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池田大作倡导"积极的和平"并积极构建"和平文化",主张"彻底的和平主义"。在这一和平思想的基础上,池田大作提出了"为和平而教育,由教育而和平"的和平教育思想,强调和平教育的原点是"人",主张和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国际人",提出和平教育的途径是"对话"。池田大作的和平教育思想有深厚的佛教、师承、战争渊源。池田大作和平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启示表现在:开展生命教育以促进世界和平;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以促进世界和平;通过文明对话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2.
先秦墨家对池田大作思想产生深刻影响,池田大作在借鉴墨家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墨家与池田大作都主张"爱人",但二者在爱的动机和目标上有不同的论证;二是墨家"非攻"和池田大作的世界和平思想都主张反对战争,但墨家对待战争持辩证的态度,支持正义的斗争,反对不义之战。池田大作则反对一切战争;三是在生态伦理方面墨家和池田大作都主张对自然的节制利用,但二者对待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的标准上则不同。  相似文献   

3.
何为"自然状态",对此,霍布斯和洛克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霍布斯认为人"性本恶",人与人的关系始终处于战争状态.结束这种状态的唯一出路是建立强大无比的公共权威"利维坦".洛克则认为人"性本善",人类生活的"自然状态"是自由、平等、和平、美好和互助的有序状态.霍布斯把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类比为人类的"自然状态",为研究国际关系的后来者提供了至今都无法超越的理论前提.两住先哲对人性和"自然状态"的不同认识,被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家所借鉴和发展,产生了理论基点完全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由此衍生出了国际关系学的两大学派——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4.
诺曼·梅勒的成名作《裸者与死者》是一部"二战"小说,但小说主要再现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期间美国社会存在的性别歧视与反性别歧视、种族主义与反种族主义以及极权主义与反极权主义之间的冲突与对抗,这些冲突与对抗体现了战争期间美国国内在种族、性别及阶级等方面的各种法西斯主义思想与行为,这些思想与行为表明,虽然美国打着反法西斯主义的旗号参与海外战争,却无法遏制并消除国内十分猖獗的各种法西斯主义意识与行为。通过再现战争期间美国国内各种权力意识与反权力意识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梅勒不仅表达了他对人类平等、自由与和平的倡导,而且告诫人们,真正威胁人类自由、平等与和平的不是军事战争,而是各种权力意识。  相似文献   

5.
正《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小学课本上的一篇课文,按照教科书和老师的解读,我们接受了该文传达的热爱和平、痛恨战争的思想,但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儿,似乎孩子的背后有个大人在指导,行文过于老练不似普通孩子口吻。询问周围读过此文的学生和朋友,大都有这种感受,文中所传达的"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总感觉有一种"假",这种"假",不是事实上的"假",而是指情感传达方面"失真",一种情感上的  相似文献   

6.
战争是自有人类以来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战争文学是中外文学史上特殊的一页,在战争主题的言说上.“人性”、“和平”、“启蒙”,乃是战争文学的重要母题,以此为内核而构成的和平文化及其思想指向,亦是战争文学的价值蕴含与灵魂所在。故,战争文本承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而战争文学对于“人性”有着立体的透视与深度刻写,战争主题则内含着“和平”的诉求与“启蒙”的意义,文章以此为学术支撑,在世界战争文学的背案上,对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展开理性透视与学理分析,在全面论述战争文学价值的基础之上,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辨证关系,阐释了战争文学内蕴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7.
回眸上个世纪,短短100年间,人类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局部地区还有诸如越美战争、海湾战争、波黑战争……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触目惊心;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刻骨铭心。因此,和平问题成了当今人类特别关注的焦点。邓小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有两大主题: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旋律。中学历史教学应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针对和平问题这一时代主题,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和平教育,增强学生的和平意识。一、历史是与现实相联系的,学习历史是为了认识现实世界,推…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后,王稼祥长期从事我国的外交工作.在广泛的外交实践中形成了他丰富的外交思想.主要有独立自主;"是一家人,又不是一家人"的党际外交原则;对外援助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为了争取建设社会主义的国际和平环境就必须支持和平运动、民族独立运动;制止世界战争、核战争、支持全面彻底的裁军等.对我国和平自主的外交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和平与战争问题就始终是人们政治生活当中的重大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彻底消灭资本帝国主义以前,战争与和平的交替出现是经常的和不可避免的现象。列宁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分析了战争产生的根源及其性质,确定了战争、和平与革命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对和平与战争应抱的态度,揭穿了帝国主义在和平与战争问题上的骗人使俩,批判了社会沙文主义者和社会和平主义者的反动谬论,捍卫和  相似文献   

