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农民工大流动的今天,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应主动与流出地政府合作,建立协作机制,以有效解决农民工焦点难题。即应开展对农民工即时培训、有效疏导其流进流出、建立其应急救助制度、逐步完善其社会保障制度并保证其子女就学、推行其户口的一元化管理等。  相似文献   

2.
风险社会理论为我们理解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高度流动的社会中,社会风险由于不受人们的重视而处于社会控制之外.新生代农民工承受社会风险的能力最弱,他们面临着岁月流逝、失业、健康损害、社会冲突与社会排斥等多重风险.规避风险的有效出路在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以适应城市化生存和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担负着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社会功能,目前正面临着制度不完善、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落后及农民工自身因素等多重困境.政府应明确其主导地位与服务责任.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来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为其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3.
2013年中国以常住人口测度的城市化率为53.7%,而以户籍人口测度的城市化率只有35.8%,这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其直接原因是农民工进城缓慢。通过利用扩展C—D函数,对政府在农民工进城问题的态度进行数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工业化初期政府采取严格的制度阻止农民工进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政府的阻碍会逐渐变小;到工业化后期,政府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会采取鼓励农民工进城的制度设计。最后给出加快城市化水平与农民工进城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缴费门槛过高,保障政策缺少灵活性,各地政策不能衔接,保障制度相对滞后等缺陷。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体系,构建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5.
政府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中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论是从客观方面的现实性来看,还是从主观方面的应然性来看,政府都应承担首要责任。在2001年之后,我国逐步确立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政策,这一规定有其合理性,但同时在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强制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应当对"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政策的执行状况、实施效果进行广泛深入的实证调查和理论研究,形成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责任规定的政策网络体系,并确立必要的、具体的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目前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他们具有文化水平较高、流动性较大、职业期望高等特点.但是,政府和企业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都普遍没有充分重视通过职业培训促进其职业发展,为此,应依据企业需求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需求尽快为其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以形成其完善的职业发展制度,实现其终身培训.  相似文献   

7.
法律援助是为贫弱者提供的一种无偿法律服务制度。农民工由于经济、政治等地位的劣势,已被普遍认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获得法律援助是其应当具备的一种应有权利,而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则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社会契约理论、人权保障原则、实质平等理论、程序正义理论、效率价值理论是政府承担农民工法律援助责任的法理基础,宪法、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和农民工自身的特性又为政府承担责任提供了法律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论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建构中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和社会保障的缺失,农民工对社会医疗保险具有很高的期望值.但目前学界和政府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需求认识不足,以种种理由推脱或延缓这项制度的建设进程.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府责任的缺位是导致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长期滞缓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为农民工建构医疗保险制度过程中,首先应当澄清认识误区,明确政府的责任定位,在此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制度建构中的诸多现实难点.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培训是新时期我国政府实行的一项民心工程,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阳光工程。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培训仍然存在诸如主观认识不足、资金相对短缺、监管力度不够、培训法规缺乏等问题。基于公共物品、社会正义和服务政府的理念,政府必须作为农民工培训的主要义务主体。农民工培训必须强化政府责任。政府应当依法制定培训规划、健全政府投入、加强培训监管、完善配套法规和推行"培训券"制度。  相似文献   

10.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使农民工的政治权利难以正常行使,就业市场低端化、讨薪事件频发等集中反映了农民工的弱势地位。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者,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依法规范劳资关系等制度和措施的跟进将会大大有益于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市民化对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由于长期以来人们认识的偏差、政府公共服务的滞后、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欠缺等因素,导致农民工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而实现市民化。政府需要通过公共服务理念、组织、制度和财政的创新,切实把农民工市民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市民化:政府责任与公共服务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比较缓慢,与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与亿万农民工的市民化诉求相比也有着相当的差距。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制度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还有自身的因素,其中制度因素最关键。农民工市民化意义重大,但是完全依靠农民工自己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政府应当通过公共服务理念、组织、制度和机制创新,提升农民工享有公共服务的水平,从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重要阶段,为新生代农民工构建个人资本生成机制,创造良好的融入环境,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实现城镇化的必经之路。个人资本生成机制是指以新生代农民工为对象,以政府为主体,联动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支持和保障,旨在提升其个人资本进而融入城市的良性动态系统。政府应作为个人资本生成机制的主导者,提供稳定的资金投入作为物质基础、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作为组织基础、制定完善的政策作为制度基础、组织各方主体作为社会基础,从而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养,是解决目前我国“民工荒”和“就业难”并存问题的重要举措.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应将其纳入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做好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调动各相关机构的积极性,贴近农民工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5.
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首先要对其理念和原则进行探索.制度安排的公平正义,保障对象的普遍J生和差异性,制度设计的前瞻性,尊重农民工本身的意愿,充分考虑其保障需求的理念和原则等,应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价值追求.其次,全面分析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风险,运用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切实分析农民工的保障需求,对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此外,应明确政府应负的责任,分类分层地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相似文献   

16.
民营企业农民工体育开展是薄弱环节,存在场地设施不足、企业重视不够等问题。在国家及浙江省有关文件中,涉及农民工体育的只是"社会保障和享有的城市公共服务"这两个条款,对农民工体育并没有实质性的要求和规定,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政府的监督、保障和管理职能没有体现出来。在民营企业农民工体育发展中,政府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存在一定的不足。政府应转变观念,平等、友好地对待农民工,废除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加强农民工自身培训和对现行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农民工权益保护中存在的的问题是:农民工就业受到歧视,农民工休息权得不到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受到侵害和农民工社保参保率较低等。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的制约,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力,农民工法制观念淡薄、维权意识不高,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低,自我维权能力较弱等。对此,我国应尽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建立完善的法律体制,加大政府执法力度,转变对农民工的歧视态度,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推进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呈现"三高三低"的特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处于城市制度之外的社会群体,其社会地位边缘化、居住边缘化、就业边缘化、经济地位边缘化,仍是极其显著的。政府应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真正摆上议事日程,给予特殊关注,采取多种途径解决这一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日益滋生和蔓延,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还有可能激发社会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消解和转化他们的社会剥夺感,在宏观上应给予制度层面的支持和重视思想层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上则注重从城市、社会、政府、企业和居民着手,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准入和人文关怀。在微观上则应正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为其创造良好健康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