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是指教师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者具体生动、形象化的情境。这样能够启发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在学生参与到问题情境的过程中,一方面建构抽象数学知识的直观感知形式,另一方面建构知识的意义连接。美国哲学家兰德指出:所有的概念最  相似文献   

2.
李涛 《广西教育》2010,(25):42-43
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有人认为:情境生成是动态的,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3.
表象是经过感知的事物在人脑中再现的形象,是具体形象思维的“材料”,是直观感知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没有感知便没有表象,没有表象便没有形象思维的产生,也没有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通过对具体学习材料的感知建立正确清晰的数学表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表象以感知为基础,没有感知,表象也就无法形成,表象的运动和发展能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直观图形,或让学生画出图形、做出图形,或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表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数学理解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本质—建立模型"的过程,才能实现直观感知与数学抽象的深度融合,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是增强学生感知,建立表象的一种重要方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问题情境;学生以教师抛出的"锚"或搭建的"支架"为出发点进行合作探究,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和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形  相似文献   

6.
多媒体集计算机、录像、动画、图片、音响等功能于一身,它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科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深刻的表象表象是对过去知觉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产生的映象。正如概念是抽象思维的细胞,表象则是形象思维的细胞。要使学生获得有关数学知识的正确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数学问题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和抽象理论之间的纽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校本资源、自身能力等因素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通过讲述故事、新旧类比、实验操作、拓展延伸、联想创新等,让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动中生疑、在疑中生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一直关注学生的形象思维优势,并积极地设计具体直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积累学习感知,促进在解读感性认知的过程中领悟知识的要领.殊不知,过度强化直观教学,也会削弱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理解具有表象化,难以深入.因此,适度运用数学推演于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深思的潜能,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深思,进而学会深层次地解读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中有部分概念,可结合几何形体的直观演示,从而建立清晰的直观表象。因为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几何形体(图形)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特点,引导学生整体构建,动手操作,让学生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就会使学生既理解了概念,又学会了探索的方法,可谓是一石二鸟。  相似文献   

10.
湛金山 《成才之路》2010,(14):48-48
数学“三动”(动手、动脑、动口)教学通过让学生人人动手,培养操作能力.凭借直观这个支撑获得感知;让学生人人动脑,发展思维能力,使操作、感知经过思维,内化成表象;让学生人人动口,提高表达能力,使操作而感知、内化而表象的数学事物再次经过抽象。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数学知识,并且做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又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形象的直观材料。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动像”,充分发挥电教直观、形象、化静为动、数形结合的优势,能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协同发展。一、充分感知,丰富表象,引发形象思维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具概括性,就越能发现规律性的知识。教学中,我很注意加强直观教学,运用“动像”,通过投影片的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等,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充分感知,丰富表象,提高表象的概括性。例如,在“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我…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要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情境的创设和使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钱廷娜 《辽宁教育》2009,(10):53-53,62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及其运算性质、法则、公式的前提. 一、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 1.形象直观,引入概念 所谓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为学生创设求知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概念;或采用教具、模型、图表、多媒体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具体的思维情境中,建立正确、清晰、深刻的表象,为脱离直观,达到抽象作准备.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自身素质得以完善和提高。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重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刚刚开始发展,这就决定了低年级儿童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感兴趣,容易理解和接受。然而,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化的程度越高,适用的范围就越广,迁移的能力亦越大。因此,根据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既要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又要注意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即利用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的演示,或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让学生获得一般表象和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摆一摆,进一步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促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9加几”的加法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①出示小白兔贴绒挂图。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内容. 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让学生在说一说、看一看、画一画等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接着在学生判别、比较中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还存在高,在画高之后,说明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意义.稳定性是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教材的设计思路是"情境--问题--实验--解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阶段,数学概念的抽象无法简单地一蹴而就,也不应该是一个"硬着陆"的过程,教师需要在直观(操作)到抽象(概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经历基于直观逐步抽象的过程,实现对数学概念的建构和理解。具体可以:建立概念表象,让抽象过程"看得见";借助数学语言,让抽象方式"摸得着";沟通知识联系,让抽象本质"站得高"。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在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这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发展思维能力,就必须设法借助有形的、具体的、外在的感知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认识对象,变抽象为具体,使其形、声、色,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丰富表象储备,并从具体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逐步的感悟、领会、内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为此创设数学情境,是教学设计时要重点思考的内容之一.数学情境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形象和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和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情境串"指以突显学习矛盾为目的,直观再现知识表征的事物(背景)系列及矛盾群.数学课堂"情境串"是一种具有统一目标指向,适合学生思维发展跟进的学习组块.基于对数学课堂"情境串"的理解,本人近年来着力进行了依托"情境串"的数学课堂设计实践,尝试建立了如下几种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0.
情境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教学的内容。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为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运用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采用情境教学还能够丰富课堂教学,使数学课堂生动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堂,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提高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