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级中学物理课本第二册(必修第八章第四节“光的衍射”中提到泊松亮斑,封页插图8乙有图片。“……在不透明圆板的阴影中心,有一个亮斑。这就是著名的泊松亮斑。”如果就这样抽象地讲述,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如果能做演示实验,就能很直观地向学生讲清这个问题,这个  相似文献   

2.
一、设计意图“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是初中物理重要内容之一,现行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电阻”一节中,原有的“电阻定律演示器”实验器材只能由教师提供,而且体积大,很不方便,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材料(锰铜线、镍铬合金线)难找,现象不明显。为了提高实验效果,节省实验时间,  相似文献   

3.
改进物理演示实验增强课堂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及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如何改进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呢?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传统的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有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坐在教室后边的学生。这样就对学生掌握概念、理解知识产生了一定的障碍。所以我就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参与的边讲边实验。例如。在“右手定则”一节的教学中,将原来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每两位学生发一套实验器材(于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  相似文献   

4.
王问洋 《物理教师》2007,28(5):28-2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在“熔化和凝固”一节中指出“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在教学中教师出现了两种理解:第1种是“非晶体没有熔点”.《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03页有一道选择题: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相似文献   

5.
<正>我在初中学习"飞机为什么能上天"一课时,总有一点疑惑,现在结合高中学习知识,查询了大学相关课本知识,针对这点疑惑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向老师咨询,进行了一点总结,现将我的一点收获分享给大家。"飞机为什么能上天"出自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压强与浮力》第七节。课本上关于飞机机翼升力的产生是这样描述的:飞机飞行时,空气相对飞机向后运动,气流在机翼前方分开。由于飞机的机翼都是上凸下平的  相似文献   

6.
初中物理“电阻”一节中指出: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中物理“电阻定律”一节中又提出: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教学中直观地将上述结论用实验演示出来。能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物理现象与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新编现行初中《物理》课本中 ,安排了演示实验一百多个。为什么演示实验占有这样大的比例 ?我认为 ,除了演示实验所具有的独特教学作用外 ,还有下面三个方面的原因 :  一、演示实验能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是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的基础。  初中学生由于涉世不深 ,生活经验不足 ,实验经验更是匮乏 ,对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与掌握 ,往往感到困难。通过演示实验 ,可重现前人发现的物理现象 ,让学生身临其境 ,耳闻目睹 ,亲自获得具体的直接经验 ,得到清晰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 ,学生经过分析和推理 ,归纳概括…  相似文献   

8.
“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的改进黄梅实验中学张流柱(436500)新编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十二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采用烧杯代替溢水杯,研究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能较直观地导出阿基米德原理,但也很容易地导致学生错误地理解为:浸入液体...  相似文献   

9.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知识建立的基础 .物理实验就是创设条件使物理现象再现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兴趣 ,同时 ,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应尽可能地多设计现象明显、说明问题的演示实验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 .在高中《物理》(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第二册第十九章“电磁场和电磁波”第三节“电磁场”这节内容中 ,学生对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两条核心内容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和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虽都能接受 ,但缺…  相似文献   

10.
初中物理“重力”一节,只是抽象地给出了重力的概念,没有用形象的实验来显示“产生重力”原因,既不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不利于学生对“重力”概念的正确认识,对此笔者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装置,介绍如下。   器材:铁制地球仪一个,磁铁若干块,做一脚下粘一铁钉的纸人。   根据磁铁能吸铁的性质,制作时将若干块磁铁置于地球仪内,形成磁场 (结构如图 1)。演示时把脚下粘一铁钉的纸人放在地球仪的任何地方,纸人都能立住,并且其方向永远指向地心。这样即可达到演示目的。   本演示仪形象直观,课堂上演示时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  相似文献   

11.
让"演示实验"走进大学物理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概念、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呢?最有效的办法是把教学内容与物理实验结合起来,而演示实验最能反映这种结合,因此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八章第四节和人教版<物理>高中二年级第十二章第六节(选修)的教学中,需要一件直观、方便、可见度高,又能比较的关于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演示用教具.但是,在"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中没有这类仪器及可代用仪器.  相似文献   

13.
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一节中,为了说明激光如何在光纤中传播,教材设置了1个“光沿着水流传播”的演示实验。根据光随着弯弯的水流照到地面并在地面产生光斑的实验现象,可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激光在光导纤维中是如何传播的。  相似文献   

14.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做演示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其实验技能,但有些教学内容的演示实验效果并不明显或根本无法当堂演示。这时可以让学生采取用抽象实验的方式得到实验结论,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抽象实验对于那些演示实验效果不显著或根本就无法进行当堂演示的实验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高职《物理》(第二册)“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一节中,讲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传递”现象.在课本第11面有两个演示实验,其中“摩擦和加热使铁块的温度升高”这个实验要在课堂上演示不大方便,且实验效果欠形象直观,特别是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的“热是如何传递”的问题,这一实验无法说明.笔者在反复琢磨后,设计了一种能形象直观地演示热“传递”的实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活动室里,梅老师问:“同学们,谁能说出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李晶站起来说:“因为飞机有两个像鸟那样的大翅膀。”“还有谁补充?”梅老师问。  相似文献   

17.
物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这能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与实验的关系,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大气压测定”一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液体压强的公式、连通器、大气压强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实践证明,本节教材若按课文的论述进行教学,学生普遍对大气压测定的原理感到比较抽象、难理解。所以,在演示托里拆利实验测定大气压之前,教师可补充演示以下二个辅助实验,(作为过渡性实验)以帮助学生对托里拆利实验的理解。一、取两端开口的U形玻璃管一支(可用压强计玻璃管),在管内注入约一半红水,静止时,左右管液面一定相平(如图1)。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即能回答:同种液体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八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一节和高中[甲种本]物理第二册第七章“电阻定律、电阻率”一节中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如果让学生观察一个直观性强的小实验,学生学后印象深刻。为配合好教学,笔者设计了一个“液体变阻演示实验”,效果令人满意。器材:玻璃缸一只、食盐水、面积相同的铜片(或铁片)两块、米尺一根、电池组(两节干电池)一个、电珠(1.5V或2.2V)一只、电键一个、导线四根(其中有两根是焊接在A、B片上的)。方法和步骤: 在玻璃缸内装一些食盐水,缸上放一米尺,缸内导电液体中两边各插入一块面积相  相似文献   

20.
借助实验演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兼谈左、右手定则教学武汉市汉阳县第二中学刘成道(430104)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十章电磁现象的第九节和第十二节,分别讲授了电磁学“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高二物理课本中的有关章节也重复提到了这两个定则,可见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