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朗读是课文解读的“催化剂”,朗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桥梁”,朗读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朗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操作层面的指导,使学生能有滋有味地读,使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读,从而提高朗读的实效性,让读“爬坡”。  相似文献   

2.
初中阶段的语文朗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读出感情,读出特色,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只有在全面理解文章内涵的前提下,朗读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感情充沛。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基础上,确保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朗读活动中。针对培养初中生朗读兴趣,深化初中生朗读感情的具体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如何以读促悟进行策略研究。指出要明确朗读的目标,采用教师示范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出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落实朗读的实践。通过创设恰当的朗读教学情境,以情境点燃学生朗读的热情。通过读后的品评,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课文。要注重对细节的要求,加强细节要求的落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要把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的课文,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朗读的形式要多样。  相似文献   

5.
《快乐的节日》这篇课文,词句浅显,意义明白,教学中不宜作过多的讲解和分析。建议从读入手,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训练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一、尝试朗读,做到读准、读通、有停顿。 “尝试朗读”即让学生自己试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全注音课文的优势,首先大胆地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拼音,  相似文献   

6.
齐读课文的现象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比较普遍。有的语文教师认为这种读书方式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可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有时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笔者认为齐读并不是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朗读有助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课文。因此,采用“美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所谓“美读”即是伴着音乐有感情的朗读。音乐的选择要符合课文的意境,要舒缓、轻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再加上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朗读,一定会给学生创设美的情境,从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这种方法适合于那种写景散文、抒情散文等。比如,巴金的《繁星》、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文章。  相似文献   

8.
重视纠正唱读培养朗读能力李晓兰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对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于巩固所学字词,提高学生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注重"读",要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根据课文本身特点,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多朗读,从范读入手,指导学生朗读的基本知识;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多读的机会;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去读书,去思考,即所谓"披文入情"。  相似文献   

10.
<正>自由读,是语文课上常见的朗读方式。特别是初读课文时,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更是屡见不鲜的教学环节。通常说来,这个环节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五六分钟,高年级的有些课文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一直  相似文献   

11.
一、默读是否过早以往教材一般都在二年级才提出“学习默读”,新教材在一年级下学期就要求学生默读,是否过早、恰当?首先,“默读,要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新教材虽然课文比较长,阅读量大,表面上看朗读能力似乎也造成高于以往的学生,但是课文长、识字多,有些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能还不如以往的学生,让这些学生默读,没有实际效果。其次,新教材识字量大,上课时忙着识字、读通课文———这必须要朗读,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默读。再次,默读在学习课文当中主要用于理解文章内容。一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不提倡讲解分析…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我们曾对不同学校初一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抽测,让他们自选一篇学过的课文朗读,结果被抽的一百名学生中添字、漏字、错字、破字、不知停顿及唱读的情况十分严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的几乎等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感情朗读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 ,受到感情上的熏陶 ,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的美感、乐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阅读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进行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人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应重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对同样内容的朗读,能读出各自的韵味,让学生在反复、有效的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主要训练形式。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朗读去再现作者所写的情境,体味作者要抒发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在小学阶段,"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渗透、读中感悟。"读"的形式多样,可以分为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略读等。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至关重要。一、该出声时就出声在教学新课时,我们常常要让学生预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达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这时候,就需要指导学生放声朗读。只有大声朗读,学生才能检查自己是否读正  相似文献   

17.
于永正老师曾说:"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激活文字。朗读更容易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可见,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大主角,不可忽视。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其变"要我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感情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受到感情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的美感、乐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小语《大纲》明确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读的训练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效的途径。第一阶段:初知大意,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初读课文,我们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教给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把生字、重点词句、语段以及疑难问题划出来,促使学生边读边想边动手。如具体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圈出生字新词、加上拼音、写出注释、读通课文。再读课文,完成预习题。然后默读课文,提出疑难。我在教学《古井》一课时,要求…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万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能咀嚼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能达到自我理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语言教育专家陆静山也说过“:朗读和熟读了许多课文之后,课文里许多词句、许多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课文的篇章结构等等,不断地被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