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孕育孔子学说的鲁国与晋国在历史文化传统上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导致主张“礼治”的孔子对晋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的叛逆性格指责颇多,表现出二者尖锐的冲突性。集中论述孔子“礼治”思想与晋国文化产生冲突的来龙去脉,从中可以看出造成战国时期开始的儒、法之争的历史前因。  相似文献   

2.
春秋末期,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到过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晋国。从鲁、晋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孔子的“以礼治国”思想与晋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的冲突性和导致孔子临晋而返的直接原因三个方面,对孔子不到晋国的原因加以分析,同时亦可看出造成战国时期开始的儒、法之争的历史前因。  相似文献   

3.
孔子与晋国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周游列国14年,所到之国有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却从未入晋。有一次试图入晋,却中途而返,原因何在?本文不仅揭示了直接的浅层原因,而且通过孔子对晋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中,探析了其思想文化不同的深层原因。晋国是法家的策源地,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差异之大不言而喻,因此,孔子周游列国不入晋就不是偶然的了。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之交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作为晋国政治家的赵简子与作为鲁国思想家的孔子无疑是当时世人瞩目的风云人物。笔者从赵简子与孔子同子太叔的交游、两人有关铸刑鼎的争论、对于阳虎的历史评价、孔子对赵简子"以晋阳畔"的批评、两人对中牟归属的政治态度、两人的相互试探以及终于擦肩而过等几方面的史迹,梳理了两位巨子微妙的关系。两人的关系从一定层面反映了春秋晚期政治思想的变化和冲突。赵简子打着维护晋公室的旗号以复兴赵氏基业,但在孔子心目中有着维护周代礼制的形象,所以孔子对赵简子有着回护和赞赏的一面;但是,赵简子毕竟是与鲁国"三桓"一样的晋国卿族,是新兴势力的代表,力图建立一种不同于过去世卿世禄制的新的君臣关系。而孔子是周朝宗法制度下的君臣等级秩序的维护者。孔子所要维系的,正是赵简子所要打破的,两人最终未能会面。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之交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作为晋国政治家的赵简子与作为鲁国思想家的孔子无疑是当时世人瞩目的风云人物。笔者从赵简子与孔子同子太叔的交游、两人有关铸刑鼎的争论、对于阳虎的历史评价、孔子对赵简子"以晋阳畔"的批评、两人对中牟归属的政治态度、两人的相互试探以及终于擦肩而过等几方面的史迹,梳理了两位巨子微妙的关系。两人的关系从一定层面反映了春秋晚期政治思想的变化和冲突。赵简子打着维护晋公室的旗号以复兴赵氏基业,但在孔子心目中有着维护周代礼制的形象,所以孔子对赵简子有着回护和赞赏的一面;但是,赵简子毕竟是与鲁国"三桓"一样的晋国卿族,是新兴势力的代表,力图建立一种不同于过去世卿世禄制的新的君臣关系。而孔子是周朝宗法制度下的君臣等级秩序的维护者。孔子所要维系的,正是赵简子所要打破的,两人最终未能会面。  相似文献   

6.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他目睹旧贵族在政治动荡中的沉浮,如晋国当过权的贵族栾、邰、胥、原、狐、续、庆、伯等八氏,都沦落为奴隶;反之,如齐国的鲍子文、鲁国的婴齐、晋国的州绰和竖头须等,原来都是奴隶身份,却当了“常隶”“守藏”等职。周礼在当时已经失去了规范社会的作用,于是孔子提出了以“仁”这一范畴为中心的实践理性学说,作为传播思想“礼”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6,(3)
子夏系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春秋末晋国人。孔子认为,在他的诸多弟子中。子夏长于“文学”.也就是具有较好的文字辞章修养。《韩非子》中讲述了一件“子夏自胜”的轶事:子夏与另一位孔子门生曾参相遇,曾参觉得子夏一向清瘦,现在却胖了.就问为什么?子夏说:“我战胜了自己,所以胖  相似文献   

8.
三豕涉河     
语出《吕氏春秋·察传》:"晋师三豕涉河。"故事链接: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擅长文学。孔子死后,子夏定居魏国讲学。魏文侯尊他为师。一年,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在卫国,子夏见一位学者正阅读史书。学者听说子夏来了,知道他是孔子的高足,  相似文献   

