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采用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架构形式,借用"六道轮回"的佛教思想,糅合魔幻与现实的创作笔法,以主人公西门闹转世为驴、牛、猪、狗和猴的视角,观察和体味中国农村由土地改革、合作社、大跃进到"文革"以及改革开放等特殊时期的历史变革。小说采用古典章回体形式,既很好地把民间故事有机串联起来,又让读者感受了莫言小说的古典情怀。  相似文献   

2.
<正>莫言《生死疲劳》一书,充满魔幻色彩,西门闹历经六道轮回,驴、牛、猪、狗、猴,最后转人,竟却是个"世纪大头婴儿",命运如此之惨。掩卷长叹:生——死——疲——劳。唉!生活在单亲家庭的我,不也有种"生死疲劳"之感吗?他们什么时候离婚的,我竟不知道,只是那一年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地知道他们"嗖"地就离了。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生死疲劳》与朱天文的《巫言》在2008年“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终审时对决。《生死疲劳》从人畜六道轮回的观点,写半个世纪中共政权下的农村变化;《巫言》则由一位深情却孤意的女性娓娓诉说生活与创作经验。决选的结果由《生死疲劳》胜出,《巫言》的成就其实可以等量齐观。若以1949年标志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至2008年适为一甲子的结束,60年来的中文小说精彩纷呈,以朱天文和莫言各自所占的位置为探索的起点,可以探讨他们各自所承袭的写作渊源和所延伸的谱系,并且进一步借着这两位作家的创作,反思当代中文小说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4.
在《生死疲劳》中,莫言将"六道轮回"思想作为小说的框架,构造了小说主人公西门闹五十年间的肉体和灵魂的轮回,并以"牲畜之眼"阐述半个世纪中国农村的风雨历程,也诠释了人生本苦与生死幻灭的真象,可以说,莫言的《生死疲劳》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而莫言在表达这种宗教思想时较多运用了修辞中的摹色,本文也将从本色、主观色和象征色三个角度,以色彩词为基点,来探讨《生死疲劳》中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5.
莫言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的作家,他深受南美魔幻小说影响。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以中国传统魔幻因素与现实生活内容相结合,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空灵特性。《生死疲劳》是莫言魔幻现实小说中的代表作,以生死轮回展示不同人与动物的视角体会。从莫言小说的魔幻元素形成,独特的语言叙述,魔幻色彩与现实生活三方面解析,有益于理解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生死疲劳》是最能代表莫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莫言以"轮回"的叙述架构,通过人与动物互换,魔幻与现实糅合的民间叙事,以动物之眼,观察和体验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村从土地改革一直到改革开放半个多世纪农民和土地变迁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叙述者的功能在莫言的小说《十三步》《酒国》和《生死疲劳》中已经远远超出了故事。《十三步》通过多层级叙述的设置以及大量第二人称叙述产生了主客转换的叙述效果;《酒国》通过叙述者兼小说人物“莫言”的设置,实现了对批判主体的批判;《生死疲劳》通过动物叙述者的设置以及两种思想范式的矛盾冲突,探讨了叙述本身的可靠性与否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收获》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作家叶开说:"莫言的作品大多喜欢,而我最喜欢的是《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在叶开看来,莫言的书中,对社会不公正的抨击最具代表性的是《天堂蒜薹之歌》,对人性尊严的呼唤如《蛙》。如果是第一次读莫言的书,叶开的建议是《红高粱》。有评论说,年轻的一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是对他叙事艺术的全面总结。在该小说中,叙事视角的自由转换、元小说叙事等多种典型特点都有所彰显。文章以《生死疲劳》为线索,主要分析莫言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并探究各个手法在莫言的"文学王国"中的初显、成熟运用和不同文本中所展现的具体变化。  相似文献   

