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陕西不乏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诗人,如司马迁、班固、杨炯、王昌龄、杜牧、韦庄等等,皆似明星彪炳于史册;但是专门进行诗歌批评或诗学研究者却颇为罕见。《新唐书·艺文志》曾载王昌龄《诗格》二卷,至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又改载为《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但认为是伪书,因此不可断定。现在唯一尚有影响而又可确定为陕西人氏所撰的诗话性质的著作,就是马位的《秋窗随笔》一卷。马位字思山,号石亭,陕西武功人,官刑部员外郎,生卒年不详,但从其自述《秋窗随笔》写于“乾隆己未”(1739年)①,又为“杭堇浦先生诗友”(杭堇浦名杭世骏,1695—1772年)②,及其“年方壮卒”③等情况来考察,可推断马位为清代康、乾年  相似文献   

2.
把书读厚些     
瞧,一本薄薄的语文书,想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呢!如果能把它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把书读厚些,效果就更好了。在学习第25课古诗两首时,同学们发现李白的《赠汪伦》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都是描写朋友间深情厚谊的,而且《过故人庄》还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的。课后同学们又分别搜集了李白和孟浩然写的诗、描写春景的诗、表达朋友间深情厚谊的诗。第二天上课交流时,教室里热闹非凡。金晨雯:我找到了李白写的《静夜思》、《夜宿山寺》、《古朗月行》、《长干行》和《望庐山瀑布》。万方正:孟浩然的诗我也找到了!有《春晓》、《宿建德江》、《留别王维…  相似文献   

3.
《全唐诗外编》第四编《全唐诗续补遗》卷十补录杜牧诗七首、零句两联,除《九华山》一首外,皆属《全唐诗》已收者:《滕王阁》,为《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杜牧集四《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二,文字稍有异。《金隆怀古》,非杜牧诗,见《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三许浑集六,又见于许浑《丁卯集》卷上,文字稍有异。《秋浦》,为《全唐诗》卷五百二十杜牧集一《池州送孟迟先辈》的第六十七至第八十句,文字无异。  相似文献   

4.
元代诗人范(木亨)字亨父,又字德机,其籍贯为清江县,古今并无异议。至于清江当今何地,今人之见,颇显分歧。《辞海》范(木亨)条以为清江即“今湖北恩施”,《中国文学发展史》、《宋元明诗三百首》、《元明清诗文选》、《元明清诗选注》等均同此说。《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范(木亨)条以为清江在“今江西清江西南”,《中国诗话》略同于此。《中国古代诗话选》范(木亨)小传更认为清江“今属湖北”。据《元史·地理志》夔州路施州条:“唐改清江郡,又改清化郡,又复为施州。宋因之。旧领清江、建始二县。元至元二十二年,并清江入州。”临江路条:“唐改建成为高安,而萧滩镇实高安境内。南唐升镇  相似文献   

5.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最早的传本为明未钱氏门人瞿武耜刻本。然此明刻本以及源于此本的清初钱曾笺注本(仅诗20卷)、宣统二年邃汉斋排印本、民国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明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钱仲联标校本在卷1《临淮田舍题壁赠王鹤年》诗末句“生取”下均脱去四字。近读潘重规著《钱谦益投笔集校本》(1973年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附《王烟客手钞钱谦益初学集考》,言抄本中此诗完而不  相似文献   

6.
世人说到诗仙,一般都是指诗才长相清奇绝尘,飘逸若仙而言,而李白又正是天赋这样的诗才长相。据唐代孟启《本事诗·高逸》载:“李太白初至京师(实为第二次应诏入京),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亦有类似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  相似文献   

7.
辑录了袁枚集外诗二首和文三篇,分别为《再作告存诗序》、《乌阑誓》传奇题词和《缪篆分韵》序、《重修徐俟斋先生祠堂记》、《黄左田九日登高合作卷》题词。  相似文献   

8.
王维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独特贡献的伟大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早在生前,他就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酬王维序》苑咸,《全唐文》卷一二九)的名声;死后,更得到了“诗佛”的称号。他的诗歌创作与宗教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受佛理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9.
崔致远是唐末僖宗时代的诗人和文学家,史书上没有他的传记,只《新唐书·艺文志》中载:他有《四六集》一卷,《桂苑笔耕集》一部。崔致远是骈文大家,可惜他的《四六集》已失传,仅留《桂苑笔耕集》二十卷,收入《四部丛刊》之中。清初编的《全唐诗》没有收入一首崔致远的诗。日本人上毛河世宁辑有《全唐诗逸》三卷,从《千载佳句》、《东人诗话》中辑录了崔致远一首绝句,七首诗的各一联共七个片断。我国唐诗学者似乎还很少研究这位诗人。崔致远又是朝鲜新罗时代的学术家和文学家,是朝鲜文学史上一位有名的诗人。朝鲜的历史与文学史中一般地提到这位诗人和作家,但翔实的论述也不多。这大概有语言  相似文献   

