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处理规模化牛场废弃物,变废为宝,达到环保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本试验研究了高效原位转化腐解菌AKYWZH-2010对氮源的营养需求,以期为牛场废弃物原位转化和环境友善型生物有机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AKYWZH-2010最适的氮源及C/N比,分别为蛋白胨和8∶1。  相似文献   

2.
以麦糠纤维素为碳源,从造纸厂污水治理产生的废弃物——黑泥中分离出9株能分解纤维素的菌株。分别对其进行了滤纸分解度、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天然纤维素酶活力、不同温度对纤维素分解菌酶活力的影响等方面的测定。结果表明:W-07菌株对滤纸的分解能力最强,不到14h滤纸全成糊状;同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滤纸糖化力和天然纤维素酶活力也最高,且在55℃的条件下具有最高的酶活力。将该菌种经扩大培养后应用到有机肥生产中,不但能减少黑泥对环境的再污染,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离筛选了两株具有纤维素酶活性的嗜热细菌,两株可降低堆肥过程中氨气释放量的耐高温酵母和一株具有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高温放线菌,建立了能够人工快速腐熟奶牛场环境污染物的菌群,称为ZZNZ菌群。本文研究了该菌群中各菌株的分类地位、发酵条件。细菌编号B022和B023,酵母编号Y124和Y127,放线菌编号F04,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鉴定,B022为芽孢杆菌属,B023为芽孢杆菌属,Y124为裂殖酵母属,Y127为汉逊酵母属,F04为高温放线菌属。  相似文献   

4.
唐蕊 《邢台学院学报》2011,26(4):190-192
用基本培养基采用涂布平板法从工业和生活污水中共分离得到41种菌株,其中有13株能够在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上生长即为苯酚降解菌——细菌11株,真菌1株,放线菌1株。同时对其进行了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反应测试和对苯酚浓度耐受能力测试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筛选得到的1株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对废弃秸秆资源的降解效果.本文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固体培养初筛和复筛,从土壤中获得了1株酶活力较高的菌株,并对其进行不同碳源酶活力的初步研究.利用PCR法,结合18S rDNA的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产黄青霉菌,将该菌株接种到不同碳源的发酵培养基中,30℃培养48 h后测定酶活,发现该菌株不到12 h对滤纸完全崩解;15 d内对小麦秸秆分解迅速.同时测得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滤纸糖化力和小麦秸秆纤维素分解能力分别为:4.653 U/m L、5.445 U/m L和6.876 U/m L.  相似文献   

6.
以我市生活垃圾富集区土壤样品为筛选材料,对纤维素降解菌进行富集培养、刚果红筛选培养,获得能产纤维素酶的菌株。在此基础上,进行液体发酵培养复筛、产酶试验、酶活测定,最终筛选出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生物学鉴定,包括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和生理生化鉴定,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这种细菌能使纤维素类废弃物和以生活垃圾为碳源的发酵培养液中还原糖的含量显著增加,从而实现在降解生活垃圾中的应用。该项目的研发和实施不仅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形成,促进城市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旨在筛选产蛋白酶的土壤细菌资源,分别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富集培养方法分离鸡场羽毛堆放区土壤中的产蛋白酶细菌,以其为出发菌株,利用紫外诱变方法选育蛋白酶活性高的菌株,并评价其降解羽毛的能力.结果发现,通过初筛选、复筛选以及诱变后,菌株的蛋白酶活由原来的31.33 U/mL提高到42.13 U/mL,提高了34.47%筛选的出发菌株在含有鸡羽毛的培养基中培养7 d后,羽毛降解率为51.3%,而诱变后菌株的羽毛降解率高达80.6%,对鸡羽毛的降解能力显著高于出发菌株,为实现羽毛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提供参考途径.  相似文献   

8.
采用连续稀释分离法和平板划线分离法的方法,利用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碳源的筛选培养基,从堆肥土壤中共分离获得具有纤维素酶降解能力的菌株15株,其中,菌株ZN-206对纤维素降解能力最强.根据ZN-206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指标、细胞壁组成成分及16SrDNA序列进行系统的研究,将菌株鉴定为禾粟链霉菌(Streptomyces graminearus).  相似文献   