10.
人类既是热爱和平的"人",又是好斗的"动物"。人类之间的战争"暂停"时,随时有重新启动的可能。为了在战争中赢过对方,研发新式武器成为某些人的渴望。这不,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自主武器又研制成功了……自主武器长得啥模样人类最初的争斗方式只是"动手动脚",两帮人赤手空拳地打架。原始人类的"战斗武器"除了拳头和脚板,可能还有嘴巴和一些粗陋工具。原始战争的杀伤力有限,顶多让对方有些皮外伤罢了,血流成河的可能性较低。后来,人类"研制"出大刀、长矛、盔甲和盾牌等战争武器,战争进入了"冷兵器"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和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即将过去的20世纪里,整个人类经历了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大转折.人们对这一转折的认识,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对这一转变发生的根源、前提和条件等的努力探究,加深了人们对和平的理解,并由此在西方产生了和平研究.这是关于和平及其对立面研究的一门新的学科.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暴力研究、战争根源研究、危机冲突研究、非军事化研究等.这里讲的和平,是指世界和平.过去那种"无战争状态即和平"的传统观念已经受到诸多质疑,和平与和平研究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严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抗战题材电视剧在表现战争暴力对外部物质空间、对人类肉体尤其是对人的精神损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列问题,这就要求创作者对战争与和平有深刻的理解,对和平发展的方向有清醒的认识,同时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担当感,以消除战争维护和平为作品创作的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战争与和平一直是古今中外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不可愈合的创伤,更加强了人类对和平的向往和探索。西方就从理论和实践上以不同形式展开了对和平的探索,如开展体育竞赛、建立国际政府、建立国际法以及建立和平学和发展和平运动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的和平进程。探索这一问题对当今和平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际反恐与保障基本人权--兼评美国当前的反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恐怖主义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公害",国际反恐势在必行.国际反恐必须纳入国际法和国际反恐公约的框架内,应以促进和平与发展、保障基本人权为最终目的.美国当前进行的反恐战争,在某些方面违背了国际法和国际反恐公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外交问题在我国商、周时期就出现了,春秋战乱使多极斗争的外交战略策略应运而生,活动于此时的孙子天才地提出了他的军事外交思想。孙子秉持和平、慎战的外交观,其军事外交包括"伐交"与"合交",前者指打破敌人的外交,分化、瓦解、摧毁敌人的同盟,后者指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同盟。认清主要敌人是孙子军事外交的重要原则,国家实力的强大则是军事外交的根基所在。孙子反对国强必霸,主张国强也要崇尚王道。孙子的军事外交思想对于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探究商鞅在秦国辅佐孝公实现国家崛起的理论思想.他探讨了国家起源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旨在论证当时唯有战争才能成就王霸之业.要赢得战争,商鞅认为就需要增强国家实力,奉行法治与从事农战.虽然<商君书>中关于大国崛起必然带来战争的观点不为我们所认同,但仍不乏对当今中国和平崛起战略具有重大借鉴意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史上的两座高峰。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孙,二人相差180年左右。孙膑对孙武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面的、系统的,包括治军、作战、后勤、地理等各个方面,其军事思想的发展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关于制胜因素,他提出了"义"胜的观点,树立起正义战争必胜的理论;关于战争的根源,他明确指出利益的争夺是导致战争产生的原因;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孙膑"以战迎战""以战止战"的观点较之孙武的"慎战"思想前进了一大步;关于战争的制胜条件,孙膑丰富和发展了孙武的理论,看到了战争潜力、民心向背、军事力量、军事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重要性。此外,他还讨论了孙武未曾涉及的战争控制问题,反对"数战",认为"利胜者辱"。孙武及其《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鼻祖"和"武经冠冕",孙膑则不愧为兵学亚圣。  相似文献   

18.
孟骞 《考试周刊》2013,(11):12-13
生死观是人类一直面对的问题。尤其当我们面对未知的死亡,出于人类的本能,我们忧惧,但同样也对生命的去向抱有关怀和期望。古往今来,中西方哲人对生存与死亡问题不停地探索与反思,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灵魂不朽",孔子则拷问"未知生,焉知死";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向死而生",庄子则将"生死存亡"视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一书蕴含了丰富的战争军事思想。老子对战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战争是"不祥之器",根源于统治者的贪欲,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害,违背"无为"之道。但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应遵循征战之"道",要秉持"慈爱之心"、"贵柔戒刚",取胜之后也要做到"生而不美"。同时,《老子》中对为将之"道"也进行了深刻论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贯彻征战之"道"。"无为不争"涵盖了老子对将帅武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不争、不武、不怒、不骄等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人类战争存在无限化与受制约控制的两种历史运动趋势.总体战争是人类战争历史运动向无限化发展的顶峰.世界大战是20世纪的历史现象,是实行"固守绝对目标、使用绝对手段、谋求绝对胜利"的无限化总体战争.二次大战把战争推到能够毁灭整个人类的极端界限,促使人类从此进入新的有限战争时代.热核武器与世界整体性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是20世纪下半叶没有发生新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影响21世纪战争与和平前景的两大矛盾,一个是新的世界性贫富两极分化,另一个是全球走向一体化与民族国家主权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