10.
冯桂芬《显志堂稿》第七卷,收集有《光禄大夫东阁大学士王文恪公墓志铭》一文。王文恪即王鼎,陕西蒲城人,历任工、吏、刑、礼、户部侍郎,道光时授军机大臣,后又任东阁大学士。为人端方正直,不畏权贵,奉职尽责,颇有政绩。《王文恪公墓志铭》,是冯桂芬代替当时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兼顺天府尹事务的卓秉恬撰写的。《墓志铭》除在“尸谏”一事上有所隐晦外,基本上如实地反映了王鼎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柳存仁教授撰有《毗沙门天王父子与中国小说之关系》论文,发表于一九王八年《新亚学报》二卷三期,后复编入柳氏《和风堂读书记》,一九七七年香港龙门  相似文献   

12.
1.“《种榆仙馆印谱》六卷,西冷印社本。清陈鸿寿篆,号曼生,钱塘人,嘉庆辛丑拔贡,官淮安同知,善属文。”嘉庆无辛丑年。考民国《杭州府志.文苑传》载:“陈鸿寿,字子恭,钱塘人,嘉庆六年拔贡,官江南海防河务同知,性爱交游,於学多通解,自以为无过人者,随壹意篆隶行草书,为诗不事苦  相似文献   

13.
《卷耳》是《诗经》中在叙事方面很有特色的一首诗,因其人称指代的模糊性而产生了众多不同的阐释和英译本.理雅各、高本汉、韦利和庞德等4位译者参考中国的传统阐释,都舍弃了《卷耳》中国经学传统的阐释及其政治意义,从而简化了这种阐释所产生的复杂的"叙事层次"和"复合声音".他们针对人称指代的模糊性,采取了3种处理方法明确"声音"...  相似文献   

14.
《舆地纪胜续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象之有没有著过记载北方各路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续编》?谭其骧认为没有。但以王象之自序为线索,从编排的次序、体例、政区名称、尊称宋为本朝四方面,分析明本《记纂渊海》卷17至卷25大量引用的《舆地纪胜》,则可确定它就是失传已久的记载北方各路的《舆地纪胜续编》。其写作年代大约在公元1235年前后。此书的史料价值在于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料,保存了宋代的邸报资料、宋人传记及大量的宋人佚诗。  相似文献   

15.
清代道光年间,泰州人仲振奎作《红楼梦传奇》,为清代红楼戏曲的"开山之作",在为《红楼梦》由单一的小说传播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并最终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提供了途径与平台。  相似文献   

16.
《安禄山事迹》是研究安史之乱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四库提要》本条谓:“世所传禄山《樱桃诗》,即出此书。叶梦得《避暑录话》常摭以为笑,其琐杂可知矣。”以《樱桃诗》的作者为安禄山,是一失误。对此,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未能涉及。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证》卷19仅录吴昌绶辑《劳氏碎金》所附丁敬身对此书的题识,云:“笔法明练、最足据依,盖出同时有心人手,非掇拾悠谬之作也。”也未涉及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即将与本世纪告别之际,今年1月,湖北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了10卷本的《胡风全集》,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胡风全集》。我被全集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装帧深深地吸引了——您看那第1卷,收录了作者全部诗作(含译诗12首),从1925(乙丑)到1984(甲子)年,创作时间跨越了整整一个花甲!当诗人还是一个“在那无路的颠扑里寻路”的少年时,虽然明知“简直不  相似文献   

18.
陈晨  黄金明 《职大学报》2022,(1):28-31+41
《葛藟》是《诗经·王风》中的一首小诗,篇幅不长,但历代学者对其诗旨争论不定,各有依凭。总结《葛藟》古今具有代表性的诗旨解说,并运用二重证据法从《王风》诗歌诗旨分类、《诗经》婚嫁诗特点和《葛藟》创作背景等方面加以分析,得出在代表性的诗旨解说中“流民说”最契合《葛藟》本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曾筑室阳明洞讲学。据笔者考证阳明洞约有四处:(一)在会稽,即大禹藏书之禹穴所在地。据《古今图书集成》卷113《宛委山部汇考》载:“会稽禹穴图考,宛委山上有石匮,壁中有孔穴号阳明洞,即《归经》所云三十六洞天之十一洞天也。”又《龟山白玉上经》云:“会稽山周围三百五十里名阳明洞天,皆仙圣天人都会之所,则第十一洞天,盖会稽山之总名,不独石罅也,石名飞来石,上有唐宋名贤题名,洞或称禹穴,唐观察使元稹以春分,日投简于此,有诗白居易和焉,明新建伯王守仁以刑部主事告归时结庐洞侧,因以为号,今故址犹存。”清毛奇龄《王文成传本》于旧说多所辨析,关于阳明洞之说不  相似文献   

20.
当下学界都把《林兰香》定位于清初小说,并认为它影响了《红楼梦》。但从两书的相同之处来看,这完全不符合世界上最优秀的小说《红楼梦》的风格,因为《红楼梦》不是一般的小说。《红楼梦》借鉴了《金瓶梅》,脂砚斋已经指出,但绝口不提《林兰香》。还有《林兰香》的评点中已经出现了"影子说",这其实是源于道光年间涂瀛的说法。总之,《林兰香》晚于《红楼梦》并模仿了《红楼梦》,且晚清已有人持此种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