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哲学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在上个世纪相当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得到令人满意解决和回答的问题.传统的苏联教科书过分地强调了二者的同一与联系,把新唯物主义看成是传统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高度发展,从而造成对新唯物主义理解的简单化,忽略了二者的本质差别.与苏联哲学教科书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片面地发挥了新唯物主义和哲学唯物主义的异质性,认为新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唯物主义的直接否定,从而否定了二者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认识新唯物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的关系不仅是今天我们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历史性之必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性本质.新唯物主义和哲学唯物主义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新唯物主义不仅以哲学唯物主义为基础,而且还是在更高层面上对它的超越.这种超越性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哲学史上的第一次伟大变革,也预示了新唯物主义对现实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持实践唯物主义的居多,虽然在实践唯物主义内部还没有达成一致,但在总体上这种理解方式还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他们认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之所以这种理解能被多数人所认同,是因为这种理解形态具有合理性,它对哲学文本的理解最大限度的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这种最大限度的符合就涉及到了理解的限度问题。文章剖析了各种理解形态的差异,从中引伸出实践唯物主义理解形态的合理性,进而从实践唯物主义理解的限度谈其合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作为他的哲学革命和哲学创新的成果,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认识视角和内容体系的变革,完成了哲学史上的深刻革命变革。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基点,重新审视、理解、阐释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对指导我们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既批判了不从人、人的实践活动和主体方面出发理解世界的旧唯物主义,也批判了离开唯物主义立场抽象弘扬入的能动性的唯心主义.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结合,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简单对立的超越.我国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潮.只强调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强调人的主体性的重要,忽视了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因而并没有全面把握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所揭示的意识的对象问题是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核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把意识的对象理解为实践,而旧唯物主义理解为既成的自然存在物,这些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接近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然而,由于有些代表人物反对区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以致不能坚持唯物主义,不理解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在一定意义上偏离了实践唯物主义,最终并未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思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洞察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破除了实践概念上的亚里士多德传统,将实践活动理解为一种对象性活动,进而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观点,以实践为枢轴去把握世界。新哲学核心观点的确立及其贯彻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它是实践唯物主义,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是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实践概念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原则和历史的原则,所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三个主义,而是具有内涵的一致性,从三个侧面分别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维度及其实践性,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历史维度及其历史的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与自然观并不是像传统哲学教科书所认为的那样,彼此分离遥遥相对。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出发去考察理解自然,才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直观性”的主要缺点,深刻地证明了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达到了对自然界辩证的理解,建立了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中心的崭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从而实现了自然观的变革。所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8.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命题。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不同,对“实践标准”命题的理解、论证也不同。在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中,对“实践标准”的理解、论证存在着严重的逻辑困难,它的论证实际上是自我否定的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即“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的唯物主义。只有站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立场上,才能全面地理解、坚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 ,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直观性”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提出了一条从物质实践出发去理解、考察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路线。这表明马克思要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本质特点的。马克思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 ,贯彻了自己提出的这条哲学路线 ,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性”及其他缺点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完成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传统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观点 ,因而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是如何实现哲学变革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对旧哲学的突破发生在历史领域。与通常的理解不同,在马克思之前已经存在关于社会的唯物主义和人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把它们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关于社会的唯物主义和人的唯物主义属于客体的唯物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则把唯物主义奠基于实践概念之上,由此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和人的历史性,由此,社会的和人的唯物主义被发展为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但实践唯物主义不仅改造了社会的和人的唯物主义,而且使自然的或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面貌焕然一新,所以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社会历史领域。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一般世界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是从“实践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如果说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的话,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则是由它所生成的体系形态(既是自然观,又是历史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确立,不是在哲学上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简单超越,而是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对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古典经济学方法的逻辑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这一变革的实质在于,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认识世界转向改造世界;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焦点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根本内容和当代意义之所在;历史唯物主义以现实的人为思维坐标,以实践为出发点范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从而建构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即批判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代名词,二者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和赫斯行动哲学对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思维性引领,意欲展示青年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曲线性生成图谱及其内在的逻辑指认。  相似文献   

15.
因为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问题见解不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曾有过的名称如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人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等等.扼要地分析和评判这些不同的见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多角度、多侧面的解读,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之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的偏颇性有马克思并未使用过“历史唯物主义”一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探讨被忽略不计;并未研究历史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当做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形成被抽掉哲学观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才开始的科学的经济学研究倒成了《形态》中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是一个转折点。在他之前,人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只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部分;而在他之后,辩证唯物主义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则被当作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这一特殊领域里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与那种把实践作为其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将改造世界仅仅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特征的(狭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不同,广域实践唯物主义以改造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以价值与真理的关系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线,以人道主义思想、(狭义)实践唯物主义和科学理性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将费尔巴哈看作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非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许多辩证法观点,费尔巴哈哲学中同样也充盈着大量的辩证法,从运动观、联系观、矛盾观、认识论等视域均可揭示费尔巴哈哲学中的辩证法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