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月27日,来自土耳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在与中国读者聊天时,披露了他对中国文学的偏爱,“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上世纪40年代,我就阅读了土耳其文有关孔子的文章。60年代,我读到了鲁迅的《呐喊》。80年代初,我去了美国,在那儿我读到了英文版的《红楼梦》。”帕慕克说,《红楼梦》非常好,当然是一部经典。此次在北京,帕慕克还亲眼看到了《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那些场景。帕慕克透露,他最近开始读一些孔子的著作,“另外我在20世纪60年代读过鲁迅的作品,那时,鲁迅的作品已被翻成了土耳其语,实际上我自己就有一本1968年的土耳其语版的鲁迅作品,我这次会把它带到鲁迅的故居。”  相似文献   

2.
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花落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囊中。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帕慕克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1979年他的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得到《土耳其日报》小说首奖,并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赢得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1983年他出版了第二本小说  相似文献   

3.
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具有独特思想内质及其诗学形式,可以在分析帕慕克小说创作的技巧和艺术选材的基础上,从其小说所讨论到的东西方艺术生命思想关系、艺术形式及其意义两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其文艺思想及形式作根源论证.  相似文献   

4.
每月资讯秀     
★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获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2006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在颁奖公告中,瑞典文学院称帕慕克“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帕慕克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代表作有《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学术“四大天王”自从中央台的《百家讲坛》推出学术讲座后,易中天、纪连海、刘心武、王立群像明星一样被称为中国新一代的四大天王。这种现象说明青年人开始关注学术,但不应该无意识追捧,应该有更成熟的…  相似文献   

5.
《我的名字叫红》是奥尔罕·帕慕克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在书中帕慕克运用多角度第一人称叙事、多叙事层、元小说和不可靠叙事等叙事策略把这部糅合了谋杀,爱情和文化思考的小说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去体会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我的名字叫红》也为文学界树立了卓越的叙事典范。  相似文献   

6.
帕慕克认为小说阅读体验中总会包含着思维操作,并认为其中有九项最重要的意识活动值得注意。这些意识活动描绘了读者感受与体验小说时意识活动的渐进过程,在调动我们各方面感觉“渐入”“渐出”小说世界的过程中,却无不与想象力有关。我们对文化艺术或文学进行研究之时,都不能忽视人的主观感觉.只有这样才利于叙述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也才能体现叙述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奥尔罕·帕慕克的《雪》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曾引起本土民族主义者的集体焚烧。这其中是否掺杂着一些误读的部分?实际上,《雪》的内容可以分成前景、背景两部分,前景是一元论叙事,背景是互文性叙事,两者构成一种文本反讽效果。这种反讽在土耳其本土、东西方文化冲突、形而上哲学三个层面展开。最终,通过反思人与雪花的生命构成,帕慕克表征了一种德里达式的延异诗学——"每个人都有一片代表自己生命的雪花"。  相似文献   

8.
首先,让我感谢帕慕克先生和他这些作品的译者,是你们的劳动,让我有整整的10天时间.精神上像贵族一样富足而充裕。用整整的10天时间,看一个人的小说,这在我平生还是第一次。这10天时间,乃至后来的多少天里,我都沉浸在从帕慕克先生开始,到伊斯坦布尔,到他的这个文学世界.再回到帕慕克先生本人这个环形的精神轨道上,像一个闲暇无事的游者,在这个环形的轨道上,走来走去,漫步风光;站站停停,凝神注目。再或者,在这个轨道上,跟着故事的脚步,同人物一样急速地呼吸,疯狂地奔跑和不停顿地喘息。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生活于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流、冲突、融合中,他关注土耳其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在民主自由问题上坚守自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在对待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上,帕慕克重视传统文化,但又不拘泥于一味的泥古,而是主张在坚守土耳其文化灵魂的基础上积极向西方学习。  相似文献   

