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徐雷  王珊 《传媒观察》2015,(3):33-35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呈现碎片化、去中心化、泛娱乐化、把关弱化的特点。同时,与以往相比,在舆情主体、舆情客体、参与形式、传播模式等方面也发生了潜在的变化。基于这些特点和变化,提出了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应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随时都可以对社会热门事件各抒己见,发表看法,这就导致了舆论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对舆论走向产生影响。百度、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对于热门事件的舆情发展情况能够起到一定的体现作用,本文对“红眼睛蓝兔子”邮票引发的舆情进行分析,以网络舆论为依据对热点舆情的特点、传播特性等进行分析,探究主流媒体以及新媒体、自媒体是如何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影响舆论发展的,从而摸清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3.
媒体技术的变革使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舆情形成、传播的规律相应发生改变,由传统媒体呈现、升温、爆发到熄灭,变成了新媒体启动、传统媒体助力,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骤起骤落式的舆情“大剧”.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的“自鸣”与“自明” 在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下,舆情传播多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经由政府宣传部门或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来集中呈现;另一种体现为散落在坊间的集合性意见,经由人际或组织内口头传播而呈现.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舆情传播模式被打破.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自媒体应运而生,全社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传媒时代——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不断发展迫使传播发式发生了重大的改革,给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了解和掌握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网络舆情的治理工作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本文立足高职院校,从自媒体角度,分析、研究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产生的环境、呈现的特征,提出适合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共同助推了层出不穷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的发酵、传播,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自媒体网络舆情的产生。在此情况下,高校学生群体也得以机会在自媒体平台上更自由地"发声"。探讨自媒体平台上的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参与现状、发声现状,试图提出有助于控制网络舆情、引导学生理性参与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即大众麦克风时代,媒介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自媒体和自传播已经成为引发信息爆炸、搅起舆情风暴的一股重要力量,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压力骤然增高,必须跟随传播环境的改变而重新塑造其舆论引导力,转型迫在眉睫。全媒体、聚媒体时代的新兴媒介在引领信息传播革命、爆发影响力的同时,也必须关注社会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给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带来深刻变化,如何在自媒体时代营造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自媒体传播及网络舆情形成的特征,提出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掌握公开信息的主动权,善于通过自媒体与公众双向沟通,科学治理互联网,有选择性地采取激励措施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社会化媒体时代,媒介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信息传播环境和舆论生态格局,变革着舆情生成与传播机制.文章系统分析了社会化媒体舆情传播机制,指出共情心理已经成为社会化媒体舆情热点的触发模式之一.社会化媒体基于特定的网络空间关系,存在不同的舆论自净化现象,存在基于网络表达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群体极化情形,以及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新型议程设置功能.文章认为,社会化媒体具有独特的舆情生成和传播机制,给网络舆情的研判和社会舆情的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带来的自媒体时代,使人人成为媒体人,新闻业又重回咖啡馆时代——网络咖啡馆。拥有一个更具参与性和社会性、新闻来源多样化和传播范围广的新闻环境,确实是件好事,但大量没有受过新闻专业培训的人有了麦克风,他们有着非常朴素的传播理念,缺乏负责任的报道精神,这也造成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远远大于从前。在这个传播环境中,笔者总结了网络自媒体时代舆情产生的几条"定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荣婷 《传媒》2018,(8):92-9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自媒体的迅速崛起带来全新的传播生态,塑造和改变着传统的社会舆情生态,给国家和政府的舆情治理带来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新传播生态下社会舆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机制、法制、技术三个层面对如何开展新传播生态下的舆情治理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如今,随着现代化水平迅猛提升,电子化产品普及,自媒体平台不断更新涌现,使自媒体对社会具有较大影响力,自媒体已完全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它的平民化,公开性使每个人的声音都能呈现到社会公众面前。伴随自媒体的普及化程度日益提高,它所带来的影响力愈来愈广,自媒体所具有的特点给政府治理网络舆情设置了阻碍,政府应该开辟新路径,及时有效地治理网络舆情危机,掌握舆情主动权。本文就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政府治理存在的困境和相应解决措施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新型网络媒体层出不穷,当中发展最快的属自媒体,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对高校网络舆情管控工作的传统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财经类高校因其固有特征,在自媒体时代,其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需要更有针对性的调整策略。本文通过探究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形成规律以及财经类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寻找自媒体应用与财经类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的规律和方法,力求在理论建设及实践方法等方面对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工作做出探析。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0,(6)
<正>"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使信息传播生态发生深刻的变革。自媒体网络舆情汹涌,严重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声音,对社会舆论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王光辉博士的《社会舆论传播、演化和引导——网络建模与仿真视角》(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第一版)一书按照"方法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研究思路,对网络舆情的传播、演化规律和引导干预机制进行了研究,旨在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回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网络舆情的"超网络模型"建构。复杂网络理论是舆论演化机理研究中一个较新的视角。以往的舆论演化机理研究更多的是借助社会网络探讨舆论主体及其交互  相似文献   

14.
在自媒体时代,维护并引领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是每一位媒介记者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媒体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各种网络舆情也随之不断形成,记者在工作中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必须随之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促进其社会责任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5.
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作用下的媒介环境成了一个:人人即媒体、处处是现场、时时可传播的时代。自媒体所提供的开放平台,公众可以就某特定话题展开讨论,形成意见公开表达的自由市场。"网络问政"、"网络反腐"、"网络监督"互联网赋予每一个公民前所未有的知情权和话语权;随着网络舆情的升温,一些非理性、情绪化"伪民意",带有目的性"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群体极化"、"舆论审判"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给地方政府的舆情应对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姚乐野  吴茜  李明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5):123-130
[目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至今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是新冠肺炎疫情舆情传播的重要场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舆情的针对性研究,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方法/过程]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新冠肺炎疫情舆情传播的网络结构特征、各传播主体的位置与角色。[结果/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微博舆情体现出总量巨大、节点林立、关系复杂的网络特征;不同类型的微博用户在网络中的传播作用各不相同,官方媒体微博、商业媒体微博、自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舆情网络中占据不同的传播位置、具有不同等级的传播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和引导过程中,应当推动各类媒体的广泛合作。  相似文献   

17.
随着微信、抖音、微博等自媒体的大规模应用,社会舆论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次生舆情成为影响社会舆论传播和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支点。在突发事件中,网络次生舆情呈现出社会恐慌情绪高、公众无端猜测多、传播速度快等特征。所以地方政府要从网络次生舆情的传播规律出发,引导网络次生舆情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促使网络次生舆情与官方主流舆论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时代,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且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极易激发网民的宣泄情绪,生发恶性舆情。“手术室自拍”事件正入医患关系的舆情敏感区,并上演了一出网络舆情反转剧。本文认为,网络意见领袖声援正面舆论、主流媒体担当权威信源、深度评论调解网民心理,这是在“手术室自拍”事件中显现出的三个舆情导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社交媒体时代带来了复杂性进一步加剧的传播新生态.中国体育网络舆情新的传播生态中呈现出与其他类别舆情不一样的传播特征,在深刻理解和认识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体育网络舆情的治理路径:构建中国体育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处理好媒体关系以提升议程设置能力、重视和善于发挥体育正面舆情的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20.
点对点、点对面的精准互动传播,使微信平台与受众之间的对话具有一种独特的隐蔽性,使得危机信息和舆情的传播在源头上难以过滤和识别,管控难度较大。本文以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机制为例,探讨社交自媒体在危机舆情产生与传播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继而探索社交自媒体危机舆情的有效管控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