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朝永明时期,诗坛审美趣味从刘宋元嘉时期的追求"富丽"之美转为追求"清丽"之美.永明诗歌之"清丽",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自然和谐和情感的细俗通透.诗人对诗歌声律的高度重视推动了永明诗歌语言向音律协和方向的发展.永明诗人更为内敛的情感体验和对乐府民歌的喜爱,使永明时期诗歌中的情感变得细俗.在情感表达上,永明时期的诗歌佳作实现了诗歌语言的意象化,代表了诗歌创作艺术的一次飞跃,同时也以其清丽风格给当时的诗歌评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永明声律论的出现,实现了从自然声律向人为声律的转变,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从它出现之时起,历代士对其评价褒贬不一。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新思潮及新的学研究方法的涌入.对永明声律论的研究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综观20世纪对永明声律说的研究,在四声究竟肇始于何人、四声与五音之关系、四声八病产生的具体时间以及“八病”的具体内容等问题上,仍存在诸多的分歧,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以期明其源流,究其原因,推动未来的永明声律说研究。  相似文献   

3.
古诗重在自然之音节,原无所谓声律。至南朝宋末而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名目,沈约著《四声谱》,四声应用于诗歌文学创作,古诗开始由自然声律向人为声律转型。五言之诗,字配四声声调,调声构律,组合计算之理,类九宫之算法。由是探研律调之秘,释解拗律之谜,制成声律九宫格谱图,古诗之格律一目了然:永明律诗,四声分用,二五异声,九宫之四正四维,句多入律;唐宋律诗,平仄二元,二四异声,律句在四正,拗句在四维,“特拗”别立中宫。教学唐诗,或从图谱索句,或按宫格填联,声律无不中规合矩。  相似文献   

4.
南朝永明年间,诗歌力求追新,讲求声律对偶,启开唐风,这就是文学史上为人所称道的“永明文学”。永明文学的代表作家,就是《梁书·武帝纪》所称的“竟陵八友”。王融为竟陵八友之一,阮亭称之为“一代文宗”(《师友诗传录》)。其诗歌以清丽见长,钟嵘《诗品》:“元长(王融)士章(刘绘),并有盛才,词美英净”。日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也称王融诗“清而丽”。我们从其具体的创作中不难发现他对清丽的艺术风格的追求。在其百余首诗中,提到“清”字的地方是很多的,反映出其艺术上追求“清丽”诗风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5.
论南朝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边塞诗均以乐府诗的面目出现,虽数量不多,但历代著名诗人均有此类作品。总体来说,南朝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处于一种萌芽阶段,但影响深远。南朝诗坛出现边塞乐府诗,既有乐府诗创作传统的影响,又与南朝的慕古风尚有关,而北朝诗歌的传入与南朝的享乐风气也都对南朝边塞诗歌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进入南朝,随着"永明体"的出现、声律说的提出,五言诗的律化进程大大加快了。作为南朝重要的诗歌类型,咏物诗由于其创作方式、语言形式的特点等,使得它在五言诗的律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虽然"郡望"一词对南北朝社会影响深远,但南朝与北朝对汉族大姓望族的认可态度不同,南朝与北朝冒籍现象的程度不同,南朝与北朝的人们对祖籍的态度不同。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态度,是因为南朝与北朝政权依靠的力量、迁都的影响以及文化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南朝对于墓志碑铭、谱系的管理制度相对北朝也更为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永明时期在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新变期。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审美观念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二是艺术风格上以平易流畅为追求目标,三是语言形式上强调声律的和谐搭配。  相似文献   

9.
赵静 《天中学刊》2023,(1):76-81
永嘉南渡后,北人南迁,江南地区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南朝文学以其艳丽的内容、精工的艺术技巧引领着当时文学发展的方向。琅邪王氏文人借助本家族在书法、音乐等文化艺术方面的优势,敏锐发现并积极实践一些新的文学创作方法,如在诗歌中积极践行声律理论,在散文和辞赋创作中追求唯美化。琅邪王氏文人的文学创作,不仅符合南朝文学新变的发展方向,也极大地推动了文学自觉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说南北朝民间乐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和北朝民间乐府各有其形成的历史,并有不同的风格。南北乐府在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南北朝民间乐府均为梁代人所辑。  相似文献   

