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笔下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课题《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而感到的无奈与惋惜,揭示  相似文献   

2.
几天前,听了一堂精品超市课。课题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相似文献   

3.
王红 《云南教育》2004,(10):35-35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以清新细腻的笔触,细致地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易逝、虚度年华的惋惜与无奈。揭示了旧时代的青年对时事已有所觉醒,但又对前途渺茫而感到彷徨的痛苦心情。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  相似文献   

4.
李敏  黄亢美 《广西教育》2006,(7A):49-51
第一课时 (让学生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 师:这篇短文作者写得最多的是什么? 生:对话。 师:(板书:对话)作者在这篇短文里,除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其它都写人物的对话,事情在对话中进行,对话完了,事情就结束了。可见,写好对话是相当重要的。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写人物对话的呢?  相似文献   

5.
《匆匆》选自朱自清先生1924年12月出版的诗文集《踪迹》,全文充满了坦率而真诚的情感,质朴而清新的文学味儿。作者以自身生活感受说明日子匆匆易逝,以肺腑之言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自然而恳切的亲切感。教学时,可抓住文章“以情动人、以真感人”的特点来轻叩儿童的心灵之窗,获得珍惜时间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6.
岁月匆匆。当2004年的春风又一次漾起我们心中那五彩斑斓的梦想时,《100个怎么办》已经陪伴大家走过了10多个春秋冬夏。百多期的刊物,载着几百位作者鲜活的经验和独特的思考,与数十万上百万读者交流、对话,并且成为他们受欢迎的朋友,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建立起难以割舍的亲密关系,这足以让《河南教育》的每一位成员感到欣慰。在此,请  相似文献   

7.
《匆匆》(人教版第12册)选自朱自清先生1924年12月出版的诗文集《踪迹》,全文充满了坦率而真诚的情感,质朴而清新的情趣。作者以自身生活感受说明时间匆匆易逝,以肺腑之言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自然而恳切的亲切感。教学时,可抓住文章“以情动人、以真感人”的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间过得太快而感到惋惜与无奈的情怀。其中有句话是这样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读了以后,我也有同感。我不是个贪玩的孩子,但我总感到时间不够用,很多事情来不及做。清晨,在我跑操的时候,时间从我的脚下溜走;在我  相似文献   

9.
对话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此,有人不禁要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其实,由一篇篇具体的课文组成的文本,不仅仅是客观事物,更是像对话中的一个人,就像一个“你”一样在自身说话。这是因为,一篇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阅读这些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进行的一种间接对话,或者说是和作者进行的一种心灵对话。作者求之以知音,读者求之以会意,双方同时臻于一种新的境界,于是我们便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因此,文本是我们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对话伙伴。阅读的本质,其实就是读者通过文本与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同时代的其他人乃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历史和未来对话。  相似文献   

10.
《匆匆》选自朱自清先生1924年12月出版的诗文集《踪迹》,全文充满了坦率而真诚的情感,质朴而清新的文学味儿。作者以自身生活感受说明日子匆匆易逝,以肺腑之言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自然而恳切的亲切感。教学时,可抓住文章“以情动人、以真感人”的特点来轻叩儿童的心灵之窗,获得珍惜时间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文学类语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杜牧的《阿房宫赋》以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文学语篇的典型特征:文学语篇借助特定体裁达成交际目的,作者借助“赋”这一语篇体裁实现劝谏的交际意图;文学语篇是作者和读者对话的产物,《阿房宫赋》彰显了双重的对话意识,对其探讨有助于把握杜牧的创作动机;前景化理论为文学语篇解读提供了动态交际视角,作者运用前景化语言增强了《阿房宫赋》“讽喻”的传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其中以"匆匆"为主题,对时间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饱含深情的描述中,读者会产生全新的认识与看法。基于此针对《匆匆》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散文诗。作品以委婉细腻的笔触,将看不见的时间的流逝具体化、拟人化,抒发了作者对时日匆匆的惋惜情怀和虚度年华的无限感慨。既然是散文诗,就兼备了散文和诗的特点。《匆匆》一文,形式虽为散文,篇幅短,不分行,没有诗的格律,但却不乏诗的韵味。整个作品由无懈可击的、朴素的诗的语言组成,而且大量的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更进一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更具诗的意境、情思及诗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4.
早年就曾读过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那时候,多半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近期,听了几位老师教《匆匆》一课,重又细细地品读这篇佳作,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和感受。  相似文献   

15.
《匆匆》是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安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的第四组。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文章极富文采,有些地方还写得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年龄小,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引领他们进入情境,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想象,让他们通过积极的探究与创造,深刻领悟文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选了四篇散文:《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节选)》《花未眠》。看文章题目,四篇散文写的是四种景物:读文章内容.讲的却是一种心情——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朱自清披着长衫踱步的背影、李乐薇身处山间小屋微笑的面容、史铁生坐着轮椅刻下的车辙、川端康成凌晨四点对花的凝视,是他们与自然对话的不同方式:渴望自由、寻找自由、收集自由、享用自由.是他们与自我对话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17.
何平同学问:《纳谏与止谤》中作者明明提到“小时候”在《古文释义》里读过的两篇古文,为什么本文的副题只是“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呢? 《纳谏与止谤》是一篇以读后感的方式来写的议论文。所以文章从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写起,并概括地认为“六十年后,再读一篇,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为什么“重读”此文会感到“格外亲切”呢?下文中作者剖析了这样五层意思:  相似文献   

18.
《荔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围绕“荔枝”写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文章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浓浓的母子之情。如何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达到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以理解这超乎寻常而又非常质朴的亲情呢?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9.
《名作欣赏》1999年第2期刊登了一篇评析韩少华《暮雪》的文章———《美丽的梦想与美丽的伤感》(以下简称《美丽》),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寥寥数语,就将《暮雪》一文的名作价值定位在“不是少女变态了,而我们这个世界变态了”犤1犦(p27),同时,作者还对主人公加以了评价:“她的梦想是美丽的,而不是荒诞的”犤1犦(p26)。随后,作者遂将更多的笔墨花费在对原作艺术特色的分析上了(虽然,这些分析与文章的标题并没有什么关联)。如此仓促地给一篇名作下结论,实在有点儿草率了,更何况,这个结论本身就有很大的漏洞。艾…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章以哀婉的笔调抒写了一个旧时代文人处于动乱的年代里,面对“逃走如飞”的匆匆时光而产生的那种无奈与怅惘。文章用语讲究:一是巧用修辞,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可视可感的物象;二是句式的整散结合,加上口语叠词的运用,读来很有音乐的节奏美,典雅之至。设计理念:对于《匆匆》这篇美文,在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上,是注重赏读语言(那音乐的节奏美,那哀婉缠绵的语言中所透出的缠绵心绪——剪不断,理还乱)还是注重悟道理(人生如梦,爱人生,爱时间——入木三分,震颤人心),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我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