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无讼”法律文化的历史根源于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其存在的基础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以及与此相连的宗法家族制度。无讼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政治追求,也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准则,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古人创造了貌似和谐的古代文明。但是,“无讼”法律文化却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理念相悖,并严重影响了当代社会法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法律文化是人类几千年来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沉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的研究是正确认识、理解中国和西方法律文化的前提,也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和法制建设提供了借鉴空间,有着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以两位标志性的思想家为切入点,研究中西方在法律文化方面的差异。具体从五戒十善与礼治德治、“慈悲”与“仁爱”、和谐与无讼三个方面探讨孔子与释迦牟尼法律思想的相同和差异。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法律文化,无论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即是延续几千年的“无讼”法律传统。“无讼”作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就“无讼”、“忠诉”法律传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影响作以浅析。  相似文献   

4.
浅析中国传统"无讼"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讼”理念既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是传统社会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其产生是儒家文化和其他社会因素相契舍的结果。“无讼”所蕴含的精神追求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惯性,影响深远。我们应以一种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来对传统的“无讼”思想做出客观的评价,以探究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优秀的法律电影是一国法律文化的标本,足以反映一国的诉讼文化及诉讼心理。通过经典法律电影所折射出的中国民众的厌讼心理与西方民众的好讼心理之比较,我们获得了三点启示,分别是:法治的实现离不开良法善治,同时也要重视法律之外的纠纷解决方式;法治的认同需要深化民众的法律信仰、树立法律权威;法治的进步需要借助法治教育来培育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学生法治意识中存在知法无礼、重诉轻调、重权利轻义务等偏激问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具有“以礼入法,礼法结合”“无讼是求,调处息争”“义务为本,和谐至上”等优秀传统法律伦理。尝试挖掘这些优秀传统法律伦理,融入中学法治教育中,以矫正中学生法治意识偏激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无讼”     
“无讼”在中国古代一直是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无讼”产生根源及发展过程这一问题的探求,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本土的传统法律文化,在关于法律本土化和法律移植这个问题上作出适合中国的选择。我们要正确对待本土法律文化资源,以免在构建中国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多走弯路。  相似文献   

8.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精神意蕴就是社会成员内在性的法律信仰.公众普遍的法治信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心理基础,树立个人乃至全社会普遍的法治信仰是实现现代法治的关键.由于中国传统无讼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贱讼、耻讼的心理,造成中国公民法制观念淡薄,法治信仰的缺失.面对此严峻的形势,只有切实实施法律,才是树立法治信仰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法律观念是法治的深厚文化基础,是法治赖以实现的精神支柱与灵魂。传统法律中的“人治”、“权即法”、“法即刑”、“等级特权”等观念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一大障碍。其中的“礼法互补、综合为治”、“重义轻利”、“天人合一”、“壹刑”、“无讼”等观念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又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调解制度是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地方性知识"。这一法律制度是中国传统无讼文化的最佳追求、中国传统熟人社会和中国传统秩序统治的理性选择。中国法治理想的实现必须深深依赖于对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挖掘与升华。  相似文献   

11.
"无讼"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讼”是中国古代对和谐秩序的一种追求,从“无讼”的法律观念中折射出独特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对当代的行政诉讼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历经几千年文化传承逐渐形成以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为目标的无讼思想。无讼思想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其以让民畏讼、息讼从而达到无讼为目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下的统治秩序。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引入西方的民主共和政体,要求变人治文化为法治文化,实现民主、自由与正义。然则法治建设仍需改变传统法文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们对打官司这类事情持反感和拒斥态度,即所谓"厌讼"。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管理的一个现象,"厌讼"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是对"和"的追求,其文化基础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德性至上取向。中国传统文化以强调人的主体至善为基本路径,实现了现代法治难以企及的效果。中国传统法律不应该被当作现代法治的障碍或者历史的珍藏品,而应该在中国法学自我建构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论“无讼”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讼”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高度概括,“无讼”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根源。“无讼”思想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在价值观上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元史·刑法志》云:“先王制刑,非以立威,乃所以辅治也。”作为中华法系的精神根基和渊源血脉,中华法文化一直贯穿于历史长河之浅底,融入中华民族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之深处。摭菁攗逸,披沙拣金,以礼法为中心,以“德主刑辅”为第一要义,以“无讼息争”、“和谐共生”为价值追求目标,以“天理—人情—国法”三位一体为实现路径,中华法文化经过历史实践的磨砺日臻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大内核。酌古准今,革故鼎新,中华法文化的价值精髓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其对于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大一统民族国家下的因势制宜的法律政策,以及重视法律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土良方”。  相似文献   

17.
无讼观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它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无讼状态是理想的社会状态,但是禁讼限讼是不对的,诉讼是达到无讼状态的手段之一,有讼才能最终无讼.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尤其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化的关系方面,则有不同的分析进路和视角。从根本上分析如何形成中西方不同的法律文化及差异而言,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甚至包括地理气候等诸多原因:但是,本文则试图从另个新的分析视角来探讨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的原因.即从民族传统思维模式来反思中西法律文化,这样才能找到一个本源性的阐释。从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思维模式进一步深入分析.阴阳式与因果式法律思维对中西法律文化的影响则具有重要原因。通过对阴阳式与因果式法律思维对中西法律文化的影响及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就会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化是如何形成以及对中国现代法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依法治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为实现依法治国,迫切需要对法律文化的借鉴与研究.我们不仅要借鉴与研究西方的一些法律文化,还要借鉴与研究我们祖先的遗产——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摈弃传统法律理念,促进中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20.
司法建议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它以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为基础,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的法治传统和各个时期司法政策的影响,从而逐渐成熟并丰满.司法建议制度使法院得以用柔和而富有亲和力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以“无讼”的司法理念、对苏联法律制度的借鉴、“政法传统”下的“司法半独立”以及共产党的司法政策为生成的基础要素,对当今社会仍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