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历代君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在建立并逐步完善自己的官吏铨选和管理制度,对于官员的任免、考绩、品秩、假退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也形成了许多关于官吏任免调动的专用名词。积累并掌握必  相似文献   

2.
沈凌  李国卿 《文教资料》2006,(16):83-84
“保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保证官员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充分发掘优秀人才,统治者对“保举”规定了严格的责任制度,即“保举连坐”。“保举连坐”不仅在封建王朝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当今社会官员的任用选拔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考察我国历代官吏、干部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本文试图对其历史分期作一划分,并对其主要特点进行论述。笔者认为,我国官吏、干部制度的历史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我国古代社会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官吏制度,主要表现为家天下的特点。(二)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干部制度体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民主专政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即指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一般认为经历了商周的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汉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取士制几个阶段。隋唐至明清时代是古代人事制度的成熟时期。就古代人事制内容而言,包括中国历代王朝的设官分职制度、官吏的选拔任用制度、官吏的培养训  相似文献   

5.
官僚政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其基本特征是“人治”,吏制的好坏全系于官吏一身。但历代统治者在吏制方面不断地因袭沿革,进行自我调节,在铨选、考课、监察等方面拟定出一些措施、制度。笔者认为,今天在探索干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历史上曾经一度采用的这些措施、制度加以回顾思考,批判地继承其中有益于当今干部制度改革的某些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简单地说,就是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制度或用人制度。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任,即官吏的培养、考试、选拔、任用;二是管理,即官吏的使用、考绩、监察、奖惩、俸给、退休等。 我国古代人事制度历史悠久,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体制统治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达两千一百年之久,其中一些强大的王朝如汉、唐、明、清在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方面,积累了极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代社会重典治吏的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冰 《天中学刊》2000,15(4):31-34
纵观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王朝兴盛衰亡,不难发现,官吏队伍的廉政状况关系到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因此,中国历代王朝的 治得为维护政权稳定,进行专制统治,都曾或多或少地建立过一些有关介廉反腐、惩贪治吏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董湘娥 《教书育人》2007,(12):29-30
"连坐"是中国古代因一个人犯法而使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里或主管者等)连带受刑的制度,即一个人犯法,与其有关系的人都要同刑."连坐"之法起源于商鞅,延续了两千多年,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束缚民众,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在现代的学校、班级管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集体连坐"式管理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科举制是从隋至清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而设科考试以考察人才、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具体历史沿革,粗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 ,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吏考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的时期 ,本文从其考课的体制、办法及效能等方面对此作一述论。隋唐官吏考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对于整饬吏治 ,促进官僚队伍的廉政建设 ,巩固隋唐王朝的统治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并为后世的官吏管理制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林政,初兴于西周,其标志是周统治重视森林职官建置和加强伐木管理。其林政兴起的原因,除当时丰富的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西周统治思想与自然财富观的有机结合所致。西周林政包括森林职官和森林政策两个方面,其显特点是:森林是属于周天子和封侯所有的天然富源,伐木要有定时;政府有计划地组织林垦,并开始实行人工培养保护森林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作为活动于北宋中期官场上的重要人物,其荐举思想反映了该时段荐举制度的特征。范仲淹不仅重视对重要差遣的荐举,在宋代已有的选人改官需用举主以外,他还提出京朝官磨勘也需要举主,对荐举制度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同时,通过对范仲淹荐举关系的考察,可以得知北宋中期荐举的基础是举主对被荐举者的了解,其运转常态是依照荐举制度的规定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西汉由弱到强,更由盛转衰,寻找其变化原因多种,其中一最重要原因是其官制设置与变化的合理与否,自古以来,许多人称赞汉唐盛世。进而赞美西汉官制的总体合理;当然亦有不少人,甚至当时人也指出其官制的局部不合理和弊端。文章亦就西汉官制所处时期及六次改革观察,大略陈述、评论其合理的地方、合理的时候,不合理的地方、不合理的时候,以及坏乱地步:略说西汉官制在当时的积极及消极作用,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府职官是自汉代正式形成的,专门辅导宗室、管理藩府日常生活和行政的特殊职官群体。明代对王府官的铨选、考核、升转和致仕的重视程度与宗藩地位的变化有莫大的关系。明代王府官铨政制度以正统为界,先后经历了由重视到歧视的更替过程。正统以后,王府官铨政制度的弊端导致了王府官庸、劣、老病问题日益突出,这是与明中后期藩禁制度的形成,宗藩权利受限以及明廷为解决"选人—官缺"供求矛盾休戚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六部制度是我国古代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萌芽于西汉,至隋朝正式确立,在唐朝进一步完善。在安史之乱后,由于使职趋重,六部权力被逐渐被分割,故在唐中叶以后,这一制度趋向名存实亡。本文探讨六部制度的发展脉络,以期对古代职官制度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陈静 《唐山学院学报》2020,32(5):30-36,43
官员的德行操守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导向作用,关乎立国安民的大局。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官德,留下了丰富而成熟的官德思想。纵观中国古代官德思想,可以发现其对忠、公、廉、勤、学五个方面非常重视。中国古代官德思想有其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促使了一批清官廉吏的产生、维护了政治秩序的稳定、促进了社会道德建设。中国古代官德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具体表现在重自律而轻约束、官德缺少现实的感召力、包含有不少权术等。中国古代官德思想对当今官德建设有一定启示,可以概括为以修身为本、德法并重、树立榜样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当前古史传说时代研究应注意厘清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在大量考古学资料与古文献资料未找到很好切入点之前,不易通过划分不同文化集团去归纳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而应该根据古史传说时期存在问题去做些具体的探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去归纳各种文化集团。二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传说与希腊及希伯来古神话是有根本区别的,把中国远古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事迹当作神话来看待是不对的。三是古史传说时代的官职制度、宗庙旗杆制度、原始社会组织形态、姓氏婚姻继嗣制度等有由口口相传到了西周时代而书之于简帛的情况,这些是与西周到战国秦汉时期完全不同的制度系统,是后人无法编造想象的,大体可信,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辽代大于越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于越府是辽代北面朝官系统的机构。大于越最初是契丹族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的职官。辽代有数位契丹贵族得践此职。一般认为,大于越是辽代的尊官,就像封建传统职官制度中的三公。实际上,在辽代的不同时期,这个职官的实际权力、地位、铨选条件是不一样的,不能与“三公”并论,应当结合辽代的具体情况分析。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大于越因地位高、权力大,直接左右着辽朝的政局。辽代的大于越全部都由契丹族担任。  相似文献   

19.
明朝的造纸技术集历代之大成,有了长足的发展,公纸的种类也十分繁多。明王朝很重视档案的保护工作,对官府公用纸的种类,规格,质量,来源均做出明确的规定。为保存中国古代化典籍,丰富中国档案库藏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整顿地方吏治,雍正一朝曾大量拣选官员分发至各省委署试用。该办法被雍正帝称作“观政学习之法”而大范围推行。由于雍正帝仅将该法视为一种临时性和权宜性的措施,因而拣选分发制度在雍正朝有效地弥补了月选经制只能为人择缺、不能为地择人的弊病,为督抚题调要缺储备了人才。分发试用人员在委署过程中锻炼了吏才,熟悉了政务,也弥补了科举制凭文取人、所学非所用的弊病。但该制度是建立在皇帝和地方督抚的严密配合、对属员的密切关注和考察之下的,因而其有效性和持久性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到乾隆中后期,该制被极大推广,大量捐职人员发往地方委署试用,最终造成地方铨政的紊乱和督抚权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