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投影寻踪的区域协调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近年来经济发展与人口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构建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投影寻踪模型。利用投影寻踪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系统、人口社会系统、资源和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最后找出限制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口因素与新疆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育冬  原新 《软科学》2008,22(1):101-104
面对人口激增、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经济发展受阻的严峻挑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新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缓解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适度的人口规模、适宜的人口密度、优良的人口素质和合理的人口结构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新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冲突的最佳途径,必将成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3.
影响水资源的因素分析及综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资源为其服务,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本文论述了水资源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如何使资源和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4.
赵建安 《资源科学》1997,19(4):27-33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且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中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在发展的进程中尤其重要。工业化是我国走向经济现代化不可逾越发展阶段,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存在着现实与潜在的约束。要解决这一现实与潜在的矛盾,只能在强化科学技术与教育地位的工业化、科学技术、资源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且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中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在发展的进程中尤其重要。工业化是中国走向经济现代化不可逾越发展阶段,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存在着现实与潜在的约束。要解决这一现实与潜在的矛盾,只能在强化科学技术与教育地位的基础上,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资源高效型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所以土地的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景 《科学中国人》2005,(12):72-72
2005年10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与控制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繁荣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海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海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何劲 《西藏科技》2006,(11):22-25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行动,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我国必须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以无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化,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达到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为此要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评价体系,推动技术创新,调整经济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结合实际,针对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PREE)组成的复合系统.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个系统间协同合作,相互适应,以一种合理的比例关系发展,区域PREE系统才能够保持总体可持续性.以水资源问题为焦点,河西走廊发生了人口、环境、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关系的失调,造成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20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却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矛盾和瓶颈加剧,尤其是能源瓶颈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党和国家领导人适时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这必将对中国的能源战略与政策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科协论坛》2006,21(1):47-47
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带来的难题,如何能够在资源有限,同时做好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使经济增长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倡导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成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矛盾的突破口。12月17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2005首届中国绿色财富论坛暨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峰会”召开。  相似文献   

14.
李生梅 《青海科技》2004,11(6):11-15
对于青海省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二是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开发人力资源。三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系统中,人口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相互作用并作为推动力作用于环境与资源,本文以此展开分析,提出青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路,为振兴青海经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姜明新 《科协论坛》2007,(12):122-122
1人力资源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并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或时期内,拥有的具有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总和的劳动适龄人口。  相似文献   

16.
一、加快经济增长是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主要就是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重视人口增长的控制、人口素质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问题。应该指出,截止目前,我们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还不够协调。社会发展问题同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贫困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喀斯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优先领域。面对生境的恶化、资源的稀缺、人口的膨胀等一系列严峻问题,喀斯特地区农业惟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摆脱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束缚和颓势,进而实现整个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阐述喀斯特贫困地区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态势出发,指出可持续农业是喀斯特贫困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并提出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和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新形势下保障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人口、资源与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其协调发展是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要求。人口膨胀是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根源,是制约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中国来说,人口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从根本上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要手段,促使三者的有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部的落后地区,开发也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纪之交,本区社会经济必须同时满足充分就业与社会稳定、效率与公平、保护环境与维护民族及国家利益、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四大发展目标。作者认为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必须遵循“需求、限制、平等”三大原则,确保人口与资源、生态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三方面呈良性运行和发展;应采取人口有序发展、比较优势资源开发、防御型环境保护、局部区域突破发展和经济社会开放等综合模式,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了高原人口与资源、资源与环境、环境与发展、区域与产业等多重关系之间的协调机制,提出了高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战略产业选择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岩溶地区。本文利用层次分析与状态空间法,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协调力三个方面构建岩溶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选取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人口、经济及社会为评价指标层,对贵州省2000、2004、2008和2013年4个时相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2000、2004、2008、2013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分别为0.09364、0.08957、0.09230、0.0113,呈现较低状态水平,2013年有向中等水平迈向的趋势,在9个行政区域中,遵义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3个行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中等状况,其余的6个行政区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