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和平 《文教资料》2005,(25):153-154
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交往”。本文以交往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现行新课程标准,以“说话”为作文思维的载体,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激发学生作文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性、丰富性和生动性,以此探讨作文教学。在多媒体环境下,这种方法可以建构学生的主体结构,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高效高中数学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知识结构,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师和学生互动过程中完成高效的课堂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互动,就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课堂上运动就是交往,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任何有效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形成的“人——物”互动,也就是师生与课堂设计的道具幻灯投影、模型教具、录音插放等等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形成“人——人”互动,即教师与学生间互动,  相似文献   

4.
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交往是教学的本质,互动是交往的途径.只有按照师生互动的思路去组织教学.才能深刻地把握新课程教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新课程得以顺利有效的实施。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参与课程改革呢?下面我就结合平时教研谈谈自己的实践与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作文教学与班级作文博客平台的有效整合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新领域。以班级作文博客为平台的作文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研究的封闭性、个人性,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问题的看法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成为开放的、活跃的、互动的。通过这一平台,促进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目标教学基本模式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体验,动眼观察思考,动口表达议论,动耳感知体会,动脑思维创新,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突出了主体性,活化了思维。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导学谐振,满足学生主动探索的需要,从而促进主体发展。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人境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它以活动教学理论为依据.把教学活动视为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与交互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互动”中可以激起思维的碰撞,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应该抓好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动”有所获,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教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文写作水平和基本思想素质的前提,而进行积极思维的前提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努力让学生不断深入地理解语文的思维方法。本文分析了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以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设计系列性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注重课堂互动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  相似文献   

9.
<正>在小班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策略的应用,旨在改善教学的人际关系,开发课堂交往潜能,形成师生、生生的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1.教师面带微笑进课堂。"面带微笑进课堂,课堂从微笑开始",这是教师必须营造的微笑课堂氛围,这才能给学生最大的心理安全和思维自由。  相似文献   

10.
交往式教学模式的哲学思考及对培养创新思维的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等院校教学没有升学作指针,因而有更宽松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条件。但是,目前大学课堂更多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的哲学基础是线性因果作用,不利于激发创新情感和激情。交往式教学则以塑造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为目标,教学不以学生提出成熟认识成果为标准,而是通过建立师生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机制,通过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为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创造了良好条件。因而交往式教学是一种教与学双方互动模式,只有双方进行相互信息交换,才能不断创新知识和塑造自信人格。  相似文献   

11.
许美群 《教师》2010,(25):78-79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斛。通过互动产生思维的碰撞,而思维的碰撞可以闪现智慧的火花。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重视数学机智教学十分重要。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相似文献   

13.
王晓红 《现代教育科学》2012,(2):139-140,163
广大教师普遍认为,课堂中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只是为了认知的把握或学习过程中困难和障碍的排除,缺乏对交往互动是学生思维发展、教师教学智慧的共同提升过程的认识;现实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少有"情感心理"的支撑,缺失生命的色彩…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实践思考,对课堂有效交往互动产生了几点浅薄的体会:一、开放教学问题,使课堂交往互动生产有效的资源;二、恰当智慧点拨,让课堂交往互动不断走向深入;三、融洽情感交流,为课堂交往互动染上生命色彩。  相似文献   

14.
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充分体现出以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双主体、以训练作为教学主线、以思维作为教学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使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拉近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方的教学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课堂显性和课外隐性互动为多项双边互动,教师的"教与导"和学生的"学与习"之间、学习的主客体作用之间、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课堂教学与评价检测之间要统一综合运用到教学课堂中。构建有效思维课堂"的教育教学主张,主题倡导课堂教学是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对构建有效思维课堂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学英语课堂交往互动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目的、有计划地以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而共同完成预定任务的多边统一活动过程,是一种以课堂为平台的特殊交往活动。中学英语课堂交往互动学习策略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其特点是课堂交往  相似文献   

17.
教学互动,即把教学活动看作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间的交往、沟通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媒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全面达成教学目标.本文以职高数学“函数的奇偶性”一节为例分析数学课堂中的教学互动.  相似文献   

18.
张梅芳 《教育艺术》2002,(10):61-62
所谓立体 ,应指“点线面”综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此可知 ,“作文教学的立体导向”指的是 :作文教学中 ,教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尽可能采取一切教学手段 ,从不同角度 ,多渠道全方位地启发、诱导学生 ,使之在参与活动中兴趣、爱好得以激发 ,思维、想象得以训练 ,最终成为习作的成功者。那么 ,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的立体导向呢 ?笔者就此谈谈肤浅的体会。一、基础性导向———课内指导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小学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以课堂为基地 ,对作文基本功进行扎实训练 ,仍然是作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纵观传统的作…  相似文献   

19.
1 问题的提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是指数学思维的活动,是促进发现、发展的思维活动,是数学认知结构完善、丰富、扩充的思维活动.课堂是动的,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交往与互动引起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变化,在交往与互动中,教师感受到与对方智慧挑战,学生感受到与对方的理智上的冲突,即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动力.  相似文献   

20.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因而,合作与交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推动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为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