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本质研究的若干方法刘伦钊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教育本质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产生了很多既有影响又彼此分歧的观点,如“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实践说”等等。旷日持久的理论论争,并没有使人们达成对教育...  相似文献   

2.
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理论界目前十分关注的问题.《教育研究》1986年十二期发表的“简论教育本质和职能”(以下省称“简论”),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认为“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这一观点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郑金凤 《文教资料》2005,(27):189-191
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界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存在着诸多的困扰,各种观点自成一说,纷争不断,影响了教育理论的建构。究其原因,在于深层次决定“教育本质”追问的“实体性思维方式”的僵化和片面。在吸收当代哲学和科学进步成果基础上,“实践性思维方式”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革命,将“教育本质”抽象性的探讨回归一定社会文化中主体的教育实践中来,提供了一种走出“教育本质”认识困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摹仿说”是西方探究文学艺术起源最早的理论观点之一,这一观点曾雄踞西方近两千年。早在古希腊时期,先哲们就在对文学艺术产生的探索中,提出了“摹仿说”。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对这一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柏拉图上承苏格拉底,下启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的研究进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柏拉图的“摹仿说”从对理式的不断探索中开始,进而延伸到对文学艺术的摹仿研究以及对文学艺术摹仿的批判中来的。他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摹仿自然”的内涵。柏拉图肯定了文学艺术创作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但否定了其真实性,并要求文学艺术创作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他的“摹仿说”是对文学艺术本质探索的一大重要进步。  相似文献   

5.
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本质是什么?这是近一二个世纪来国内外教育理论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教育本质仍存在多位论说,概括起来,是三大教育本质论,即“社会本位”教育本质论、“个人本位”教育本质论和“文化本位”教育本质论。所谓教育本质多位论说,都是受教育目的的影响,只要我们从各类教育的共同属性去分析,就可以得出教育本质只有一个本位论说。否定教育本质多位论,提出教育本质只能是一个本位的新观点,对遵循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深入探讨物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与规律,是构建物理教学论的基础性工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成熟的物理教学过程理论,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物理教学论。本文拟就当前我国物理教学理论界关于物理教学过程本质与特点的研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诈些思考。一、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落后于教学论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对于一般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理论界长期以来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提出的观点有“特殊认识说”、“认识一发展说”、“认识一实践说”、“多重本质说”、“发展说”、“情知说”、“审美过程说”、“教师实…  相似文献   

7.
教育本质是什么?这是近一二个世纪来国内外教育理论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教育本质仍存在多位论说,概括起来,是三大教育本质论,即“社会本位”教育本质论、“个人本位”教育本质论和“文化本位”教育本质论。所谓教育本质多位论说,都是受教育目的的影响,只要我们从各类教育的共同属性去分析,就可以得出教育本质只有一个本位论说。否定教育本质多位论,提出教育本质只能是一个本位的新观点,对遵循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历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三种学说——再现说、表现说和形式说。这些学说大都是从单一的角度、单一的层面进行的,因此很难讲清楚艺术到底是什么。目前对“艺术的本质”尚无一致的结论,但纵观艺术史,“艺术”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新的务件和新的情况随时不断出现,决定了“艺术的本质”会无止尽地被探讨下去,这才是艺术得以发展的根源,也是艺术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体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颇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主体教育不仅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实践,而且已经成为当代一种影响广泛的教育思潮。本文提出了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活动生成说”、“社会生成说”和“教育生成说”、“形式主体与实质主体说”和“外在主体与内在主体说”等新观点;并在批判性反思现实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主体性教育的实现方式(机制)。  相似文献   