10.
帕慕克一生的文学创作都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有着紧密联系。首先,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的故乡,帕慕克几乎一生都生活在这里。其次,帕慕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伊斯坦布尔为背景的,帕慕克的写作生动、详尽地再现了伊斯坦布尔的建筑、人群与忧伤文化。另外,帕慕克对伊斯坦布尔的书写也是其一生艺术创作的顶峰与精华部分——"文明冲突与交织的新象征",这是学界至今仍未解决的一个批评困惑。  相似文献   

11.
作者: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 译者:何佩桦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 这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的自传性作品。帕慕克说过:“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相似文献   

12.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小说具有更新现代小说叙事传统,恢复小说与人类经验、小说与历史联系的意义。悬疑推理的外观从形式上满足了现代人对知识的渴求,插曲式结构使之成为一种知识型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仿史学叙事实现了小说与集体意识的恢复,表达了土耳其民族面对文化冲突的困惑。  相似文献   

13.
作者沈石溪,原名沈一鸣,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他结合自己多年前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时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以动物小说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他以明朗而优美的语言和深沉的笔触,对动物社会进行了描写,揭示了动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霍雷斯·恩达尔向等候在演讲大厅的众多记者宣布: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诺贝尔文学奖第103位获奖者就此产生。美联社的一位记者说:“诺贝尔评选委员会再也挑不出比奥尔罕·帕慕克更具争议的文学获奖者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单里出现过泰戈尔、罗曼·罗兰、福克纳、罗素、海明威、索尔仁尼琴等大师级的人物,然而更多的是有争议的人,比如高行健,比如帕慕克。虽然争论一直在持续,但毫无疑问,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文学界的重要地位依然坚不可摧。这是文学的幸,或是不幸?文章千古事,得失存心知。这一问题,只能留待那些获奖者自己来回答。  相似文献   

15.
英国作家伍尔夫认为,女人要想真正获得独立,必须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在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女主人公谢库瑞是一个没有自己"房间"的女性,她一直在努力寻找构建自己的"房间"的可能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却无法与"他者"的"房间"达成和谐的沟通。帕慕克从女性的"房间"以及女性生存空间问题去观照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存问题,用谢库瑞这一形象隐喻在东西方的对话空间中失去了自我空间的土耳其。他以谢库瑞这一形象思考不同文化的生存空间、东西方文化间二元对立的消解以及建构"杂合"的理想世界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以前,帕慕克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也许还十分陌生。其实此时的他已经是享誉国际的作家,被认为是欧洲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从去年起,这位土耳其文坛巨擘的作品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并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延续至今。以下是帕慕克获诺贝尔奖前的一篇采访记。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东西方文明给这位作家的人生及其作品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相似文献   

17.
海外文坛     
正帕慕克推出新作《红发女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新作《红发女人》的英文译本日前在美国出版。《红发女人》情节大致如下:伊斯坦布尔男孩塞姆的父亲有一天突然不明不白地消失,为了养家糊口,塞姆成为一个叫马穆特的挖井人的学徒,在这个男子身上,塞姆投射了父亲的想象。在某次去一个临近小镇的途中,塞姆遇上了一个大他一轮的红发女子,他爱上了她,把自己的初夜献给了她。马穆特在井底作业时发生意外,塞姆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基于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需求而构建我们的历史课堂生活,教给他们有生命的历史。下面我们就以几节充满生命活力的历史课为主线,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帕慕克的小说<黑书>可以说是其比较难懂的一部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追寻"的故事,通过分析主人公卡利普和耶拉的各自追寻之路,论说了小说的中心命题:身份的"中心感"的丧失不可避免地会让人蹯上忧伤的追寻自我之路.从而达到自我觉悟,并明白"自我"在个人与民族的追寻之途中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同时揭示了个人和民族"不能做自己"的深深"呼愁"之感.  相似文献   

20.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创作深受苏菲神秘主义思想影响,他以"双重真理说""人主同一""纯粹之爱"为价值准则建构笔下人物的精神生活和行为规范,塑造出了理性与宗教的结合者、遁世的"自我"沉思者及出世的"恋之奴仆"等一系列的"完人"形象。在主人公超脱俗世的修行中,帕慕克实践着作为一个苏菲修道者的"文化杂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