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金庸侃读书     
2004年11月16日下午,著名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在深圳主持"读书论坛"。以下是金庸先生答读者问的部分内容:问:您通读中国古籍,认为最经典的书和词句是什么?金庸: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这一句。这是我此次演讲的真正主题,邀请方要我讲《我的武侠世界》,我说这个题目不好,这个是你们读者自己的事,你把我的书读完,我的武侠世界你不就清清楚楚了吗?  相似文献   

2.
给女儿的信     
编辑叔叔: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已经快两年了,然而我对香港文化了解并不多。以前我只知道香港有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有成龙。周润发的电影,最近我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就很有趣,柳一定要看董桥》。文章说董桥是香港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文章具有鲜明的“董桥风格”,文章甚至说董桥的散文“证明香港有文学,有精致的文学,香港文学不乏上乘之作”。读了这篇文章,我倒确实想看看董桥,看看他的文章,您能介绍一篇吗?山西读者李小莉③③:你信上说你那儿秋意渐浓,你早晚上课上图书馆都记得技毛衣,也记得多吃蔬菜水果,我很放心。其实,收…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先生的《信客》一文中,老信客认为自己失信无法再做信客后,这样对接替他的年轻人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后一个“信”字即“诚实守信”之意,两代信客也基本上恪守了这个准则,许多读者也认为此文是褒扬信客之“信”,让人恪守诚信的道德准则的。真的如此吗?我们试按以下思路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4.
《藤野先生》“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一句中的“是藤野先生”后面漏掉一个“在”字,正确的文字应该是:“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已根据鲁迅的手稿和未名社最初的版本校勘纠正了,加上了这个“在”字,  相似文献   

5.
此文是大卫·艾克曼写的一篇报导,发表在美国1979年8月《时代》杂志上。原来的标题是:《在两个狮子中间读书》。在这里作者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的门前有两个大理石狮子。在两个狮子中间读书,是指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看书。但英语“狮子”(lion)一词和字里行间的行字(line)发音相近,这样就变成了“体会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因此,作者用这个标题是一语双关,是要读者看到宏伟的图书馆的内幕。在文章的开始,作者描绘了图书馆外的情景,然后通过与不同的人(毒品贩子、图书馆工作人员等)的谈话,使读者看到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纽约“公共图书馆”也同样笼罩着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阴影。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提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二则保持原作的风姿。”简言之,即“信”和“顺”。“信”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包括文章的写作风格,作者的感情等。“顺”则要求译文符合英语的习惯,使不懂汉语的读者亦能读懂。  相似文献   

7.
最先瞄到这篇文章是辜晓进先生撰写的《走进美国大报》一书,看到的只是中文的节选,当时就感觉很不错,想把它介绍给我们CR的读者。作者Howell Raines是《纽约时报》的前总编,他正是凭这篇文章赢取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这篇文章以小见大地描述了在种族隔离大环境下的白人、黑人情谊。文章的主人公格雷迪向作者描述了黑人眼里的世界,“你根本无法想象贫穷的黑人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而作者也从格雷迪那里学到如何“以诚实且直逼真相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所在的世界”。文章感情真挚,跌宕起伏,英文长句子也很多,为此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翻译和校对,希望读者能认真阅读。对一些词条我们还进行了注释,以助读者理解。最后感谢我在美国念书的同学黄喻,是她帮忙在美国图书馆里找到了这篇文章的英文原文并扫描过来的。  相似文献   

8.
【同学说】陕西陈仓西塬村五组梁凡凡:《时事》伴我走完了初中的三年时光,还摘发了我的文章。她给了我自信,我感谢这个大“平台”!山东郓城张营大人中学初三4侯仰强:学习再紧张,我也要抽时间品尝《时事》这顿大餐。考卷上每次都有《时事》上的题目,甚至是原题……  相似文献   

9.
韩晗 《教育》2007,(3S):50-50
近日在《民主与科学》2006年第5期上拜读到黄波先生的一篇杂文,题目起得非常有噱头,叫《教育部的魄力是否用错了地方》。仔细一看内容,原来黄波先生对于教育部为实施著名的“111工程”,而向世界各大知名大学、研究所礼聘国际一流学者的计划非常不满。文中黄波先生义正辞严地要教育部“把这个虚有其表的作秀工程停下来”,并且主张要将这些科研经费用到“把义务教育变成免费教育”的路子上来。  相似文献   

10.
吕茂峰 《山东教育》2004,(26):16-17
《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之鉴”栏目曾抛出一个供读者讨论的题目,叫做“语文教学是否有序”。我当时对这个问题少有思考,所以耽搁了讨论的期限。后来随着不断地接触和理解语文新课标,对这个问题才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现在把我的一些想法写出来和同行们交流。  相似文献   

