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问题、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保护,我国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为核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并存的立法格局。我们应更新立法理念,统一立法指导思想,加快国家法律立法工作,尽快制定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并注意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相衔接。加强抢救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立法执法工作,注重法律实施,创新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由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整体权益上具有公权性质,因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肩负着最主要的责任,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要保护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仅依靠政府之力并不足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政府以外的其他群体、组织乃至个人的理解、合作、支持、配合、参与、协助、援助、督促等都是必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地将公众参与确立为其基本原则之一。本文从公众参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法理基础入手,探讨了该原则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环节、行政执法环节、监督和救济环节中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了解与认识湘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保护与开发被现代文明边缘化、濒危化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任务,我们应当树立理性的遗产保护与传承观念,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绩效化的管理,并作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障机制,最终达到保护与开发湘西土家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的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这一思路。首先分析了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必要性,然后着重研究了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在产业化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思路,以使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赢。  相似文献   

5.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立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自治权实现的保障.土家族民族自治地方已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初步奠定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自治权地方立法保障的基础.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自治权地方立法在立法价值、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权利保障等方面仍有不足,需从理论基础和制度建构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文化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力量;是我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工作的主力军,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界最重要、最急迫的任务之一就是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到文化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到近年来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推行,民族民间文化的命运和抢救、保护等问题受到了人们空前的关注与期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地区地域文化的坐标系,也是地域文化中最为显著的地标性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障碍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产权存在较大差异,但寻求知识产权的保护并非不可逾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知识产权制度有专利权保护、著作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商标权保护等模式.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极其广泛,对它的保护依赖干以整个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综合手段.  相似文献   

9.
立法保护甘肃特有民族文化遗产是非常必要的。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应采取分别式、多层级的立法模式。在立法实践中,应在坚持法制统一性基础上,立足地方实际,注重公众参与。在当前,应加强对甘肃现行的有关特有民族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同时,特有民族自治地方要抓紧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相关配套法规。  相似文献   

10.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公布,中国共有29项入选,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却未走在世界前列,法律保护还很欠缺。我们需要学习国外的立法经验,尽快建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胜出必有所长,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河北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颁布不久,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普通民众,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的人提高保护的理念,另一方面河北的终身教育需要大跨度的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群是意义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法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已出台的地方立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辨识,立法中也未有相应的设计。因而,需要明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的亟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的在制定相应法律规范的立法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在今天是社会广泛知晓的一个专用名词,但在十多年前,在我国却是一个少有人知道的文化概念。早在1950年,日本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有形文化财”的概念,而延伸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指出:“根据《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定义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语言排名中,吴语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其完整保留了中国古汉语全浊音,承载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但就国家推广普通话工作与方言维系的现状审视,吴语却处境尴尬甚至濒临绝迹。语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依循《世界遗产公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契合点,方言保护的立法框架寻求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连贯与互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既表征我国履行公约义务将语言纳入法律框架,亦对方言保护构建了典范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为配合土家族民族成分确认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为人民服务等工作,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搜集、整理和传播的开启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主要是为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和编写“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等工作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时期;第三阶段是世纪之交的时候,是为配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而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抢救、整理、保护传承时期。每个阶段的挖掘、抢救和传承工作都有自身的特点,对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湘西苗族鼓舞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讨、分析了湘西苗族鼓舞保护和传承的价值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构建了一个"四驱"保障体系,促使湘西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地在世界舞台尽情展示自己独特的民族魅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是使用“民族民间文化”这个术语,后与国际接轨采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范围上有差异,前者比后者宽和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译名的误导,在保护方向中上容易产生误导;文化空间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类别,而是民俗活动的一种载体;以儒家为核心的上层文化,所弘扬的大传统作为正统,既不适合传统文化艺术的保存,也不适合多元民俗的发展。而被一些学者称为“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民间信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处于濒危的严重局面,要进行全面普查、确认、收集、登记、立档,尽可能做到原生态性的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文化生态区。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背景下,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指导,对《张家界·魅力湘西》进行个案考察,研究认为市场、政府、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与地方民众等文化主体共同建构了旅游演艺场域,并在市场主导和支配下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再生产。旅游演艺场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的价值主要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非遗传承人、当地民众和整个社会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法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已出台的地方立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认知,立法中也未有相应的设计。因而,需要明晰法律保护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以便今后其他省份在制定相应法律规范的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20.
《怀化学院学报》2014,(4):F0002-F0002
正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是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原则,研究民族民间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工作十分重视。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兴起,我国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工程也陆续开展,理论研究、立法保护和资源开发是我国建设民族民间文化工程的三驾马车。怀化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民族地区的交汇地,共有4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40%,因此,本栏目的设置很好地服务了学术的地域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