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乌鲁木齐产业结构变动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SSM分析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乌鲁木齐的产业结构变动。结果显示,乌鲁木齐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只有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一、三产业都存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较大,且波动性很大,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不协调。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且产业竞争力较弱,产业结构效益低下,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2.
从就业结构的演变看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经济结构中物的结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如果从人的结构角度来看,就业结构则是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因素。由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既存在着相关性,又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在关注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也要关注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要求对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进行优化;劳动力在不同行业间分布的变化情况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流动趋势决定着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省产业结构总体变化趋势来看,广东省产业结构呈现合理化趋势;从广东省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结果来看,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有转移出去的压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存在一定的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大于第三产业,因此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强于第三产业;实证分析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表明,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广东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4.
济南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协调,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分析济南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性、产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等,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5.
该文研究的是芜湖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对芜湖市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分析。对产业结构分析中发现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贡献度最大,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对就业结构分析发现芜湖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最大;并对两者进行协调性分析,发现芜湖市的第一、三产业人才过剩,而第二产业却供给不足。利用计量模型做了回归分析,提出政策建议,认为须加强第二产业的就业供给,同时要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率来吸纳就业。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我们发现:辽宁省第一产业存在大量过剩的劳动力;第二产业可以吸纳一部分劳动力;第三产业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辽宁省第三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尚需不断完善。由此带来的启示,一是第三产业仍将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二是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不仅在于经济的发展,更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三是高校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四是学校要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新型城镇化基础增强,非农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城镇化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城镇环境质量提高,卫生状况明显好转。但是,城镇化未能与工业化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协同;城镇化进程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对称;第二、三次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城乡差距明显,呈现扩大趋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比重;增强城市的异质性,加快城市圈建设,努力形成新城镇集群;积极扶持壮大县城,着力建设重点小城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制度,建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都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政策选项。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新疆1978-2013年的时间数据,分析新疆的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通过计算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新疆三次产业的总产值和所占的比例发现:三次产业的产值都处于上升的趋势,第二、三产业的总产值非常接近且2000年以后二者产值的增加速度突然加快,与第一产业的产值的差距越来越大.三次产业的产业比重波动较大,2004-2013年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一直保持上升的态势,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快,就业人员较多的转向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极其不平衡,第一产业存在劳动力转移的压力,第三产业的就业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对劳动力就业起到积极作用.依据分析的结果,新疆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使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吉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从相关度、结构偏离度分析、就业弹性三个方面对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吉林的"一、三、二"就业结构与"二、三、一"产业结构呈非对称状态,其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依然是吉林经济发展的重心,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吉林经济中就业增长最快、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吸纳能力不断上升。但从中职学校分产业类招生数目、在职教师数、生师比和专业点数量来看,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与国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较大的疏离,直接影响到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间接影响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支持。要提高两者之间的适切性,需要构建由政府统筹、中职和企业密切联动、行业协会深度参与的专业管理机制,提升中职办学方向的明确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基于1978-2015相关数据对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协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且二者协调性较差;第一产业滞留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第二产业劳动吸纳力不足;第三产业面临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基础教育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就业结构是指劳动力在不同产业的分布,反映了一定时期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因此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结构的状况。入世后,各行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考验和冲击,本文在阐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入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来论述入世对城市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就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宏观投资结构与之相适应,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平衡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两大课题,相应地,我国宏观投资结构也应朝着这两大方向进行调整。为此,本文结合近几年的数据首先对我国宏观投资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进行了考察,指出我国宏观投资在结构上存在城乡投资差距大,区域投资结构不合理,第一、三产业投资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提高农村投资规模,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升第一、三产业的投资比重,旨在为我国宏观投资结构的调整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及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青海省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偏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要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有赖于符合省情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地区1997—2010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互动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从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关系看:第一产业还有大量富裕劳动力急需转出,第二产业将来吸纳劳动力潜力较大,第三产业未来吸纳劳动力空间有限。将来要继续优化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努力挖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努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两者协调与否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客观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指标对湖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科学考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按照奥肯定理: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就业增长。但在当今社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下降。以河南省1978年—2007年的数据为样本,应用Eviews计量软件和Excel为分析工具,对第一产业的GDP和就业人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证实河南省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在减小,就业人员正在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8.
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因此,探究教育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对于制定教育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制,发现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升级,还推动各次产业内部升级。从投入角度看,各级教育生均经费对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于产业转型升级,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对于产业内部升级,中、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显著驱动了第二产业内部升级,高等教育生均经费还显著推动了第三产业内部升级。从教育产出看,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第三产业内部升级。从作用机制看,教育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升级需求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着力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形成高质量人力资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畅通国民经济双循环。  相似文献   

19.
数字     
就业到2020年,中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调整为25∶30∶45,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变化,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7.5%。2001年,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为85.4%,2002年为88.6%,2003年为94.6%,2004年进一步提升到95%。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率2003年为56%,2004年达到61%。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890万人,增至2004年的23011万人,净增18121万人,平均每年新增697万人,服务业已成为国家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04年我国餐饮业吸纳就业2000多万人,家庭服务业吸纳就业1500万人,住宿业吸纳就业540万人,旧货业吸纳就业近500…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以来广西产业结构变迁在动态上处于分离状态,相对于全国和西部地区总体水平,就业结构变迁较慢而产值结构较快,从而其产业结构偏离度缓慢上升。采用转换—份额模型对结构效应进行分解,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高于全国并与西部地区水平基本持平,意味着广西需要在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促进劳动力流动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挖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的结构红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