9.
从温泉、堆肥等环境采集样品,以滤纸条为唯一碳源,用微晶纤维素粉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刚果红培养基进行分离和筛选出几株高温纤维素分解菌.进行测定这些菌株的Cx、滤纸酶活性试验,两种酶的作用温度相对较宽,Cx酶的最适酶活性温度约70℃,而滤纸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因菌株差异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对环境友好的生防细菌防治三七疫霉病,通过高温处理、稀释涂布法分别从三七健康及患病植株根际土壤分离了21和16株可培养细菌,并以对峙培养法分别筛选到6和7株拮抗菌株,上述13株拮抗菌株经生理生化特征鉴定为芽孢杆菌属。结果表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有较丰富的可培养细菌,而患病植株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中的拮抗菌株较丰富,表明健康植株与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的拮抗细菌丰度发生了变化。解淀粉芽孢杆菌B1的抑菌带宽达8.5mm,具有一定的潜在生防价值。  相似文献   

11.
自马克思把“意识形态”概念第一次引入哲学领域以来,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否定性概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经历了历史性的变化。即由否定性概念转变为中性的概念。因此,考察意识形态的中性化意义是理解意识形态的内涵不可逾越的步骤。  相似文献   

12.
斯达克的皈信理论认为宗教皈信是理性行为,目的是增加或保持社会资本。但该理论源于西方陌生人社会,对中国农村社区这一熟人社会中的宗教皈信难以做出有效解释。对一个村庄的调查表明,农村社区存在需求性和习得性两种皈信类型。需求性皈信是理性行为,但并不是为了增加社会资本;习得性皈信可以保持社会资本,但并非理性行为。需求性皈信属于"需求—供给"关系,信徒的"匮乏"以及宗教的"补偿"功能是需求性皈信的关键。但基督教发挥的"补偿功能"是可以被其他宗教甚至非宗教的民间组织所替代的。伴随着其他宗教的发展以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基督教的补偿功能有可能被替代,需求性皈信在农村基督教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可能会降低。习得性皈信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文化濡化,这种传播机制不仅会影响现在的家庭成员,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子孙后代。在未来农村基督教发展中,这种传播机制发挥的影响可能会更久远。  相似文献   

13.
就第一人称的诗歌写作而言,梁南是“归来派”诗人中的一种典型个案。梁南在此类诗作中,借助话语主体与写作主体相融的审美成规,使文本的审美语境向时代审美语境靠拢,在文本中完成了“我”、诗人与“归来者”三种主体的重合结构,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知识分子应意识形态询唤而形成的依附性主体。但文本的裂缝却使诗人潜在欲望逸出,从而有限地完成了对意识形态象征秩序的暗中背离。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大一新生角色转换的现实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能否实现角色转换,进而顺利度过大学四年,最终学有所成的关键阶段。影响大学生顺利进行角色转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比较复杂。本文在对影响大一新生实现角色转换的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帮助大一新生顺利融入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15.
PDF文件的译前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CAT工具的要求,翻译PDF文件之前需要将其转换为可编辑格式.本文提出了手动转换和自动转换的方法,指出转换中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介绍并比较了两类工具软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了高中英语语言接受技能到生成技能的转换。本文提出:从培养学生语言生成技能的角度去设计阅读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的参与和实践、感悟和体验来发展语言技能,进而逐步获得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教育转型是教育内涵的根本变革。在我国,教育转型的研究尚未多见,实践探索上呈现出呼声日高、理念渐显、目标不明、体系缺乏等状态。江苏在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型中。可以通过研析教育观、明确转型标准、率先在小学教育突破等措施,真正实现教育内涵的根本转型。  相似文献   

18.
转化法是英语构词法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方便、简洁、生动、准确等特点,在现代英语中使用普遍。本文从完全转化、部分转化和特殊转化三个角度对转化法进行分析,试图找出转化法内在的规律,以期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构词法。  相似文献   

19.
20.
Conversions of energy in general are considered first, with emphasis on schemes appropriate for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paper, the vast numbers of conversion possibilities are restricted to solid-state devices. The direct coupling between heat and electricity is singled out for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of a useful figure of merit.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art is reviewed briefly, with some predictions of future develop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