10.
周志刚、马君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9期撰文指出.“职业教育本质是什么”这一命题至今仍困扰着我国的研究者,依然没能找到令人满意的回答。从当前职业教育本质闯、题的研究现状出发.作者梳理出关于职业教育本质问题认识的四类观点:本质属性说;特殊矛盾说:要素及其关系说;工作体系说。通过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日本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过失犯罪在日本理论、立法和司法界都是观点林立,纷争不已。在过失犯的共同正犯是否成立问题上,刑法理论界有否定说、肯定说和限制的肯定说;立法规定则不明确;司法界有肯定和否定相对的判例实践。在教唆犯和帮助犯的过失共犯问题上理论界也有肯定和否定之纷争;立法和司法均是采取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2.
教学本质追问:辩护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握教学本质,就是对教学是什么进行追问。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国内的教学理论界在教学本质研究中提出了多种较为典型的观点,即“认识说、发展说、层次说、类型说、传递说、学习说、统一说、实践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价值增值说”等①。在“教学是什么”的问题上,我们已经提出了若干种观点,但是彼此之间无法相互说服,无法达成一致。“人们事实上依然在各不相同的教学认识前提下,进行着各自的教学论研究,彼此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沟通。”这种局面让人觉得无法收拾,甚至厌倦。于是有研究者提出,倘若我们无法追问教学是什么,就应该放…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过程中主体的作用及其转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育主体是一直受到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极其关注并颇多争论的问题。存在种种不同观点:单主体说,双主体说,复合主客体说,主导主体说,动态主客体说,超越主客体说。本文无意评述这些观点孰是孰非,只是拟就教育主体及主体的作用及其转换等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一、教育...  相似文献   

14.
教学本质问题是教学论的本体论问题,确认教学本质的科学内涵,有益于教学理论的建构和教学实践的深化。然而,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文章运用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特殊认识说""实践说""交往说"三种教学本质观。首先,对三种观点进行了纵向分析,然后分别从立论根据、具体分歧点和联系三个角度对三种教学本质观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对比研究,说明教学本质的研究应该多纬度探索、开放融合、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5.
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并争论不休。然而应当指出,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对比阐释的,特别是对西方“马克思学”的“对立”和“反对”说作辨驳的却是较少的。为了对这些观点进行辨驳,也为了揭示马克思晚年探索的价值取向,深化对跨越问题的认识,本文就此作了一定的剖析和论证。指出马克思1881年的“支点”说和恩格斯1892年的“幻梦”说的确存有差异,但这些差异是在不同年代、不同条件下由许多具体原因所致的,并不能得出“对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摹仿说、表现说和形式说等从不同角度对艺术本质问题进行了探索,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观和迪基的“习俗”论也拓展了艺术本质的研究视野,但都没有抓住其根本所在。艺术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其存在、发展和意义旨归,必然以人的存在为价值依托。因而把价值观引入美学和艺术领域,从价值本体论角度探求艺术本质应成为艺术本质探求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困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大难题。在对待这一问题上,近代以来存在着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观点:“体用说”与“融贯说”。前者以“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西体中用”为代表,后者以“学衡派”、“新儒家”、“钱学”为代表。尽管“体用说”一直作为对待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主流学说而存在,但“融贯说”也许更具真理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顾钰民教授认为,“双主体说”在逻辑上、理论上存在诸多问题,并不能颠覆“主客体说”,从而,与流行观点一样,把“主客体说”与“双主体说”对立起来.其实,他所说的问题并不存在.首先,把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两个“过程”与两个“方面”并不矛盾,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包含教与学两个过程;其次,“双主体说”对主体标准的界定并没有问题,主客关系不是从地位、功能与作用来界定的,而是从认识与实践关系来界定的.正因为对主客关系的误解,顾教授未能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说”的真正根源,亦未能发现在不同层面“主客体说”与“双主体说”两者能够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学科建立40年来,高等教育本质研究大致形成了“人才培养说”“文化本质说”两类主流观点。采用“历史考察法”“教育本质推演法”“学科语境阐释法”三条主要路径,产生了“高等教育本质与教育本质是否一致”“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三个重要争论,出现了将高等教育“内涵”“本质观”“属性、性质和特性”“目的、价值和功能”误解为高等教育本质的四种倾向。观点的转向与路径的拓展呈现出高等教育本质认识的流变,争论与误解则源于认为本质不言自明的偏见。未来应给予高等教育本质研究应有的重视,并通过高等教育现象进一步寻找本质,同时承认在哲学视阈下探寻高等教育本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运用哲学思维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两种不同观点——“推倒说”与“改良说”加以分析,希望能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