10.
于鑫宇 《英语广场》2024,(10):19-23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叙述语言极具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使得英译的难度大大增加。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列举《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中的熟语翻译实例,探析其翻译策略,发现葛浩文在翻译熟语时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最大限度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太原大学学报》2016,(3):44-47
从表象看,《生死疲劳》故事情节的展开,伴随着主流意识形态下政治事件的推进。揭开表象,从写作立场来看,莫言一如既往地站在了老百姓的立场上,坚定了对生长于民间土壤之上的生命力的关注。无论是对民间语言的融入,还是对民间传统的承续以及民间意识的渗透,《生死疲劳》都是莫言构建起民间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鸿篇巨制。  相似文献   

12.
葛浩文是汉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硕果累累的翻译家,他翻译的莫言小说促生了中国百年缺失的诺贝尔文学奖。《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获奖最多的小说,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葛浩文对莫言小说之《生死疲劳》的翻译活动及剖析翻译背后译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3.
莫言是新时期著名先锋作家,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敢想敢写,其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汪洋恣肆、绚丽多姿的"前景化"语言,成就了大量的语言前景化现象。本文通过葛浩文先生翻译的《生死疲劳》,展现译文中如何体现莫言的前景化语言平行原则。  相似文献   

14.
格式塔理论与翻译之间关系密切。文章以莫言最受西方关注,且获国际奖项最多的作品——《生死疲劳》为研究个案,在格式塔理论视域下,探讨接近性法则、相似性法则、闭合性法则、简约性法则和连续性法则对小说英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红高梁家族》到《丰乳肥臀》,从《生死疲劳》再到2009年的《蛙》,莫言以巧妙的向度和深人的刻画将中国大地和人民遭受的灾难与被历史叙述所遮蔽的独特生命感受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他始终"把自己被酱油染黑的心挖出来,切成三份,在那片红红的高梁地里,为我们的祖先,招魂"的姿态和面对历史、现实的文化忧患意识是尤其值得敬佩的。莫言的文学世界既是个人化的,又因为深深浸染着中国历史文化的记忆而萦绕着民族的灵魂;民间资源、魔幻色彩、民族意识、历史思索,种种因素纠缠在一起,却被莫言汪洋  相似文献   

16.
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莫言的《生死疲劳》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描述了中国农村从解放后所经历的传奇发展和变化以及过程中的种种苦难和血腥。《生死疲劳》展现了中国50年来农村的发展史和农民的生命状态。它是对一个时代的解读,是对一段历史的解读,更是对一个时期人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看《收获》     
莫言的长篇总是让人有深入阐释的欲望,却很难做出好坏与爱憎的判断,这源于文本自身的宽阔、繁复、自足,以及浑沌。他能把一潭腥臭的死水搅出日月星辰气象万千来,莫言的老实和狡猾都在于此,他有化沉重为浩荡的能力。长篇《蛙》要处理的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生育。这或可看作是在《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之后莫言的“身体写作”的继续推进。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读来令人失望。一部小说的形式足够花哨,但内容却很苍白、浅薄,让人读后感觉并无新意,或者并没有多大意思,这应该是致命伤。《生死疲劳》采用了一些传统的手法,比如章回体,比如驴、牛、猪、狗、猴的六道轮回,有人称之为“向我们伟大的古典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但这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并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理解与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样,小说以蓝解放、大头儿和莫言三个人来叙述,在叙述中拼贴小说中“莫言”的一些作品,以及“莫言”作为小说人物的出现,也为新潮的批评家提供了理论阐释的广阔空间,但也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19.
《生死疲劳》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的优秀作品之一,具有浓厚的中国乡村特色。作为其作品翻译家之一,葛浩文也为其获奖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生死疲劳》译者葛浩文在翻译的第一阶段中如何进行自身适应而选择翻译此作品,第二阶段中如何进行多维度转换的选择来完成译本,如何发挥译者的中心地位,较好实现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生死疲劳》是一个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叙述方法的文本,文本中的叙述分层具有特殊的意义:叙述上的便利,跨层所营造的喜剧效果和表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借用叙述分层的策略来进行布局,达到了叙述艺术探索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