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识字教学浅议陆肖央“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识字教学,打破了多年来传统的识字教学法,为小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找到了一条捷径,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识字教学法的核心是:发挥汉语拼音...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建立政权后开展了七大运动,而识字运动首当其冲①。但该运动却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过去人们在分析其中原因时,多从政治角度考虑,本文试图从社会经济的宏观层面做出解释。要分析识字运动的利弊得失,就必须紧密结合国民政府制定的为识字运动服务的注音识字政策,因为1930年  相似文献   

3.
自1992年7月国家教委《关于推广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经验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下发以后,全国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更加深入发展。现在,除西藏、台湾外,各地都开展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已有200万人之多。前不久,在湖北省黄石市召开的全国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区域性实验经验交流会,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已进入区域性推广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第四讲“教材改革及实验”内容分五个部分: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集中识字教材;“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材;丁有宽读写结合实验教材;其他实验教材。  相似文献   

5.
’95暑期“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风景线黑龙江省语委办教研室唐宏建今年暑假期间,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实验的教研和师资培训活动紧锣密鼓,成为教学改革园地里的一种风景。首先是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研究会和黑龙江省语言文字工...  相似文献   

6.
海安县第二期汉语拼音字母师资骨干训练班培训了公社、大队业余教育辅导员和农业中学学生共计524人;历时五天,基本上完成了培训任务。开始,学习了当前的形势任务和推广注音识字的重大意义,接着突击学习了拼音字母、拼音、声调、隔音法,y、w 的用法等,最后还研究讨论了如何大搞注音识字群众学习运动的问题,并参观了注音识字试点工作地区的情况,队与队、  相似文献   

7.
郑文婷 《学语文》2013,(6):74-74
黎锦熙是我国卓越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他既是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创立者.又是语文教学法的奠基人。他是国语运动的主将,在注音识字研究与实践方面成就卓著,主持或参与编写了多部语文工具书.精心制订课程方案,编审教材,为语文的规范化、教学的科学化,做了很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是内地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几十年来在传统语文教学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在汉语言文字教学方面的创新理念对改善和提高目前的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论文从六个方面论证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可以而且应该采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注音识宇,提前读写”实验,本来不只是一个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它广泛地涉及拼音、识字、阅读、作文和说话教学等各个方面。但是实践告诉我们,在实验初期,识字教学往往首先引起人们的关注。譬如“注音识字”究竟是怎么识字的,它究竟有些什么特点和规律,教学中需要注意些什么,等等,常常成为搞实验的同志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为了交流情况,共同探讨,下面仅就我省实验中所提出的关于识字教学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谈几点看法,以便向各地从事这项实验的同志们求教。 一、“注音识字”主要是指在注音阅读中识字。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如果仅就其中的  相似文献   

10.
本刊这一期刊载了沭阳县大力开展注音识字学习运动的情况和经验。经验证明,注音识字是多快好省地扫除文盲、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的好办法,是加速工农群众知识化的捷径。注音识字的经验,正如中央指示中指出的,是我国文化革命中一项很重要的创造。它的重大作用,在于“解决了扫盲运动中  相似文献   

11.
论述“叶音”是古人为求得古诗文诵读时韵脚协谐而人为地任意改变字音的一种方法,过去古音学家对此早就作过深刻地批判。指出当前仍有一些汉语读本在使用“叶音”法作音注,是在承袭古人的错误,如果按照“叶音”诵读古诗文,容易造成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混乱,建议废止这种违反语音发展规律的音注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海外汉语学习、教学一片繁荣的景象之下,也显现出一些由于汉语本身内在差异所带来的混杂不清的教学态势。本文分析了普通话和国语的异同,从人口使用、影响范围、语音体系、注音方式、文字使用等方面论述了学习普通话比学习国语有着明显的优势,强调只有着力阐明学习普通话的优势,才能够去大力推广普通话。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先秦文献词性标注的精确率,提出一种利用注疏文献的注音信息来进一步校正词性标注结果的方法。《春秋左传正义》中对破读字音有注释,且有较为规范的注音体例,在标注了《广韵》中多音字词性的基础上,通过比对注音,确定《左传》中某多音字的读音,进而确定词性。实验一共检查了词性标注精确率达90%的《左传》中1231个含多音字的句子,涉及到单音节词词型423个,正确校正了41个词型共92处错误。对古籍校勘及古籍信息处理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给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制作语文阅读资源时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注音。目前使用的注音工具主要是WORD办公软件的注音工具,该工具一次只能对有限的文本(50个字符)进行全文注音,且无法由使用者自定义需要注音的字,给注音带来诸多不便。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研制了基于Web的自定义注音工具,该工具可以由课件制作人员设定生字范围或填写自己认为需要注音的汉字来对任意长度的文本注音,并可设定拼音的呈现格式(拼音在汉字上方及拼音在汉字右侧),在注音灵活性、排版等方面优于国内其他注音工具。  相似文献   

15.
王明春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2):31-33,43
高诱注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注音资料,为后人研究汉代语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高诱在给古籍中的字注音时使用较多的注音术语,系统地研究和梳理其使用的注音术语是研究和使用其注音材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现代化要赶上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时代,语言和文字必须有相应的发展,使中文进入信息互联网络,此之谓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的演化和语文的演化是密切关联的。秦并六国,统一天下,实行“书同文”政策,这是古代的社会演变引起的语文的演变。鸦片战争后,近代社会的巨大动荡引起了语文的演变。辛亥革命以后,一个语文现代化运动,从酝酿进入实践。这个运动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和名称: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注音字母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手头字运动、少数民族新语文运动等。语言现代化在前进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有高潮、有低潮,有新旧争论,有左右摇摆,在“尝试与错误”中提高认识和开拓局面。综观一系列运动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语言的共同化;二、文体的口语化;三、文字的简便化;四、注音的字母化。二次大战以后,即使是发达国家,在组成新的共同体的时候,也发生语文问题。一门研究语文宏观问题的新兴学科由是产生,叫做“语言计划”。“文字改革”包括语言,“语言计划”包括文字。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运动。中国应当参考世界各国的经验.根据中国自己的具体情况。实行有利于国家现代化的语文政策。  相似文献   

17.
洋务运动是晚清的一场“求强”、“求富”的改革运动,它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尝试。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阻碍和促进并存的相互矛盾的双重作用。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对当代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诱作注使用譬况音注术语,各有不同功能。通过测查高诱謦况音注术语材料界定不同警况音注术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对学前儿童英语学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出现的外语学习低龄化现象以及学前英语学习的热潮,笔者试图从中国英语教学的定位出发,指出中国目前状况下的英语学习并不是越早越好,家长们大可不必强求孩子一定要在学前学英语,即使要进行学前英语学习,也要以培养孩子的语音意识和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重点。  相似文献   

20.
Through the example of the establishment, functioning, and closing of bilingual schools during the Soviet occupation of Hungary, 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this segment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entral-Eastern Europe. In the period between 1945 and 1989, the learning of Russian as a compulsory subject was introduced, teaching other languages was restricted, and Hungarian-Russian bilingual schools were launched. The features of their establishment can be connected to political and professional power relations in different sub-periods within the structures of closed language policy. The objective in both states was the education of committed political elite. The first school was established by direct political control and closed because of the 1956 revolution. The second school was established in 1974, through professional and political compromises. The third school opened at the end of the period, as part of a top-down development project involving 14 schools. A number of European target languages (still including Russian) were introduced,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opening up of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Relying on sources, documents, and personal recollections, the study aims to reveal the dynamics of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controlled language education, University and the changes in Hungarian economic, social,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y in the given peri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