9.
子夏,晋国温邑人,作为孔门四科之“文学”高徒,在孔子晚年整理古文献时已是得力助手。在阐发孔子思想的同时,有所发挥和发展,在孔门深得上、下信赖。20岁即得到孔子的举荐,“为莒父宰”。孔子逝世后,经过“心战”,最终放弃从政,退居家乡设馆授徒,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参与主持编纂《论语》,整理并传授《六经》,被两汉经学家奉为经学鼻祖。不仅对荀子及其后的儒家经学一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法家、墨家、道家等其他战国各家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催生或助长作用,是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做了开拓、奠基性工作的一代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10.
晋国世族研究对研究晋国史乃至整个东周史皆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有关晋国世族的大量专著、论文相继问世,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应对这项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世族兴衰与晋国政局变迁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春秋期间郑国“铸刑书”和晋国“铸刑鼎”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二次公布成文法”,而是在周天子势衰,周朝法律制度失去作用后.各强国在政治上争霸的同时,也在制订和公布自己的法律制度方面争霸的反映,而其中尤其以郑国“铸刑书”和晋国“铸刑鼎”为典型。叔向和孔子对此提出的批评意见,并不是反对公布成文法,而是反对这些国家抛弃周朝的法律制度而代之以自己国家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的社会流动不仅发生在不同阶层之间,更体现在地域空间上,春秋列国之间的以及列国内部的冲突与变动引发了极为频繁的流亡现象。地处山西高原的晋国可谓是居诸国之上流,在春秋争霸格局中面临着东部齐、西部秦、南部楚等国之压力,因此晋国在地缘政治部署中分别利用各国流亡人士的智慧以及所提供的政治情报为晋国争霸事业服务;同时晋国流亡他国的精英人士也往往服务于敌国以制衡晋国,这种双向的地域人才流动构成了春秋史上一道独特而精彩的图景,也为人们探究晋国地缘政治格局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发生的战争很多与晋国有密切的关系,晋国历史文学,把战争与春秋时期的政治、外交、人民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历史文学的战争特色。  相似文献   

14.
赵衰述论     
赵衰是赵氏在晋国奠定"立家"基业的关键人物。在波谲云诡、诸卿并立的晋国政坛上,他凭借着韬光养晦的政治谋略和为人谦恭的处世风格,不仅跻身于晋国政治权力的中心,而且为赵氏在晋国的"立家"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质疑的价值     
我们这个民族数千年生活在专制压抑下,国民大都以皇上、权威、名人、书本和古之圣贤为真理之标准,但质疑、批判的火花始终没有熄灭。其中“学贵有疑”就是一例。孔子时时教育弟子要“多闻阙疑”。事实上真有弟子敢与他叫板,子路便是突出的一位。一次晋国范氏的家臣佛邀请孔子前去,急于出仕的孔子跃跃欲试,立即遭到子路的“问难”:老师您曾经说过,君子是不到坏人那里去做事的,现在佛在中牟叛乱,老师却要去,这怎么解释?孔子哑然,但还是打消了前往的念头。清代著名学者戴震6岁时读《大学章句》问老师:“《大学》是周朝的书,而朱熹是宋朝人,他怎…  相似文献   

16.
晋国从一个弹丸之国发展到春秋时的五霸主国之一。后又三晋分家,前后经历了八百多年,蕴藏着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本文从晋国的起源、音乐文化的特点、欣欣向荣的音乐局面和音乐文化的流通与传播几方面介绍晋国的音乐文化。同时还对黄翔鹏先生提出的秦晋音乐有相似特点一问作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晋献公是一位有作为的晋国国君,他诛杀公族,建立国无公族制度,斩断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使晋国的政治生活具有尚贤、尚功、尚法等特点。对外用兵,消灭了众多的周边国家,大大拓展了晋国的疆域。与戎通婚,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双向交流,还引发了强烈的政治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衰述论     
赵衰是赵氏在晋国奠定"立家"基业的关键人物。在波谲云诡、诸卿并立的晋国政坛上,他凭借着韬光养晦的政治谋略和为人谦恭的处世风格,不仅跻身于晋国政治权力的中心,而且为赵氏在晋国的"立家"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校历史系李盂存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晋国历史,并于十年前就与常金仓教授合作出版了20余万字的《晋国史纲要》。近年来,李盂存教授等根据最新发掘的考古资料和学术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经过对《纲要》的充分修改、补充和完善,终于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部50余万字的《晋国史》。该书由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晋国史》是一部记述西周、春秋时期晋国历史的地方史,从西周初年周成王的同母弟叔虞被封为唐(晋)君开始,到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为止,前后约600余年。晋国的辖域以今山西为主体,又包括河南、河北…  相似文献   

20.
赵简子是春秋后期的“牛人”,据说孔子都对他望而生畏,止步于黄河南岸,没敢去晋国。从赵简子考查儿子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此人的志趣和作风。赵简子对儿子们说:“我把一个宝符藏在常山上,你们去找找吧。”儿子们骑上快马,上山寻找,一无所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