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余华的小说常呈现出一种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一种思想的大气。他的小说,密集而刺目地铺陈着鲜血和暴力,浓烈而恣肆地暴露和渲染着苦难。对暴力和苦难的叙述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暴力倾向和苦难意识构成余华创作的主要特点。这种书写是作者内心对人文关怀的真正向往,是作者对人生苦难痛切关注时,以其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人文关怀的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2.
余华新近的长篇小说《兄弟》(上部)是一篇关于文革的历史叙事。小说在欲望的压抑与话语的狂欢中描绘了人生的苦难、屈辱和温情,展现了死亡、暴力和血腥以及尊严、人格和命运。本文从偷窥与惩戒、苦难与温情、叙述与话语三个视角,对这一主题意蕴复杂的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余华是最擅长运用暴力叙述的当代作家之一,不警是被评论家们称为的转型之前还是之后,在他的作品里都能很明显地找出对死亡和暴力偏爱的痕迹。本文在这部被欲望包围着的充满荒诞味道的《兄弟》中去寻找暴力叙述,发现他对死亡和暴力叙述的不自觉地书写。因为《兄弟》中的暴力和死亡,巴经不再是对人性的一种拷问,也不再承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但死亡和暴力依然屡屡出现,所以我们说,余华对死亡和暴力的叙述是一种不自觉的迷恋。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其中包括法国戏剧家让?热内。弗氏认为,艺术家都是爱做梦的人,而热内不仅爱做梦,而且甘心沉迷于梦幻,尤其是创作给他带来的如梦如幻的感觉最让他心醉。弗氏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认为人的潜意识中存在着各种永不停息的本能欲望,这些欲望冲动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施暴、谋杀、死亡等等由本能冲动所引起的暴力元素恰恰大量充斥在热内的戏剧中。本文将以弗氏理论为依据,分析热内的创作构思,情节安排,戏剧人物和死亡、谋杀等暴力元素,旨在证明戏剧创作的终极意义是戏剧家聊以慰藉,释怀心结,释放"本我"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活着》展示了一幅幅死亡全景图。余华根据他儿时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现实的理解,讲述了一个个死亡的事件。《活着》死亡的背后,超越了作者以暴力、血腥、恐惧渲染死亡的怪圈,寄托了作者对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苦难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精神原型给予人们面对死亡的勇气与信心。  相似文献   

6.
余华是当下中国作家中能够与世界文坛平行对话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存在着由书写暴力、书写苦难到书写超然的人性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涵括了先锋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他的作品主题的流变勾勒出了余华小说创作中心的位移轨迹,体现了不同阶段的文学追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主题流变体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锋文学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余华是当下中国作家中能够与世界文坛平行对话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存在着由书写暴力、书写苦难到书写超然的人性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涵括了先锋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他的作品主题的流变勾勒出了余华小说创作中心的位移轨迹,体现了不同阶段的文学追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主题流变体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锋文学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路遥是一位善于书写苦难的作家,苦难作为一种精神特征贯穿了路遥的大部分作品。但路遥并没有被苦难异化而沉沦于苦难之中,他一直寻求着对于苦难的超越之路,在路遥对苦难的书写中,从承受苦难、淡化苦难到反抗苦难、超越苦难,他为他小说中的人物选择了一条反抗苦难异化的抗争之路。  相似文献   

9.
论阎连科小说的死亡暴力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连科小说中时时出现的死亡暴力,构成了他的“耙耧山脉”的总体图像和基本底色。小说形成了“(苦难)死亡暴力——反抗——死亡暴力(失败与宿命)”的行为序列,使其死亡暴力带有强烈的宿命色彩,表现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和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余华描写的人生图式中,暴力、苦难和死亡事件是对现实景观的反映和对生命真相的叙述。本文借助文本分析,挖掘事件背后隐藏的真实关系结构,发现在此视角下,常识所理解的物质、精神和情感关系世界都被破坏了:荒诞不经的逻辑主宰着劫数难逃的客观物质世界;过度的欲望霸占着人物的精神世界;麻木的灵魂瓦解着社会情感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1.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与重--史铁生创作中的生死主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史铁生的全部创作中,生与死、命运与人生的思考一以贯之。本文通过对史铁生作品的文本细读和分析,揭示出作家通过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体悟。史铁生作品中对死亡似乎存在着颇为矛盾的两种态度,存在着一个难解的悖论:一方面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千方百计的选避。另一方面却是对死感到无比的亲切并以死作为无上的福祉;而“生”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既是荒诞、偶然、宿命,是不可克服的人类困境,更意味着一种过程,意味着认真地执著于活着而超越生死!于是,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着痛苦的拉锯战和艰难的抉择,认真地体验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与重。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评论界都把白先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中的主人公尹雪艳看成"幽灵"、"死神"或是"精灵",但透过小说文字的表层我们会发现,她不是能够把人们推向死亡的"幽灵"、"死神",也不是迷人的"精灵",尹雪艳有着难言的苦楚和悲惨的命运。本文试图从这一个角度去解读尹雪艳,发现她既作为尘世中的一名女性又作为一个弱者的悲哀与痛楚。  相似文献   

13.
唐前定命观念的演变和定命故事的出现为唐代定命小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唐士人的命运遭际催生了大量定命故事,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士人出于功利目的,将当时流传的定命故事搜集整理、再创造,“定命小说”因之兴起。  相似文献   

14.
许地山的早期作品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他试图从自己熟悉的宗教领域开拓出救人们出苦难之途,其探索无疑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他引导人们对现实忍耐、顺从,这无济于当时人们生活命运的本质改变。  相似文献   

15.
李敖嘲骂鲁迅写的都是“烂文章”,这既不文明,也违背事实。鲁迅毕生思索中华民族历史与未来的命运,他在观察与分析问题时,都衡量它是有益抑或损害广大民众的生存状态。李敖许多对鲁迅莫须有的指责显示了他在这方面的无知和自我炫耀。希望他回想自己青年时代曾经表现出来的正义感和英勇的气概,痛下决心改变这些不良的作风。  相似文献   

16.
死亡德性是生活德性在死亡情景中的表现,儒家死亡德性论的内容可以其对“大哉死乎”的论证来概括,而其养成方式则是“顺命”,儒家死亡德性论是目的论的,其目标是追求死亡伟大性。  相似文献   

17.
家庭暴力是困扰国内外妇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家庭暴力中受到伤害最多的是妇女。为了防止妇女遭受家庭暴力,必须建立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的社会支持系统。文章阐述了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内涵,分析了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原因,并探讨了预防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打工诗歌由于打工诗人对底层现实的"非代言式"表述而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学现象.打工诗歌呈现打工者生存痛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郑小琼的激情式,其特点是对强烈痛苦情感的直白宣泄;另一种是谢湘南的冷静式,其特点是以凝炼的意象冷静地抒发感受.但持两种写法的诗人在对苦难的认识上并无太大差异,都有将苦难神圣化的特点.打工诗人应...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母亲遭受家庭冷暴力与儿童早期多动行为的关系及亲子冲突与睡眠问题的链式中介作用,使用家庭冷暴力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亲子关系量表和Achenbach儿童睡眠行为量表对2728名1-8岁儿童及其母亲进行测查,采用SPSS26和Mplus8.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