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国钧先生之《中国图书分类法》(1929)是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法的杰出代表。本文就其成书背景、编制原则、类表结构、修订管理、后世影响等方面作一评介。  相似文献   

2.
蒋元卿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造诣颇深的图书馆学家之一。在图书分类学领域,他曾出版专著《中国图书分类之沿革》,该书是了解、考察我国图书分类源流与演变的优秀著作。他还曾与霍怀恕先生一起,于1934年编制了《安徽省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为我国图书分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刘国钧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纪念衡如师百年诞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证刘国钧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对刘国钧在目录学领域的四方面成就加以概述 ,而以刘编《中国图书分类法》为重点 ,指出刘以其创新的“九分法”最终结束了“四分法”时代。其以我为主 ,“为我国之图书作”的精神是图书情报界年轻一代应予发扬的。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钧先生于1929年编制的《中国图书分类法》是我国近代图书分类法中影响较大的一部。它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图书分类法的编制由徘徊、模仿进入到革新阶段,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编制技术上都有了重大的突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历史的必然产物资产阶级革新派为了打破清代统治者闭关自守的政策,改变我国在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状况,引进了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翻译和介绍了大批反映西方新技术、新学科的书籍。随着翻译书籍的日益增多,对它们如何进行加工整理,向读者推荐介绍.恰当地  相似文献   

5.
任大山 《图书馆》2007,(5):43-45
何日章先生为河南商城人,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先后在河南省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政治大学图书馆任职,编制了《中国图书十进分类法》,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相似文献   

6.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本)(以下简称《简本》)是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详本》)一九八○年修订本节编而成的。它是为了解决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的需要而编制的,主要适用于藏书在二十万册以内的一般县、市区馆、中学图书馆以及与此规模相近的其他中小型图书馆使用。《简本》与《详本》在编制原则、体系结构、号码配备等方面都基本保持一致。二十二个大类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编到二——六级,全表共列类目二千五百八十条。它比第一版大有改进。主要表现在类目大幅度增加,注释更加详尽,增加了专用复分表,编制了类名索引。但由于我国编制中小型图书分类法的经验和实  相似文献   

7.
自从1957年《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出版以后,有不少大型图书馆根据这个《草案》的五分体系编制适用于各馆的分类法。如《南京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等等。到目前为止,流行而且占相当地位的分类法,集中起来只有三家,那就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其中《人大法》,本来是坚持四分法的,第五版修钉时,也由四分法而改为五分法,可见图书五分法的体  相似文献   

8.
我与文献分类法(回忆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 言我在研究文献分类学 4 0多年中 ,前后共收集到 30 0多种文献分类法 ,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汉代的《汉书·艺文志》 ,宋郑樵《通志·艺文略》的分类体系 ,清《四库全书总目》的“四部法” ,沈祖荣、胡庆生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 ,杜定友的《世界图书分类法》 ,洪有丰的《图书分类法》 ,查修的《中文书籍分类法》 ,桂质柏的《杜威书目十类法》 ,陈天鸿的《中外一贯实用图书分类法》 ,上海通信图书馆的《S·T·T·图书分类法》 ,王云五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 ,刘国钧的《中国图书分类法》 ,裘开明的《哈佛大学燕京大学中文图书分类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图书分类法,应用广泛。分析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五版与第四版 H 31英语类目变化,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图书馆学界“一代宗师”刘国钧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11月15~19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我国图书馆学界的著名学者、北京地区著名图书情报单位如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单位的负责同志、文化部原图书馆司(现名社会文化图书馆司)的领导同志和《一代宗师》刘国钧教授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的论文作者共计50余人。这次纪念活动,不仅认真研究总结了刘先生的图书馆学思想和他忠于图书馆学研究、笃志于图书馆事业的高贵品德,而且就如何继承和发扬刘国钧先生的治学精神,如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下称《中图法》)是一部较有影响的综合性图书分类法,经二版修订,并由国家标准局批准为国家标准的试用本以后,已被全国大多数图书、情报单位所采用。时值三版修订之际,为使修订后的版本更好地适应我国各类型图书馆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其版本问题,略抒浅见如下: 现行《中图法》版本的不足《中图法》曾先后编制了三个不同功能和特点的版本:《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详本),主要用于“图书”分类,起分类  相似文献   

12.
刘国钧教授在《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发展》文中说:“1904年(光绪二十年)孙毓修在《教育杂志》上首先介绍了美国杜威‘十进分类法’,但没有人注意。”周文骏教授编著的《图书馆工作概要》也沿袭此说;“一九○四年(光绪三十年)孙毓修在《教育杂志》上首先介绍。”为了证实此说的准确性,我想翻检《教育杂志》。由于馆藏匮乏,于是托友人在一高校图书馆代查。结果是:月刊《教育杂志》1909年2月创刊;孙毓修在该刊发表的文章最早见于1卷11期(1909年10月)。经此核对,1904年  相似文献   

13.
刘国钧先生是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代宗师,著述丰富,成果涵盖图书馆学、文献学和文史哲等多个学科领域。文章回顾了《刘国钧先生著译系年目录》的编制历程,介绍了增订版目录的组成部分、著录方式、编号系统,并对刘国钧先生的著述进行了简要统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应增设“语种复分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外文图书的索书号各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5版)中缺少“语种复分表”。国外著名的分类法中都设有语种复分表,如《杜威十进分类法》、《国际十进分类法》等。随着国内各图书馆外文图书数量日益增长,《中图法》(第5版)的通用复分表中有必要增设“语种复分表”,其中的语种代码可与H大类下各语种的分类号相对应,同时也可参照其他通用复分表编制注释说明。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的两个主要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都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列为五大部类之首的。所收书籍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五位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以及对这些著作的注释、解说和有关的学习、研究、参考资料等。这是建国以来努力编制社会主义图书分类法的成就和显著标志之一,应该说是无异议的。但是究竟应该怎样来说明解释呢?还不完全一致。这里谈谈个人的一点理解。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标记符号的提法比较混乱。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在编制说明中明确规定:“本表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  相似文献   

17.
刘延章 《图书馆》1989,(2):22-25
我国图书分类法从《仿杜法《(1917年)到《中图法》(1975)已有五十九年的历史了。回顾这一历史进程,我国的图书分类法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其发展前景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的。关于历史分期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编写的《图书分类学》是以“史学界的习惯”来划分我国图书分类法各个历史时期的,即:从《七略》到《四库》为古代图书分类法;从《古越藏书楼书目》到皮高品的《中国十进分类法》为近代图书分类法;从《东北法》到《中图法》为现代图书分类法。这种形式主义的分类方法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周子荣 《中国索引》2005,3(3):37-39
本文介绍了云林图书馆利用台湾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的《佛教图书分类法》1996年版,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B94佛教类进行改编的思路和做法,在维持《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原有体例的前提下,编制了《云林佛教图书分类法》,以适应佛教图书馆文献分类和组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浅议图书分类法“综合性图书”的立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性图书”是我国现行几种主要图书分类法的五大部类之一。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辑的《图书分类法初稿》,首创“综合参考”大类。1957年编辑的《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其基本序列定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五大部类。“综合性图书”作为五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索引》是由《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主编。其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1980年第二版和《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1982年第二版的索引,以下简称《索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