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庄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思想家之一,诸子生死观中庄子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生与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不可逃避的自然规律,最为人们所看重,所以生和死是古今中外永远的哲学命题。而庄子对生死的看法非常深刻,深究生死的价值,希望通过对生死价值的挖掘,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生死,实现精神永生。庄子生死观历经千年依然传承,给了后人诸多启示,非常值得研究。本文将针对庄子生死观的境界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庄子生死观的研究一般遵循"超脱"生死的进路,而很少提到庄子在生死观中的"执著"思想。而在庄子的生死观中,执著和超脱存在着内在张力,不可偏废一方。因此,本文立足二者的演变和辩证关系,重新构建庄子的生死观。具体而言,庄子的执著内容经历了一个不断扬弃的逻辑进程:感性之身——"心不死"境界——道的境界;庄子的超脱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扬弃的逻辑进程:气化和物化的存在——齐生死的认识——道的境界。执著是从肯定方面演进的,超脱侧重于否定方面演进的,肯定和否定的进路都归于道的境界,道是庄子生死执著和超脱丰富内涵不断演进的契合点和最终归宿。可见,庄子哲学的生死哲学是向道而存在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的主要问题,也是庄子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道论出发,庄子认为生死由命,应顺其自然;生死由气的聚散而形成,二者相互依存,首尾相连,构成生命的整个过程。对生死的超越彰显了一代哲学大师豁然达观的人生态度。庄子生死观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生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关于生命本体问题的思考.在<庄子>一书中,生死问题贯穿全书,是其核心理论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庄子对生死的理性认识;进而表达了庄子对生死超然达观的态度;最后评价了庄子这种超然生死观的不朽意蕴.  相似文献   

7.
庄子从生命哲学的角度阐释了他的价值观、生死观和人生观。他外生死齐万物,理性地批判了附丽于生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超越自我认识的局限,从而辩证地看待生命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关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浅论庄子的生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死问题是庄子生命伦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生死问题是一个涉及人生终极关怀的问题。张载以气之聚散来说明生死现象,并通过气散不灭克服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超越生死。但张载对散归于太虚之中的气会怎样和道德生命如何永恒这两个问题却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王夫之在继承张载气化生死论的基础上指出,人生前的善恶在其死后会化为清浊、昏明之气而留存于天地之间,并对后来的宇宙生化和人间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人既要"安生安死",还要"全生全归"。王夫之的这一善恶生死观既解决了张载所遗留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其深刻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1.
庄子立足于"道"的高度观生死,得出"生"由道出,"死"向道归,生死"道通为一"的结论,从而让人们面对生死现实之时,能够体认到不以生死为忧惧的超然,一任生死、放弃分别"而照之于天",最终找到人生终极之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安命”是《庄子》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学界一般认为庄子的安命论就是宿命论。通过对《庄子》文本中关于安命的一个命题---“安其性命之情”的阐发,认为安命的本质就是安道。在此意义上安命论就并非宿命论了。在“化”的思想中,庄子实现了对宿命论的悬解。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推崇和追求"小国寡民"的所谓理想社会,对此,他提出了以"愚"而治的管理理念。"愚"是老子思想的外在表现,其中,"愚民"使民众弃绝仁义归于大道,"愚君"使"圣人"(管理者)无为而无不为,"愚我"以自我为模板展现返璞归真后飘逸自在的精神状态。以"愚"而治的三重管理理念最终为老子的政治理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很多人认为,海德格尔执着于用语言显示存在,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摈弃语言才能把握“道”本身,其实,这是武断的结论.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试图超越主客二分,他们都反对用主体性的语言来把握“道”和“存在”,推崇自然流露出的“无心之言”.此外,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语言观也有很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命题使得“存在”这个终极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本性.而在老子、庄子看来,某种语言是否能够开启道境,不取决于它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而取决于言说者是否去除了“成心”.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语言观差异的根源是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西方,“存在”必须通过语言呈现,但由于西方的日常语言本身预设了主客二元对立,所以海德格尔不得不借助于类似于汉语类比思维的“诗言”来彰显“存在”.  相似文献   

15.
笔者认为,休闲问题内含于庄子对生命意义、自由精神的追求中。文章结合现代休闲的几个特征考察庄子的休闲观,以揭示庄子休闲观的内涵。首先,休闲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庄子是一个善于休闲的人,想要获得心闲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心”,文章以“乘物以游心”为代表分析了庄子的游心法。其次,休闲是一种当下的生活方式。庄子直面现实,倡导自然朴素的人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智慧,如,“性体抱神”去除机心回复自然的本性、懂得生活中的“无用之用”、重复性的劳动或活动可以使人由“技”而“进于道”等。第三,休闲是分层次的。休闲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生命意义具有超越性。庄子休闲观的核心是游心于天地之间,而其最高境界则是与道合一,体验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悲剧生命意识”一直伴随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始终,深深地渗透在其作品之中。她以第三者的立场,用理智、冷静的态度俯看乱世人生,窥探现代市民群混乱无助的精神世界。张爱玲的悲剧生命意识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荒凉。“荒凉”之源与其身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其生命意识的悲剧色彩呈现在多种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长篇小说《高老头》中 ,高里奥老头的惨死和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是两个典型的悲剧故事 ;从历史的角度看 ,是两个“时代落伍者”的悲剧 ;从道德角度看 ,是两个心灵纯洁、伟大的人物的悲剧 ;从悲剧审美角度看 ,鲍赛昂夫人的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高里奥老头的悲剧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生与死可以说是每个人所必然面对的事情,那么,以逍遥自在著称的庄子是怎么看待生死的呢?文章从对庄子"道"的理解出发,阐述了人应当安时顺命。然后通过对庄子所表达的生死复通为一的说明,指出庄子已经超越了所谓的生死。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就如文章开始处"鼓盆而歌"的缘起一样,在安命与"道"之中,追寻永恒的快乐和自由。  相似文献   

19.
《周易》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防患于未然,化险为夷,趋吉避凶,因而在其卦爻辞中包含了较为深沉的忧患意识。在《周易》中真正做到居安思危,须从细微处着眼,防微杜渐,提高道德修养。正是这种求生存求发展的忧患意识,锻炼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意志和生存智慧,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胸怀天下、为国分忧的仁人志士。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初期哈姆莱特被解读为“悲情英雄”,18世纪被解读为“浪漫主义英雄”,19世纪被解读为“悲情浪漫主义英雄”,20世纪的哈姆莱特具有“恋母情节”。哈姆莱特身上的时代精神、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对生与死的不断思考使哈剧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