11.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难度较大的课文。下面想就有关词语以及过去尚未提到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一、《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先生取的这个题目确实含义深刻但又费解,问题就在“记念”前面加上了“为了忘却”这个偏词。“记念”并不难解,难解的是为什么说“为了忘却”。又说“记念”,又说“为了忘却”,岂不矛盾吗?其实,这个相冲突的标题正是作者悲愤心情的深刻反映。对这个矛盾着的标题,作者并没有把困难留给读者,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作了说明。文章开头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我很想借此……,将悲哀摆脱”。“借此”两字很重要,忽视不得。“借此”就是说要借写  相似文献   

12.
《这碗鱼汤真鲜美呀!》这篇文章写“我”为辛苦的爸爸做了一碗鲜鱼汤,可是文章并没有用“我为爸爸做鱼汤”一类的句子做题目,而文章在叙述完了整个事件之后,又专门用一个段落突出了爸爸的那句感叹——“这碗鱼汤真鲜美呀”,并且就用这句话做了文章的题目。这说明什么?说明“我”做这一切,不为别的,就为了爸爸能喝到真正美味的鱼汤。文章所要表达的,正是这个。  相似文献   

13.
英语老师Ms韦下课前布置了写一篇英语作文的作业,字数不限,题目自拟。下课后,我苦恼地和后座的死党Rain想着英语作文题目,飞猪热心地给我们出主意。他建议我写一篇《坐在我后边的傻瓜》,Rain写一篇《坐在我身边的傻瓜》,飞猪自己可以自拟题目为《我这个傻瓜》,“这样我们就可以相互Copy了!”  相似文献   

14.
《百科知识》曾这样为刊物做一则广告:“为什么有人不欢迎《百科知识》?——河北一读者的信:这个刊物使我失望,本来以为会有许多供人茶余饭后浏览的轻松的生活知识和科学趣闻,没想到都是些学术文章……”  相似文献   

15.
《山西教育》第二期《名人访谈》栏目刊载了我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张平先生撰写的《我的中学时代》一文 ,道出了自己成就的历程。张平先生在“文革”中钻进图书馆 ,如痴入迷废寝忘食去读书 ,当时并没有什么目的 ,苦读了两年 ,就深深感到“两年以前的我和两年以后的我 ,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些各种各样的书使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使我对社会上的一些事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又说 ,“书改变了我 ,我成熟多了。”和我们现在比起来 ,过去张平先生读书是自生自长 ,无人指导 ,竟然成就了人才 ,现在同他那样 ,走他的路 ,且有人指点 ,条件…  相似文献   

16.
问与答     
《中学生英语》2002,(4):31-32
[问]《中学生英语》杂志社的叔叔、阿姨,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我有两个问题向您们请教。1.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除了《麦克白》,还有什么?2.如果两者之间作比较,表示“一个是两个中比较……的”,是否一定要加the呢?这个the是不是“特指”这个人或物?我衷心地希  相似文献   

17.
沈玉成先生的《左传译文》(以下简称《译文》),以杨伯峻先生的力作《春秋左传注》为基础,与注文相辅相成,给读者、特别是一般读者增加了许多方便。沈先生在谈到今译《左传》所坚持的原则时说:“翻译采取了直译的方法,即在词义和语法上力求和原文对应,……其有不易直译的,则适当参以意译。也就是说,按照‘信、达、雅’的标准,译文偏重于‘信’,行有余力,才考虑兼及‘达、雅’。”这个原则,无疑是正确的。从古籍今译的角度来说,所谓“信”,就是要正确理解原著,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所谓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07,(7)
近日在《民主与科学》2006年第5期上拜读到黄波先生的一篇杂文,题目起得非常有噱头,叫《教育部的魄力是否用错了地方》。仔细一看内容,原来黄波先生对于教育部为实施著名的“111工程”,而向世界各大知名大学、研究所礼聘国际一流学者的计划  相似文献   

19.
忆巴金先生     
巴金先生著作等身,蜚声海外。作为这位文学巨匠的一个普通读者,我曾有幸与先生有过几次过往。事隔经年,记忆犹新。1963年,我才20来岁,还是一个刚参加工作不几年的年轻教师。一天,我从蒲地新华书店买来一套《家》《春》《秋》,不揣冒昧寄去上海作协,请素昧平生的先生题签。约一个月后,收到寄回的邮包,巴老用遒劲的毛笔字在三册书的扉页上分别题词:“春天是美丽的”,“春天永远属于充满干劲的人”,“春天已经来了”。我在去信中谈及当地买不到《憩园》,先生还特地赠寄来这册书。这些珍  相似文献   

20.
1934年5月6日,鲁迅先生在致杨霁云的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的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鲁迅先生信中所说的那篇文言小说,就是1913年4月发表在《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上署名“周连”的小说《怀旧》。文章以一个儿童的口吻叙事,展示农村各阶层的人在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