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借鉴思想史研究的"去熟悉化"一概念,指出新闻史研究中至少有以下几种相互联系的"熟悉化"策略,一为后见之明,以历史的结果来倒推历史的原因。二是系统化和逻辑化。三是以"选集"代替"全集",这些策略的结果导致新闻史研究的单一重复。因此需要对新闻史"去熟悉化",本文相应提出去熟悉化的策略,一是无知之幕。二是情境意识。三是重视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7,(1)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国新闻史研究缺乏"范式",主要表现为缺乏适宜的历史观,系统的研究方法、恰当的研究范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新闻事业落后于同期世界新闻事业的历史现实;二是长期以来倾向于片面学习某些国家新闻经验,忽视自身特殊性;三是将外国新闻史与中国新闻史分而治之,忽视了我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都是以世界新闻事业、世界新闻理论发展为基础的。新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社会学、新闻文化史等研究方法的传入,我国的外国新闻史研究也发生了变化,学者们大多操持"社会史中的专门史"的立场,使得外新史中的国别史研究、专题史研究蔚为壮观。但这些变化依然未能解决"范式"的问题。本文认为,张昆的《外国新闻传播史》一书在研究"范式"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人类文明进程"为指导史观,以媒介演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为研究思路,以样本分析为主要方法,以对文明进程造成重大影响的国家、事件、人物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推敲"新闻史"的概念入手,对中国新闻史学研究的定位、路径和方法展开讨论,并着重描述了研究中的迷失及其原因。将问题分类剖析清楚后,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法:重新回到原点思考"新闻史"的目的,服务于教学和实践的"新闻史"才是应当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荣翌 《新闻世界》2012,(11):146-147
新闻史的研究范式对于新闻史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起着重要影响,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研究新闻史,即新闻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研究方法决定研究成果,在目前新闻史研究范式僵化过时,研究成果单一重复的情况下,探索和创新新闻史研究范式至关重要。本文在总结以往新闻史研究的传统范式基础上,探讨了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徐鑫鑫 《东南传播》2014,(3):128-129
新闻史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教学中的"无用论"盛行之间的矛盾是新闻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尤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强调实用性,新闻史教学已显现出边缘化的危机,学生对新闻史也缺乏学习积极性。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6.
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是抗日战争史、中国新闻史、抗战大后方区域史的重要组成。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新闻史,学界对当时国民政府管辖下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瞩目不足。经过对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的仔细研究,文章认为抗战大后方的新闻史研究从历史、时代、学理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新闻史研究出现了"学术内卷化"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学术研究不能提供新的知识,无法产生新的边际效应,学术研究只是在不断重复自己和别人,缺乏史家通过研究成果所表现出来的真知灼见。中国新闻史研究出现"学术内卷化"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新闻史研究人员史学意识不强,功力不足;二是学术视野呆板,研究范式单一;三是对研究对象缺乏透彻的认识,新闻史观不明确。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从学科属性上搞清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探索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认识中国新闻史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8.
总结10年来的中国新闻史研究方法,不难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贴合中国实际的新闻史研究方法仍未确立。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缺失、中国新闻史过分依赖革命史和政治史、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仍未解决。中国新闻史研究应该借鉴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以宏观视野审视100多年来丰富的新闻史料,培养研究的自信力,着力研究民族新闻史的特殊性,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成果为依托,挖掘和归纳中国新闻发展和演变规律,创建符合民族实际的中国新闻史。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应从“历史朝代”视角来审视民国新闻史研究、形成断代史研究格局的观点.本文分析了当前民国新闻史研究的疑难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10.
詹晓薇 《新闻世界》2012,(2):147-148
近年来中国新闻史研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新闻史研究范式的转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新闻史的研究现状和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研究状况,然后针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强中国新闻史主体意识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宋扬 《新闻传播》2015,(2):63-64
尽管新闻史与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并列为新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涉及历史时段长、内容庞杂,因此常常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低迷、课程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因此,教师应针对实际教学情况,恰当利用"媒介融合"这个便利条件,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新闻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6,(5):19-25
2015年中国的新闻史研究仍延续了往年新闻史研究的总体态势,主要集中在报刊个案研究、著名新闻史人物个案研究领域,但亦有两个新的生长点值得关注:一是配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关于抗战时期新闻宣传事业的相关研究,出现一个小高潮;二是研究视角自觉转换,从传者本位转向受众本位,阅读史研究成为本年度新闻史研究的一个亮点。新闻史研究者在方法和理论视野上有了更为自觉的审视和提高。  相似文献   

13.
诚如方汉奇先生所言:“在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历史上,开其端绪的,还是新闻史的研究。”①新闻史历来是新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三大领域之一。新闻史的研究历来重视史料分析,民间老报纸收藏对新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增加中国新闻史教学的"附加值"、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改变中国新闻史教学长期困顿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口述史:新闻史研究的一种新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把口述史置于新闻史研究的背景下,阐释了口述历史的相关理论,对其应用于新闻史研究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新闻史研究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意义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新闻史是地区新闻史的主体。两者又都是中华民族新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人进行这方面的探讨,90年代出版了几部高质量、高水平的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的专著。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省、地级报社创立的新闻研究机构,是民族地区新闻史志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新闻院系是又一支研究队伍。作者呼吁专家学者不要忽略对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彬 《新闻大学》2007,(1):39-43
为了摆脱新闻史研究的尴尬处境,可以借鉴“新史学”的路径,探求一种“新新闻史”。所谓新新闻史,就是立足当下,面向历史,以社会史的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综合考察并书写新闻传播的历史衍变与现实关联,使新闻史研究的轴心从思古幽情的畴昔转向生机盎然的当下,从而使新闻史成为当代新闻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和专业认同的命脉,成为影响现实、左右实践、推动学术的一大动力。  相似文献   

18.
也谈新史学:关于新闻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闻史研究中,有学者对目前我国广为应用的实证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认为新闻史研究应当更多地借鉴西方"新史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且重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的命题。文本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对"新史学"流派的主要观点进行检视,认为西方"新史学"的诞生及其某些思想具有合理性,但是,不能将这种合理性无限放大。因为总体看来,"新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是从主观出发的,并且是从现时的主观出发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片面性。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借鉴西方史学理论的同时,要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同时要考虑到所应用的学科领域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9.
孟庆鸿 《新闻记者》2002,3(1):54-57
我在2001年第9期《新闻记者》上读到白子超先生的《中国当代新闻史的缺憾》(以下简称《缺憾》)一文 ,文章指出了近20年中国当代新闻史撰写中的一些缺失。在缺少争鸣与探讨的新闻界 ,这样的文章很少读到 ,我仔细拜读 ,收益颇多 ,但对于文中的观点并不完全同意 ,下面逐一论述。晚报的客观历史地位《缺憾》一文主要是以晚报作为个案剖析中国当代新闻史研究中的不足的 ,认为在当代新闻史的研究中对晚报的研究不够 ,在著述时应增加相应篇幅。我也认为对晚报的研究应予重视 ,但重视到什么程度 ,则有异议。在建国以来形成的新闻体制中 ,新…  相似文献   

20.
陈靓  吴宛青 《新闻世界》2011,(8):230-231
本文搜集了与《申报》相关的文献,并对近期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未来的新闻史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