11.
庾信集南朝与北朝、魏晋文学与六朝文学大成,将南朝好尚的声色之美与在北朝的悲剧性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见美景而伤怀的构思方式和凄艳风格。杜甫继承并发扬光大庾信诗歌经验,使这种特定的审美偏好逐渐发展成为"以乐景写哀"这一普遍使用的技巧和自觉的创作传统。相同、相似的人生经验使得庾信、杜甫诗歌审美偏好相同,虽然"萧条异代不同时",却"异代可同调"。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中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转变的关捩是在南朝齐永明年间,但本文认为,南朝年间诗论家们所取得的还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成就,真正将声律学说和对仗研究运用于实践并使近体律诗的形式规范,并最终得以完善定形的是唐人诗格.  相似文献   

13.
唐代律赋讲究四声八病,这正与永明之后的骈赋相同,说明律赋在声律方面以骈赋为标准,所以声律并不能代表唐代律赋的特质。相对而言,从产生、发展及时人的重视程度等方面来看,限韵却是律赋不同于骈赋的地方,所以律赋的根本特征是限韵。  相似文献   

14.
王褒为北朝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的诗歌颇具特色。前期诗歌和弥漫于齐梁诗坛的宫体诗风较为相近,充满轻浮绮靡特点。但又体现与时代风潮不同的趋势。其乐府诗颇存汉魏余风,其余诗作则继承了永明"清新"一派。后期诗歌则较为质朴、刚健。体现了南北朝时期文风融汇。展现其与同时代作家不同之处。为南北朝文风向隋唐发展起了一定的过渡作用。故其诗歌具有先声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沈约是永明年间新体诗的主要倡导者。他适应当时的文学潮流,第一次对新体诗的体制建设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其理论主要有“音律调韵,取高前式”的声律论、“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文情论、“直举胸情,非傍诗史”的三易说。沈约的诗歌理论为新体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人,在南朝时期创作了大量宫体诗歌,是宫体诗人的代表。庚信仕西魏后,诗风为之一新,熔南朝的华美绮艳和北朝的刚健老成为一炉,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由于史料缺乏和年代的久远,庾信的诗句在流传中讹误甚多,众说纷纭。本文在比勘众说的基础上,对庾信有关诗歌佚句进行了细致地考证与辨析。  相似文献   

17.
骈文从建安时期获得了“体”之“生命”后,日臻完善,至南朝“永明声律说”出,具备了完全成熟的条件,这一过程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体现着着文学之自觉,不仅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因子“殖”进文学之“体”中;亦“移”入非文学“躯”内,使之成为文学,从而拓大文学之域。  相似文献   

18.
南朝是一个王朝频繁更替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新奇迭出的时代。就其题材而言,时而游仙,时而田园,时而山水,时而艳情,时而边塞。就其形式而言,或以刻意描摹为尚,或以平仄声律为先,或以用事用典相竞,诗歌五言大盛之际,又有六言、七言相继登场。以格而言,有澹远,有逸俊,有警秀,有韶妩,有清新,有繁缋。文人各不相师,无复依傍,造成了南朝文学的不断新变。 造成南朝文学新变的原因错综复杂。本文则主要是从南朝的社会文化思潮和文学主体的因素来探讨南朝文学新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江淹才尽与永明新变文学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朝时期文学追求新变的思潮很盛,永明体诗歌便是这股风气影响下的重要产物。而江淹的文学思想带有明显的复古色彩,他对前人借鉴较多,对永明体诗人缺乏认同,江淹才尽便是永明文学思潮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魏晋之际清谈的盛行对论文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萧梁时期是骈体论文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对于南朝的繁荣,北朝的论文创作却极为贫乏,留存至今的论文寥寥无几。骈体论文因受声律和对偶等形式限制,要在逻辑论述上与散体角胜,常须借助排比句式,以疏通文气,增强说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