹之余,思绪不免兴起一阵苦涩的波澜:那小学生和家长说得真诚,却昧于无知。大概都没有学过近代史,不晓得当年洋人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的事,更不知遭焚劫的竟是一座堂皇富丽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相当一部分幸福,竟是遗忘给予我们的,在有些方面,我们根本不需要什么“过目不忘”的好记性。当年准备高考的时候,我的外语老师经常写在黑板上的一句口号是:“和遗忘作斗争!”现在的中学生们羡慕地把那些过目不忘的同学叫“电脑娃娃”。如今各种为考试而强化记忆的“培训班”门庭若市。  相似文献   

10.
人文的底色     
在我出生前两年的1958年,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学者已经投湖自戕。如果不是因为与政治的牵连,这颗学术流星本应成为一颗恒星。这个文学研究天才生生儿是让各种历史的“合流”淹没了,可惜可叹可悲。而在她死后四十多年的今天“发现”这个女人竟是我的同乡前辈,不禁生出异样的感觉:仿佛觉得与  相似文献   

11.
有关方面要编一部研究“南阳作家群”的书,约我和我的同行都写一篇述说自己“创作道路”的东西。催稿甚急,于是,不得不停下刚刚做了半篇的文章,不得不把思绪扯向岁月深处,回首往事,再认前尘,寻觅那行断断续续歪歪斜斜的足迹。虽然,仿佛还不到为一生算总账的时候;虽然,回忆起来,多的是苦涩,少的是温馨,如一个旅行者回望来路多有曲曲折折,少有平平顺顺。汪曾棋有一篇回忆文章,题目竟是两句唐诗:  相似文献   

12.
新民晚报有个版面叫《女性世界》,我有幸当上了这个版面的编辑。女同志编“女性世界”,我想有她的长处。却也有她的短处。长处是女同志最了解女同志,短处则是身在其中,有时候会云遮雾障,难识其中真面目。怎样编好《女性世界》,这是我常常放在心上的一件事。到读者中找感觉怎样让读者走进并且关注《女性世界》这个版面?有一次,我去一家针织厂开女工座谈会,问她们希望在版面上看到怎样的文章。她们的工会主席小郝就说:“我就  相似文献   

13.
我不后悔     
1991年1月21日,上午。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的一个很平常的电话,却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我获得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这件事本身已经前前后后弄了两年有余,我也早已将它视为身外之物,外出采访,没有参加发奖仪式。通联部主任彭刚同志在电话中告诉我,“是宋任穷同志为你发的奖”;而本报副总编汪大绶接过话筒后的第一句话竟是:“春阳,我事后真有些后悔,无论如何应该让你赶来就好了。”我当时心灵一颤,一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不应该误导舆论─—从《魂断激流岛》说开去刘钊,文康阅读《魂断激流岛》的欲望,也完全汲于对“顾城事件”本身的兴趣,这一点,我也毫无例外地沾染了刘湛秋所说的那种平凡人和高尚人的“俗气”,然没料到竟是一口气将之吞下去的。而让我有所感动的不仅是以一个...  相似文献   

15.
自从我当上了《女性世界》的编辑后,我就觉得自己象广告商似的了,跑到哪里总要推销一下《女性世界》这个版面。有一次,去一个工厂开座谈会,清一色的女工,一开口我就说:“你们知道吗,新民晚报有一个版面叫《女性世界》?”当然有人说知道,有人张大眼睛看着我。于是,会议结束时,我便张大眼睛看着那几个人说:“一回生,两回熟,《女性世界》是我们的天地,以后就靠我们大家来办了。说真的,普通女工难得和什么记者、编辑之类的打交道,这样一来,她们也就记住了《女性世界》。做编辑的,谁不爱自己的版面?谁不想把版面办得更好些?我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也说不上是一个苦心孤诣的策划,只是觉得应该给晚报历史最长久的“晚潮”栏目出点新意了。于是,想到了搞一个“翻译擂台”的栏目,希望能有一部分读者会感兴趣。出乎意料的是,英语原文刊出后,翻译来稿竟是成千上万,电子信箱都差点被挤爆了。还有一个没想到的是,对翻译有兴趣的人竟是各个阶层人士都有:大中学生、企业白领、医院医生、学校教师、工厂工人、出租车司机,甚至还有四季青服装市场卖衣裳的个体小老板……这  相似文献   

17.
有两条关于女博士的顺口溜正在广泛流传,一是“大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更可怕,是东方不败”。此句尚且承认了女博士是女性,而另一句“世界上有三类人,男人,女人,女博士”,更是强行将女博士从女性群体中“孤立”出来,打入另类群体。这两句顺口溜什么时候开始流行,没人能说得清,但最近两位高学历女性的行为真正打破沉寂,让全社会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群“智慧女人”。不久前,一位署名罗飞的女博士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疾呼:“我是女博士,但我不是灭绝师太!”自称原本是一个“爱说、爱笑、爱闹、爱…  相似文献   

18.
假如磨难是人生的试金石,那么,对女记者的磨难不会亚于大海。在深不可测、犹如浪涛拍打着礁石的生活大海中,如何显示出女性的力量、女性的坚强以及忍耐? 没办法一言以概之。“我说过这句话”那一日,在颠簸的长途旅车中,邓伟志先生笑对我说:“小成,有人告诉我你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让我选择事业与爱情。我宁要事业!”我回眸一笑:“我说过这句话,那是十年前。”十年前,我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简直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白天采  相似文献   

19.
前十来年,一位出版界的老同志因为“执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遭到批判,“罪行”之一是:在他主持下出过一本书,书名竟是“为书籍的一生”,作者竟是一位俄国书籍出版家(当时的提法是“书业资本家”)。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横行的时候,出版社的主要任务被说成是“育人”(当然是培育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人),而不是出书。于是,宣传一个人毕生为书籍而工作,岂非反动。何况,此人在俄国革  相似文献   

20.
某次,我与传记作家李辉聊天,言及《新民晚报》时,感受竟是十分的一致。话题是从“上海百名作家赈灾义卖签名书”活动的报道开始的。因为《新民晚报》对此事的反映多达6篇文字,有消息、小记、花絮、文配图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